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看到熟悉的诗词,
听到熟悉的爆竹声,
闻到熟悉的饭菜香,
新年的幸福感从心头涌起。
即使所在不同,
那份温暖却没有差别。
回想起过年时光,
独属于你的年味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信步去看一看
我们的大中国
一样的中国年
不一样的年俗
第一站——北京
北京是我们的首都,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流传地。老北京人过年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之后。
那里有着好吃的老北京糖葫芦,各式各样;
那里有盛大的庙会、花会,热闹非凡;
那里有“阖家饺子”,团圆美满;
看到这样盛大的景象,不禁让人想起那有味道的北京腔调:咱们老百姓呀,今儿个真高兴!
第二站——湖南
大年三十夜守岁是湖南民间年俗之一,这晚,灶膛里的柴火通夜不熄灭,全家人欢聚到十二点以后。
极具代表性的湘西苗族,春节有更多的忌讳与习惯。
春节祭祀,门前、牲畜圈内都要烧纸;
这样是为了使不幸去世的亲人能够回到家并得到供奉;
除此之外,一般在正月初三之后,苗族朋友会举办许多有意思的活动,比如:
百狮会
上刀梯
惊险刺激,却又不失为苗族的极大特色,同样看出苗族人的热情勇敢。
第三站——海南
海南省靠海,四季如春。在海南,过年称作“做年”。
在海南过年或是其他节日里,白切鸡必不可少;
年三十的头等大事就是祭祖拜公。以“五牲”(牛羊猪犬鸡)祭先人,晚上合吃团圆饭,俗称“围炉”;
年初一是拜神的日子,不可外出拜年。初二之后会有很多活动,不同地方也有着差异,如:
临高木偶戏
五指山竹竿舞
不仅有趣,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丝生机。(小编os:五指山是那座压了孙悟空的山吗。。。)
第四站——四川
在四川,住着一个旧时候移民群体——客家人。
客家人在过年的时候,大年三十不吃饺子,正月初一一早就吃汤圆;
而在正月初一到十五这段期间内,有着十分盛大热闹的“耍灯”活动,有龙有狮,还有幺妹彩船等;
正月十五快要过去时有烧灯仪式;
烧灯表示大年结束,灯的盛宴,非常绚丽。
第五站——山东
山东是孔孟之乡,过起年来也是十分注重礼节。小年那天,晚上放鞭炮,包饺子,送灶王;据说是希望灶神上天说一说这一家今年的好事,讨彩头,还要烧纸的;
大年三十,晚上吃完年夜饭,伴着春节联欢晚会,大家一起包饺子,象征团圆;
初一到初五基本上是走亲戚拜年,到了初六,家家户户接灶王,烧纸放鞭炮,带来好运;
另外,如果当天是家中老人六十六或者八十等大寿寿辰,家里人又再次团聚,放鞭炮庆祝。
第六站——内蒙古
内蒙古人民在过春节时一定会着盛装,除夕夜,全家团聚,通宵守岁,大家在马头琴的伴奏下唱歌跳舞,享受大年夜;
次日拂晓,全家换上新衣,有长辈带着大家祭天,并在堆积的敖包前向西南方跪拜。
初二开始,老年人相互拜年,而青年人则自动组织起文娱活动,唱歌跳舞、赛马射击、摔跤比赛直到初四;
初五被他们称作“鬼日”,不出门,不玩闹。初五之后,他们便骑着骏马,欢天喜地地向亲朋好友拜年。整个草原都是一派喜庆。
第七站——西藏
西藏,是一个神圣而又自然的地方,在这里过年,更是有着不一样的风韵。在西藏,人们过着自己的藏历年。藏历年又分为拉萨新年、日喀则新年和林芝工布新年。
藏历二十九,每家都会换上新的门帘,房顶插上新的经幡,画上吉祥符号;各教派寺庙还要举行驱鬼仪式,跳起金刚舞,念经唱经诵吉祥;
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平安;
(图为十相自在)
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
之后便是拜年以及新年活动,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同样热闹非凡。
第八站——黑龙江
黑龙江,一个东北地区的“大代表”,过年时,许多人都知道,要吃饺子。而且是韭菜馅、芹菜馅的。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韭菜谐音九样财,芹菜意味着全家人来年都勤快。都是美好的寓意;
黑龙江人民的年夜饭会有猪蹄和鸡爪,代表挠钱耙子,寓意来年多捞钱。守岁的晚上一晚上的垃圾不能往外扔,这晚扔垃圾是扔钱的晦气。
过年的娱乐活动,在黑龙江所属的东北地区有:
扭秧歌
踩高跷
又有趣又热闹,更表现了东北人民好客热情的本质。
终点站——延边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族人民的聚居地,年夜饭是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
除此之外,还有必不可少的特色食品:打糕;
许多人都会来此体验一把朝鲜族的新鲜。
随着时代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都发现
自己找不到过年的感觉了。
人们渐渐淡忘那些传统习俗,
其实,每个地方的特色与文化
都是岁月的结晶,
它成于岁月,也会败于岁月。
我们可以做到的,
就是在岁月中将它传承,
不让这样的美好就此沉寂。
最后, 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快乐的正月,欢欢喜喜过假期!
图片来自于网络
编辑丨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