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新生农村生源14.2% 农村娃缘何越来越少

吉林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北大新生农村生源14.2% 农村娃缘何越来越少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中大校园一景。 记者乔军伟 摄

在校大学生中农村学生约占六成 重点大学农村生源一直呈下降趋势北大今年新生农村生源比例14.2%

自古以来,寒门出学子就被人们放在嘴边,如今上大学读研不再是奢望,但农村孩子进入重点大学校门的难度有增无减。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昨日表示,尽管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比例逐年提高,2012年已达到59.1%,但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仍偏低。

本月12日在中山大学举行的教育论坛上,有专家介绍北京985高校中农村考生比例仅为20.8%。2013年,北大新生农村生源比例为14.2%。

北大存在的情况是中国重点大学的缩影。数据显示,中西部特困省份今年上重点高校的农村人数在25万人左右,仅占高考录取总数的3.6%。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在校大学生中,农村学生约占六成。进入象牙塔易,挪向塔尖对农村学生来说难。

现象分析

今年中西部重点高校农村新生25万

袁贵仁在昨天举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上表示,东中西部高考录取率差距已经不大,但总的来说,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偏低。

无独有偶。10月12日在中山大学举行的教育与未来中国30人论坛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教授受邀发言,他分析北京考生2010年高考成绩后发现,父亲在农村还是城市,考生成绩差别巨大。父亲在农村,考生文、理科的平均成绩分别为433.8分和471.4分,父亲在城市,文理科的成绩则高达456.0分和494.8分。同样情况发生在西部一个省份。农村考生文科成绩比城市考生低24.3分,理科成绩低38.7分。

高考成绩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能在怎样的大学读书,文东茅以“寒门难出贵子”对上述现状进行概括。在这个不是招生季也非毕业季的当下,这一发言让大学农村生源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引发关注。

对一些学校尤其是重点高校来说,农村生源比例是重要指标。北京大学今年首次公布农村新生比例,在录取的3145名新生中,农村生源比例为14.2%,这还是在去年基础上提高1.7个百分点的数据。而在两年以前,北大的农村新生比例仅在10%左右。

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于广东省内高校的顶尖专业中,岭南学院是中山大学录取分数最高的学院之一,今年录取的346名本科新生中,农村学生只有24个,占7%;华南理工大学录取分数最高的建筑学专业,81名新生中,农村学生只有13人,占16%。

北京大学存在的农村生源比例倒挂现象普遍存在。中国农业大学农村新生比例2011年跌破三成,今年更是只有24.34%,再次降低。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今年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增加2万人,在计划覆盖的省份,重点高校录取农村户籍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了8.5%。记者据此推算,中西部贫困省份农村学生2013年上重点高校的人数约在25万人左右,占录取总数的3.6%。

重点大学中农村生源一直在下降

事情的变化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不同的调查和数据显示,在中国重点大学当中,农村生源一直呈下降趋势。

2006年1月,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对国家重点高校进行了调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至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年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有人回忆说,在上世纪80年代,无论是重点大学、名牌大学还是一般高校,农村学生都占大多数。“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2009年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中曾这样说。

更早的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上世纪90年代,《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发表《我国“教育机会均等”建设刍议》一文,文中透露,有人曾对北京8所高校1980年入学新生家庭背景的抽样调查显示,父亲职业为农民的占20.2%,工人占25.0%,干部占15.5%,专业技术人员占39.3%。1982年,有专家对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在校生的调查显示,父亲为农民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2.7%,包括工人在内的“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共占40%。

综合来看,农民和工人家庭出身的学生比例在四成左右,但现在能够达到这一数据的重点高校已着实不多。

教育专家杨东平认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和阶层差距,正在从显性的总量不均衡,转为更为深层的、隐性的教育差距,主要体现为城乡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分布。

“这意味着,中国高校扩招后,并没有增加寒门子弟向上流动的机会,”杨东平说,“相反,普通高校文凭的市场竞争力在扩招后越来越弱,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难度越来越大。”

原因总结

农村城市化速度远低于

农村生源考重点大学下降速度

据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1985年城市人口占比是23.71%,2006年城乡人口之比是43.9%和56.1%。可以看到,城镇的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长85%,那么,高校中城镇生源的比例有所上升应属正常之事。

不过,刘云杉将农村城市化的进度与农村生源考入重点大学几率下降的速度对比分析得出,前者的速度远低于后者。换言之,农村人口的减少,并非名校农家子弟比例下滑的主要原因。

重点大学当中农村孩子的比例在下降,原因究竟为何?人们首先会问,是不是高校在招生条件设置上不但没有向农村考生倾斜,甚至可能相反。清华大学招办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高校没有充分的招生自主权,只能够按照分数从高到低录取,并不会区分考生来自农村还是城市。记者多年参与高考录取采访,发现事实确实如此。

