建功时代,如“七”而至,今年是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成立70周年,七十年来,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不断巩固加强人才培养,牢记育人使命;稳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优化学科建设;突破进展校企交流合作,推进互惠共赢,为我国资源能源开发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重要领域输送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为祖国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中坚力量。学院实行土木类大类招生,下设地质工程和土木工程两个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同时地质工程也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双一流”自主建设学科群的一员。
领导寄语
党委书记:衣长涛
执行院长:郭威
七十年砥砺前行,七十载岁月如歌,学院将一如既往秉承“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发扬“建设改变生活、工程改变世界”的学院精神,为广大建工学子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热切期盼海内外优秀学子报考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期待金秋时节与大家相聚吉大建工,在新征程上携手共进,续写建工华章。
学院概况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5月,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建国之初,百业待兴,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原长春地质学院设立了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和探矿工程专业。著名工程地质教育家刘国昌教授,著名探矿工程专家刘广志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探矿工程教育家张祖培教授,苏联工程地质学家诺沃日洛夫教授,苏联探矿工程专家波波夫教授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曾在学院执教,开启了我国工程地质专业和探矿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先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设土木工程专业。2012年教育部颁布新版专业目录,将工程地质专业和勘察工程专业更名为地质工程专业。
学科与专业建设
学院按土木类招生,包含地质工程和土木工程2个本科专业。地质工程专业于2019年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于2020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地质工程专业已两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建有地质工程和土木工程2个吉林省实验教学中心。
学院拥有地质工程、土木工程2个学术学位博士点和资源与环境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拥有地质工程和土木工程2个学术学位硕士点,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设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地质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群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群),土木工程学科是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A类)。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45人,教授37人,博士生导师33人,副教授38人。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双聘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入选者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3人,中央组织部直管优秀专家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土资源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2人、青年科技人才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中国地质学会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人、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银锤奖)获得者8人,霍英东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人,吉林省省管优秀专家3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吉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13人,吉林大学唐敖庆讲座教授1人。教师队伍中8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25%的教师具有在国外学习和深造的经历。学院特有的人才优势为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强大的师资保障。
科学研究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牵头承担了教育部跃升计划专项《国家潜在油气资源(油页岩勘探开发利用)产学研用合作创新项目》,该项目是吉林大学首个超亿元科研项目,依托国家深部探测专项自主研发了我国首台“地壳一号”万米大陆科学钻探装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为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服务。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部省级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科研经费约3亿元。科研成果“顶部驱动精准控压科学钻探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冷钻热采关键技术”分别获2019年度和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还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10余项,获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200余件,发表SCI和EI论文5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30余部。大部分科研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地壳一号”万米大陆科学钻探装备
川藏铁路地质灾害防治
TSA法地下原位开采第一桶油岩油
重点实验室
学院建有“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有“复杂条件钻采技术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地热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地球信息探测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页岩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得教育部认定,有“吉林省环境岩土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岩土力学与结构新材料重点实验”、“吉林省油页岩勘探开发利用工程实验室”和“吉林省油页岩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4个省级实验室。依托学院建有“吉林大学国家潜在油气资源(油页岩勘探开发利用)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基地”、“吉林大学极地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极地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吉林大学地下环境智能模拟与预警研究所”、“工程地质研究所”和“勘察工程研究所”等6个科研机构。
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院拥有良好的国际化办学环境。多年来,与俄、美、英、日、韩、法、德、加拿大、乌克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十余所大学和研究所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长期密切合作关系。学院每年聘请国际学术声誉高、研究成果丰硕的优秀外籍专家来院讲学、交流,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大力资助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国际间本科及学士学位联合培养。
学院邀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为本科生开展线上授课
学院资助本科生赴日本开展短期学术交流
学院资助本科生赴韩国开展短期学术文化交流
实践创新
