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生命: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的坚守

吉林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接力生命: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的坚守

【本站记者 于姗姗报道】

“看,这是我以前做的玫瑰花样式的花卷。我都给医生和护士们拿来尝了!”

“这是我画给柴文刚医生的画像,还不错吧!”

眼前这个与记者分享手机相册照片的20岁花季少女名叫孙宁(化名),眼睛大大的,睫毛长长的,皮肤白白的,一头乌黑的秀发扎成一个松松的马尾辫,自然地垂在脑后,清秀可爱。孙宁生性活泼热情,是周围人的开心果。就在记者见到她之前的几分钟,她还特意跑到隔壁,向即将进手术室的小姐姐“传授” 手术心得和康复经验呢!看着她这股调皮好动的劲头,任谁也不会将她与肝移植手术联系在一起。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承诺 还生命以斑斓的色彩

四个多月前,孙宁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接受了肝移植手术。

“孙宁是我们这手术年龄最小的,看她恢复得这么好,我们都特别高兴。”护士长于颖说。据她介绍,孙宁患的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先天性铜代谢障碍,致使肝功能恶化。自高一时起,她就辗转北京、上海多家医院十余次,钱没少花,罪没少遭,但她的健康却每况愈下。手术前的她被肝部病痛折磨得面色青黑,脾气暴躁。这种病不会立刻将人击垮,而是慢慢地侵蚀人的神经。如果不做手术,孙宁仍能正常地生活两至三年,但她将逐渐丧失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越来越糟,直至神经被完全侵害。

“去年年末,经过数据库配比,正好遇到了适合孙宁的、质量非常好的供肝。”医院副院长、吉林大学肝移植中心副主任吕国悦告诉记者,由于供肝紧张,配型难度大,能够获得适合的供肝的几率并不大。孙宁是幸运的。

备血备药、术前检查、移植手术、术后护理、术后复查……经过一系列复杂、精密的手术程序,在麻药的作用下沉睡的孙宁告别了折磨她许久的病肝。提起手术之后的感受,孙宁并没有太多关于痛苦的表述,她一直挂在嘴边的是医护人员的体贴和热情,“照顾我的四个小大夫都可好玩儿了,国悦院长特别亲切,没事儿就过来问问我‘感觉咋样啊’!”这些温馨的画面在她的人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后终于不用老往医院跑了,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孙宁浅浅的笑容,温暖而灿烂,闪烁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坚守 给生命以延续的力量

2月24日,在孙宁复查的隔壁病房,记者见到了即将接受肝移植的女孩儿崔英(化名)。当时的她安静地躺在病床上,面色蜡黄,虚弱不堪,但是眼睛却很明亮,一看就是个懂事、要强、能干的女孩子。崔英是长春某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去年考研冲刺阶段,急性肝衰竭让她的生命濒临枯萎。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抢救一周后,年过六旬的外公决定捐半个肝脏给外孙女,一家人遂转到北京三○二医院,准备进行活体肝移植手术,但未果,崔英只得在北京接受保守治疗,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病情逐渐恶化,命在旦夕,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的每个人都挂念着崔英的安危。就在这时,一位黑龙江省的40岁男子病亡后家属同意捐献,经检查、比对,按入院先后及病情轻重等原则,院里研究决定,将这个肝源给崔英。

“有肝源了,孩子可以做肝移植了!”23日18时,吕国悦的一个电话,让陷入悲痛中的崔英一家燃起了希望。当晚21时,一家人在北京120的紧急护送下,从北京到吉林连夜疾驰12小时,准备肝移植。

崔英的归来,让肝移植中心整个团队进入了紧急备战状态。

无影灯、呼吸机、杀菌器、输液管、穿着白衣服严肃而忙碌的身影……崔英的生命被肝移植中心的那些原本素不相识的医护人员轻轻托起,迎着旭日,迎接曙光……当崔英再次睁开眼睛,感受着空气进出鼻腔、肺里,感受着手术刀口的隐隐疼痛,生命在延续,这就是一切努力的意义。

呵护 给恐惧以喘息的空间

“除了谢谢,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没有他们,孩子就没救了。”崔英的父亲站在肝移植中心重症监护病房的门前,隔窗望着已经脱离危险的女儿,他略显疲惫,眼圈微黑,轻声地说着。“手术后这段时间,崔英恢复得不错。我们暂时都不能进去陪她,多亏这里的医生护士们,又细心,又尽力,对她特别好。”

“崔英的意志很顽强,她术后情绪相对比较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只是晚上不敢睡觉。我们的护士们就每天陪她聊天,帮她消除恐惧。”护士长于颖说,“为了能帮助崔英减少疼痛,让她精神放松,我们还会每天在病房里播放一些轻音乐,为她营造适宜的休息环境。”

医生孙晓东介绍,这种情况并不是特例,肝移植患者术后都会有比较强的恐惧心理,身体上的不适反应和一些药物的作用还会使他们产生或多或少的幻觉。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比较激烈的反应,这给医护人员带来很多挑战。为了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肝移植中心还经常找医院的心理卫生科专家会诊,进行科学的药物治疗或心理疏导。

一个微笑、一句关怀、一点陪伴,肝移植中心的医护人员用责任呵护着重生的希望,用真诚留住了大家的信任。起初,崔英的父母非常担心,见到医护人员就会问个不停,但是几天下来,他们已经完全信任医护人员了,对肝移植中心充满了感激。

