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寄语
院长:曾昭发教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院以现代科学的“器”为核心,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以“星天地海”先进智能探测手段服务于资源、环境、工程和空间、海洋等领域探测;以立德树人根本为任务、以学习传承黄大年精神为动力,厚植“优质稳健的教学体系、具有影响力的创新科研体系、和谐高效的管理体系”办院理念,突出科技前沿,注重协同创新,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实力,推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发展。
学院概况
厚重的办学历史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1997年,由原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1952)、地球化学系(1995)和遥感地质教研室(1978)共同组建长春科技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院。1999年测绘工程系(1996)并入学院,2001年底学院更名为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学院下设地球物理系、地球化学系、测绘工程系、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系等4个教学系;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地学信息系统研究所等3个研究所;代管吉林大学综合矿产信息预测研究所。
学院牵头建设吉林大学双一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群,具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博士授权点、地球物理学(吉林省一流B类学科)一级博士授权点、测绘科学与技术(吉林省A类优势特色学科)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
雄厚的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100名,其中教授45人,博士生指导教师25人。教师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80%以上具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现有双聘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特聘教授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讲座教授1人,吉林省青年杰出基金获得者6人。匡亚明/唐敖庆学者14人,教师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2人、银锤奖2人,获得刘光鼎青年科技奖4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奖2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锐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丰昌
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耀霖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刘财
海外高端引进人才 殷长春
特聘教授 孙建国
一流的专业与教学水平
学院现有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3个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1个为吉林省一流建设专业。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吉林省“十三五”高水平专业。地球物理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测绘工程专业为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吉林省一流专业。
学院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团队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应用地球物理课程建设成果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钻井地球物理勘探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吉林省精品课程5门。学院拥有国家级应用地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主持建设国家级地质资源立体探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结合学科发展,建立近20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其中吉林大学-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国家级基地。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证书
重磁实验室
工程与环境实验室
地球物理实验中心
测井实验室
吉林大学国家级地质资源立体探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地质资源立体探测虚拟仿真教学中心-遥感成像及地表参数反演仿真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测绘创新开发大赛 获特等奖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获奖证书
第五届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获奖证书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测井技能大赛获奖证书
我院学生在第六届吉林省高校测绘技能大赛中获奖
解决重大需求的科研能力
学院科研坚持“四个面向”,在地球深部结构探测、固体矿产勘探与开发、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工程物探与城市地质、移动平台探测理论与技术、环境探测与环境修复、智能探测与大数据分析等方面成就斐然。学院拥有自然资源部应用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长白山火山综合地球物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吉林省发改委地下空间探测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发改委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吉林数据与应用中心、吉林省教育厅金属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卫星综合应用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测绘与遥感信息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卫星应用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学院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重大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如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吉林省地球探测与资源创新团队、地-月系统遥感地学研究科技创新团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究团队等。多年来,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50余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10余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大调查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80余项,近3年年平均到款科研经费超过6500万元,年平均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及EI检索110余篇。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促进学科发展,定期开展科研学术活动扩宽知识面和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日本京都大学地球物理实验室主任Hitoshi Mikada教授访问地探学院
在虚拟中心举办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度学术研讨会
主办2020年第九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ICEEG2020)
长白山火山综合地球物理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揭牌仪式
主办2019年国际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年会
2021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地球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论坛成功线上举办
视野宽阔的合作交流
学院广泛邀请国(境)外知名学者来访我院进行学术交流。自2018年以来,短期交流的外国专家来访46人次,其中包括院士、世界顶级研究机构专家及世界排名前10高校的专家学者30人次,占比65%。
2019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在英国牛津大学交流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学术工作