学院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开展如摄影比赛、“建工魂”文艺晚会、诗词大会、辩论赛、寝室文化节、篮球赛、足球赛等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依托,努力培养学生服务社会乐于奉献的地学品质。5年来学生分赴辽宁、河北、湖南、福建、江西等14个省市开展社会实践、支教服务、法律援助、环境保护、企业走访等活动,完成调查报告2000余篇。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连续4年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014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一等奖,2017年获共青团中央最具影响好项目、真情实感志愿者、下乡情怀好日记三项殊荣,2019年获吉林大学院系杯足球赛冠军,2020年获得长春市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吉林大学先进基层团委、吉林大学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美志愿者称号,2021年获得吉林大学十佳志愿服务组织、吉林大学优秀学生会称号。
学院创建“活动→项目→竞赛”科技创新培养体系,通过学院科技嘉年华、科技创新交流会,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训练和各类竞赛。近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共立项211项,完成结题160项;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015年全国首届“互联网+”大赛吉林省金奖、2016年Bridge+全国青年商业实战大赛冠军、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三等奖、2019年“互联网+”大赛吉林省金奖、吉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吉林省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一等奖;2021年吉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获首届全国大学生工程地质创新实践大赛特等奖。
学院获吉林大学院系杯足球赛冠军
学院获首届全国大学生工程地质创新实践大赛特等奖
学院“建工魂”2021年迎新晚会
学院研究生年度羽毛球赛
学院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
人才培养
截止到2021年底,学院现有本科生1046人,硕士研究生211人,博士研究生210人,留学研究生9人。部分本科生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国外名校留学深造;每年有超过40%的本科生考取本校及国内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学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达95%以上,社会对毕业生满意率达到90%以上。
近70年来,学院共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人才1万余人,培养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级勘察大师9名。毕业生广泛分布在教育、科研、国土资源、能源开发、地矿、土木建设、水利水电、地灾防治、交通、国防、城市规划与建设、海洋、极地科学等专业领域或就职于相关政府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
学生奖助
学院办学得到了知名企业和校友的支持,学校和学院每年为品学兼优和家境较困难的学生提供“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李四光奖学金”、“富德奖学金”、“百水助学金”、“四川宏华奖助学金”、“中建三局城建公司启航筑梦计划奖助学金”等10余项奖助学金,目前,学院社会奖助学金总金额达1300余万元。
专业(类)介绍
土木类
土木类包括两个专业,分别是:1.地质工程:包括勘察工程和工程地质两个专业模块。2.土木工程:包括岩土工程、建筑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和道桥工程四个专业模块。学生入学后实行按土木专业类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第二学期后进入分专业培养阶段。
地质工程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家国情怀、品判性思维、创新创造能力、协作精神、国际视野和高尚情操,具备地质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资源开发、城镇建设、土木水利、能源交通、国土防灾等领域从事资源勘探与开发、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岩土钻掘与工程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经过五年到十年的学习与实践,具备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并能够达到以下职业能力:
1.能够独立完成地质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工程组织和管理等工作,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综合考虑法律、伦理、社会、环境和经济等多方因素,组织和管理工程活动;
3.具备沟通和协调的能力,能够参与和带领团队完成工程项目;
4.通过终身学习,拓展国际视野,在地质工程及相关领域具有持续职业竞争力。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材料力学、工程测量、地质学基础、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勘察、工程动力地质学、灾害地质学、钻探工艺学、钻探设备、钻井液工艺学、岩土工程施工等。
毕业生情况
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领域从事教学、科研、设计、施工、管理和监理等工作。2021年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125人,52%考取本校及国内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其余到国土资源、勘察设计、工程建设等国家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如: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船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等。
土木工程
培养目标
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良知和责任感,具有家国情怀、品判性思维、创造创新与协作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国际视野和环境协调发展意识的土木工程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应具备数学及力学等基础知识,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能胜任城市建筑、道路交通、地下工程及岩土等各类土木工程领域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及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在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达到工程师的水平和能力,成为相关领域的技术骨干或后备管理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1.能够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土木工程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及工程技术,解决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2.熟悉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法律、法规、政策与标准,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进行团队合作及有效沟通,胜任相关行业的勘察、设计、施工、科研与管理等工作。
4.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在多学科和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土木工程相关技术合作、开发与管理,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提升专业持续发展能力。
主干课程
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学、流体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测量学、工程岩土学、岩土工程分析设计、基础工程、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地下建筑结构、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
毕业生情况
土木工程毕业生可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路桥、岩土、水利水电、港口、环保等部门从事土木工程的管理、科研、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工作。2021年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155人,39.4%考取本校及国内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其余到土木工程设计和建设等国家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如: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省级建筑设计研究院等。
咨询电话:0431-88502152 88502590
-END-
执行编辑 | 华馨雨
内容来源|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
出品单位| 吉林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