成就 在责任的重压下更显辉煌

2013年7月至记者发稿时止,像孙宁一样由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独立完成DCD肝脏移植的肝病患者共有16例,无论从数量到质量上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尤其是迁徙新病房大楼后的5个月内共成功移植14例。16位手术的患者中,男性11人、女性5人,年龄最小者21岁,年龄最大者64岁。他们的原发疾病多种多样,包括肝功能衰竭、肝细胞癌、肝炎后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等。目前,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仅有一名患者因脑血管畸形致脑出血后死亡。无论是在医院的,还是已经出院的患者,都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的医护人员保持着联系,建立起一种超乎寻常的友谊。

“这几天手术都排满了,其他的手术都是定好的,不能更改,我们必须得对每一位患者及家人负责。”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吉林大学肝移植中心主任王广义介绍,肝移植手术极其复杂,为了让供肝和受体都保持最佳状态,所有的肝移植手术都是临时加上的,而且平均每台肝移植手术都要持续8个小时左右,医生、护士必须在完成已经安排好的手术、护理任务的基础上,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这个手术中来,这对耐力和体力都是一场考验。

王广义告诉记者,肝移植手术必须依托一支强大的团队,需要各位医生分工协作,各个处室给予支持,医护人员全部到位。吕国悦在接受采访时说:“每台肝移植手术都是院内许多科室的一个联动,经常要在患者没有办理住院的情况下事先准备很多东西,例如联系输血科提前备血、药剂科提前准备特殊药品、病理科深夜准备快速病理,这些科室一听到是肝移植的患者,都毫不迟疑地答应了。别看患者做这一个手术,实际上院里有100个人在为他服务。”

“肝移植手术是一把‘双刃剑’。很多患者术前都是长期经受病痛折磨,所以一旦肝移植成功,带给我们医护人员的就是巨大的成就感。”文质彬彬的吕国悦讲话的语气沉着、平缓,但是仍然能让人感受到那份从心底喷薄而出的自豪。

“然而,与其他手术百分之零点几的死亡率相比,肝移植手术太过复杂,死亡率高达4%,这是很多患者及家人都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笔落如号令,这一份对生命的承诺,成为了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全体医护人员的神圣使命。也让我们承受了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压力。”吕国悦说。

起航 抒写肝移植事业的新篇章

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2012年11月22日第二届肝移植病友联谊会顺利召开,再到2013年成功地独立完成十余例肝移植手术的辉煌战绩,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移植团队用扎实的业绩、稳健的步伐,打破了吉林省肝移植事业长达近6年的沉默,转变了“吉林省不能开展肝移植”的形象。这一路的历程,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和汗水。

1998年,业内一批专家远赴海外学习先进技术,回国后涌现一批精英,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王广义、张学春教授就位列其中。

2002年,王广义拿下省政府投入的100万肝移植项目资金,正式开始了肝移植的前期准备工作。同年12月,科室邀请外院专家,共同进行了吉林省首例肝移植,因受体术前状态非常不理想,术后不久死亡,半年后,又做了我院第二例移植手术,这个患者经过了术后60余天的艰难的恢复过程康复出院,至今仍健康存活,成为吉林省目前存活时间最长的病例。

从2004年至2006年三年间,医院调整科室结构,由器官移植中心进行了16例肝移植手术,不过全部是邀请的外院专家。2007年,卫生部进行了全国肝移植医院资质认证,对肝移植进行了系统的管理,此后这项工作一直停滞。

直至2010年,卫生部试行推广DCD器官捐献工作,组织全国16个省市进行捐献试点,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的肝移植事业才重新开展,出现了转机。

2011年年初,医院成立了DCD(心脏死亡)办公室。7月份,为储备肝移植团队人才,20余名医护人员赴上海进修。

“器官捐赠在国内是个新鲜事物,因为受到传统风俗的影响,捐献工作开展很难。”据吕国悦介绍,在国外实际上施行的是DBD(脑死亡)捐献,专业的神经科医生可以根据脑干活动迹象消失做死亡判定。“这在国内是行不通的,只要有心跳,家属就不会放弃,所以我们只能开展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作为吉林省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试点单位,白求恩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在技术不够熟练,器械、设备缺乏的情况下,联合外院专家,成功地完成了10例肝移植手术。

在此过程中,白求恩第一医院肝移植团队不断地学习、实践、成熟。2013年,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正式成立,肝移植事业稳步前行。由3名副教授、4名主治医师、6名经治医师及10余名手术室护士共同组成的吉大一院肝移植团队,克服着各种困难,顶着巨大的压力,用一年多的时间逐步将DCD肝移植工作引上常规化轨道。以DCD捐献工作为原点,完善机制,进修学习,筹备器械,开展宣传,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3年7月,肝移植中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至今已经成功完成16例,以后发之势,直逼全国前列。

“我对这支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十分自信。在技术成熟的基础上,肝移植手术主要依赖于捐献供体的数量。有30%至40%的患者是在等待中逝去的。医院投入大量精力,成立器官捐献办公室,不断地加大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支持肝移植事业,为生命赋予更加丰富的价值。”吕国悦说。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吉林本科院校-吉林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吉林大学-接力生命: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