目前,学院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肯塔基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江原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吉布提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基辅国立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地质调查局、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或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积极为学生提供出国交流机会,每年有10%的学生有机会前往世界顶级高校或机构进行学术及联合培养。
为期1个月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术交流项目
新加坡国立大学访学
学生访问英国地质调查局
学院聘任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Christopher Juhlin和英国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主任Simon A. T. Redfern教授等多名外国专家为名誉教授;创办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家、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专家以及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专家等为主体的全英文授课项目。
国外学者线下授课
疫情期间国外专家线上授课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学院现有本科生978人,硕士研究生322人,博士研究生156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33人。学院积极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及社会实践条件,组织学生开展“青春志愿行,逐梦新时代”等丰富的爱心公益活动;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举办“地心引力”文艺晚会。丰富的社团活动为同学们提供能力提高、兴趣培养的良好条件。
奖学金评比与颁奖(学院2017年度社会奖助学金颁奖典礼)
以黄大年教授为首期主讲嘉宾的地探学院“探知讲堂”活动持续开展,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杰出校友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和专业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科竞赛,举办校内学科竞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丰富的开放性创新实验、创新创业竞赛;实施走近名师、融进团队、早进实验室的计划,由名师带领学生加入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兴趣。
学院与社区共建社会实践基地
宽口径的就业渠道
毕业生就业领域分布较广,分布包括了石油、地质、勘察、冶金、有色、核工业、水利、电力、煤炭、铁路、交通、测绘、地信、部队等各个领域单位。研究生升学率在50%以上,被国内知名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录取深造。学院学生到国外大学深造的人数持续增加,近三年共有近30名毕业生获得奖学金,到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昆士兰大学、利兹大学、爱丁堡大学、东京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学习。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测井技能大赛特等奖
宝贵的校友财富
自1952年以来,以地球物理系为主,学院各专业(学科)先后培养各类专业人才1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90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近2000余人,100余名外国留学生。毕业生以其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为突出特点,以及追求卓越、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品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很多优秀校友在各单位成为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知名学者和领导人,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校友中,何继善、滕吉文、徐世浙、高锐、吴丰昌、成秋明、林君、底青云、王仰华等9人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外籍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海外高层次人才5人,国家万人计划人才2人。1982届毕业生成秋明教授为现任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主席;1982届毕业生黄大年作为地球物理学家,获杰出科学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楷模、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
何继善:196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物探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滕吉文:1956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秋明:1982和1985年分获长春地质学院学士和硕士学,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世浙:1956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地球物理勘探系并留校任助教,曾任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高锐:197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1981年获硕士学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丰昌: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底青云:198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1990年获得长春地质学院硕士学位,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君:1982年1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1988年获硕士学位,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仰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终身教授。1983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202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优厚的社会奖学金
学院努力实现道德浸润、精神激励和物质帮助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关注在校生成长,创设地学攀登、三河环波、睿城传奇、吉林旭远等社会奖助学金,平均每年为品学兼优和经济困难学生发放20余万元奖助学金。
专业(类)介绍
培养目标
为挖潜学生能力,培养专业兴趣,坚定攻读方向,学院从2018年起开始勘查技术与工程大类招生。勘查技术与工程类以构建创新型国家对资源、能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良知和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备数、理、化、计算机及人文知识基础,掌握地球科学基本理论和地球探测方法理论,具备从事资源勘查、资源评价与管理、环境调查与评价、工程与环境勘察能力的地球探测高级专门人才。勘查技术与工程类包括地球物理学、地理信息科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化学)和测绘工程等本科专业。
专业分流原则学生入学后以勘查技术与工程类基础为主,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第三学期开始进入分专业培养阶段。
(1)尊重意愿与成绩择优相结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在学生自愿申请的基础上,依据学生本科入学后的学业成绩,在所属专业类内进行专业分流。
(2)自由选择与规模控制相结合。最大限度提高现有资源使用效率,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坚持有利于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3)专业优化与适当保护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结构的学术生态、社会需求和专业布局的合理性等因素,推进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4)公平公正与公开透明相结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确保专业分流工作程序公开透明、选择机会公平平等、考试成绩公正准确。
勘查技术与工程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并富有良知和责任感,具备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的知识基础,掌握现代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勘查与环境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具备从事矿产资源勘查、资源评价与管理、工程与环境勘查、地质样品分析测试等方面工作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资源、环境、灾害、国土规划、海洋开发以及国民经济其它相关领域的需求。