超级中学涌现 挤占农村学校与生源空间

文东茅最近对2010年“北约”联盟自主招生成绩加以分析,在30131人中从高到低取前10%,发现北京、浙江、江苏、湖北、辽宁五省市的考生占46.4%;西藏、海南、青海、宁夏、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广西、新疆等十省区合计只有60人,仅占1.98%。

这与很多人的观感相一致:保送和自主招生基本就是城里孩子的事情。而在其中,以“超级中学”的存在和活跃最受关注。什么是“超级中学”?有人把高考高分学生集中且考入名校人数较多的重点中学中的“重点”称之为“超级中学”。在不少省份,北大清华招生名额的一半都被少数几所高中占据。

“超级中学”大多集中于省会或大城市,其生源的一部分来自本市,另一部分从周边地区吸引而来。这类中学数量不多,却几乎垄断该地区的优秀生源和教师。

近些年的自主招生和保送制度使高校选拔制度尽管更加多元,但因可以预见的原因,高校的推荐名额往往由“超级中学”占据。有一年,北大、清华在陕西自主招生名额的98.9%、保送名额的97.3%,都被西安的“五大名校”(即西工大附中、高新一中、西安铁一中、西安交通大学附中、陕西师范大学附中)垄断,其中西工大附中一所学校的保送、自招名额就占到全省的五成左右。

农村孩子起跑线落后 资源向城市聚集

2012年,清华大学课题组抽样调查显示,家住农村的学生获自主招生名额的机会较低。其中,生活在直辖市的学生,获得自主招生名额的可能性是农村学生的5.5倍。农业户口学生中,获保送资格的比例为0.3%;非农户口学生中,有0.8%获得保送资格,高于农业户口。

近年来,自主招生、特长生、保送生等制度拓宽了高校选拔渠道,农村考生却难以从中“分一杯羹”,因为农村学生获得艺术、体育、奥赛等“补偿教育”的机会不多,自招试题的城市化特色和高昂的考试成本,也让很多农村家庭的学生望而却步。

教育专家熊培云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普遍来看,农村学生接受的基础教育质量低于城市孩子,在强调分数的竞争中,他们难以支付高昂家教费、培训费,很难取得好的高考成绩,结果只能进二本、三本、高职高专这样的学校,被重点大学录取比例自然就低。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年前一家教育机构的广告语,即成为对家长的提醒,也几乎成为对客观情况的描述。但对农村学生来说,起跑线已相应落后。

对策研讨

降低部属高校属地招生比例

农村学生考上好大学日益艰难,已是社会共识。今年5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坦言,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机会基本相同,但上重点高校的比例仍然偏低。

情况的改变首先是从招生开始。2012年,教育部推出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当年这些地区上重点大学人数提高10%左右。

计划原定到2015年,每年在全国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1万名左右,但实施一年后,教育部就将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招生区域也扩大到包括所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和中央部属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袁贵仁昨天介绍,在专项计划覆盖的省份,重点高校录取农村户籍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了8.5%。

解决之道何在?袁贵仁表示,教育部将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规模,调整招生规则,降低部属高校在属地的招生比例,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学生。

在自主性更强的自主招生上,已有学校做出反应。2012年,北大在自主选拔录取的初审、复试和确定候选人等环节上,提高农村户籍考生的入选比例,明确自主选拔录取候选人中农村户籍考生的比例不低于20%。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纠结在农村和城市生源比例上将无法走出困境,更要从基础做起,首先要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均衡,让农村孩子能够和城镇孩子得到一样的学校教育;要不断地促进各地的高考录取指标的均衡,目前重点大学、民办大学在发达地区、大城市投放的比例过高,减少在发达地区的招生规模,现在应该把多余的招生数量投放给不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特别关注:

大学生中农村学生占六成

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不断滑落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我国农村孩子占高校新生的比例,其实在逐渐提高。2010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发文称,教育部学生司本专科处副处长苟人民介绍,从1989年至2008年,我国高校农村新生的比例逐年上升,从1989年的43.4%到2003年与城市生源比例持平,再到2005年达到53%。

数据还在变化。2012年农村学生占招生总数已达到59.1%,其中本科生提高到52.5%。第一批次录取高校录取人数所占比例达到45.7%。数据显示,2012年,高考录取人数达到685万人,如此计算,当年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达到404万,超过2003年全国高考录取大学生总数。

数据向我们展示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整体扩大的过程中,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极大地提高,从绝对数上来看,在扩招的过程中,农村学生求学的机会确实大大增加。 文、表/记者徐静实习生贺莉娜、黄晓燕吉林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吉林本科院校-吉林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吉林大学-北大新生农村生源14.2% 农村娃缘何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