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化学)专业三年级兴城野外实习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三年级能谱测量与氡气测量现场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三年级CG-5型重力仪认识与操作
主干课程
地球物理场论、地球科学概论、数字信号处理基础、应用地球物理(重磁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钻井地球物理、放射性与地热勘探)原理、方法、应用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工程与环境综合地球物理勘查、资源综合地球物理勘查、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地球化学原理、地质分析基础、多元统计分析、勘查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地质样品仪器分析。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矿产资源勘查、油气勘探、工程环境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及管理等工作,或在勘查技术与工程相关的科研教学单位、国家机关管理部门及企业、公司等领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教学、管理与规划等工作。毕业生也可继续深造,攻读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本专业毕业生在矿产资源勘查、油气勘探、工程环境等专业领域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初步具备从事现代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查、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预期能够胜任海洋、陆地能源、资源勘查与设计及地质灾害的预测防治,矿产资源勘查、评价与管理、数据处理和解释,以及其它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科学计算、软件开发等业务岗位工作。
测绘工程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良知和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具备数理、地球科学、计算机及人文知识基础,掌握测绘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接受科学思维和工程实践训练,具备从事测绘工程实践及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继续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测绘工程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研究、开发与管理等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在测绘工程专业领域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达到测绘专业工程师技术水平;能够具备人文社科、数理基础、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分析和解决测绘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及人文科学素养。
测绘工程专业实验室
兴城实习(张希校长等校院领导视察)
主干课程
专业类导论课、地球科学概论、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与控制测量学、地图制图学、GPS测量与数据处理、摄影测量学、遥感原理方法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工程测量学、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测绘、规划、国土资源、交通、环境、水利、电力、国防等部门胜任测绘工程项目设计、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与管理等业务与管理岗位工作。
地球物理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从事地球物理观测和基础性研究及应用性研究工作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地球物理学专业学生应具有一定的数理基础,较好地掌握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具有较强的解决理论与技术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能得到良好的地球物理学专业基础和基本的专业技能训练,适应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和国家在资源、环境、灾害、空间探测以及国民经济其他相关领域对地球物理学人才的需要。
地球物理学专业三年级分组认识操作实习设备
专业内容
本专业主要利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电子和信息技术、地面和移动平台探测技术(重、磁、电、震以及测井)等对各种地球物理场信息进行观测、处理和分析,探索地球内部及其周围空间的介质结构、物质组成、形成和演化,研究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优化和改善人类生存和活动环境,防御及减轻地球与空间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为探测和开发国民经济中急需的能源及资源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
专业特色
在“研、严、妍”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发展以理学(地球物理学理论)科学研究为核心,理工(地球物理学原理与应用)相结合的专业培养模式。依托我校地球物理的理、工学科综合优势,通过课程体系和实践训练中的学科交叉与渗透,培养适应当代地球物理学科与技术发展特点和需要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
①核心课程
地球科学概论、数学物理方法、地球物理场论、数字信号分析基础、计算方法、地震学与地震勘探、地电学与电法勘探、重力学与重力勘探、地磁学与磁法勘探、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钻井地球物理学、地热学、位场数据处理与解释等课程。
②主要实践环节
地球物理学认识实习、地质学基础教学实习、地球物理学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继续在地球物理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国土资源、地震监测、能源、环境、工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技术开发与工程设计方面的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在地球物理专业领域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初步具备固体地球物理学或勘探地球物理学的专业知识、科学研究及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及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预期能够胜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家机关及生产单位的业务岗位工作。
地理信息科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备数学、物理、地学知识基础,掌握遥感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具备遥感数据处理、遥感专题解译与制图分析、空间数据建模分析、空间数据挖掘、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地学应用为特色。在学科理论研究方面,重在培养学生具备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遥感正演及反演建模、地学空间数据模型研究、地学专题信息提取算法研究方面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在方法、技术专业应用方面,重在培养学生具备遥感专题信息提取、地学信息系统工程设计研发方面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信息服务、决策支持于国土资源勘查/地理国情监测、环境监测与评价、建设与规划等学科、专业领域。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二年级教学实习(兴城-龙回头实习路线
主干课程
①核心课程
地球科学概论、地理信息科学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解译与制图、多元分析方法与应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GPS原理与应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②实践性教学
专业认识实习、专业教学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
③主要实验
遥感解译与制图、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其它各主要课程亦设有一定比例的实验教学课程。
就业方向
可在国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与评价、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军事、农业、林业、城市和交通规划等专业、领域从事遥感、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等工作,亦可继续在相关学科领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咨询电话:0431-88502362
学院官网:http://gest.jlu.edu.cn/
-END-
责任编辑 | 华馨雨
内容来源|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出品单位| 吉林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