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华”夏学子“卓”尔不群 ——记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获得者于兴华、吕卓

吉林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人物】“华”夏学子“卓”尔不群 ——记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获得者于兴华、吕卓

吉林大学报-2013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苏州大学落下帷幕。由我校王虹苏副教授指导、动物科学学院本科生于兴华为组长、军需科技学院的吕卓为组员的参赛项目课题在这次“挑战杯”中荣获佳绩,其创新项目《磁控多级孔纳米缓释骨修复材料的研制与性质探究》在比赛中共摘得了“科技作品”特等奖、“交叉创新”项目一等奖和最佳指导教师3项大奖,实现了我校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零的突破。

敢于尝试独辟蹊径

于兴华说,自己能接触到这个课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的老师———王虹苏副教授。从兴趣引导到一路的耐心指导与支持,是王虹苏老师给了他最有力的鼓励。起初,在了解了王虹苏老师研究的纳米材料化学课题后,于兴华和吕卓都非常感兴趣,可作为一个与自己专业交叉的项目,想继续研究并不是所想的那么简单。或许是他们的诚意和兴趣打动了老师,他们向王老师表明的想法得到了肯定与支持。就这样,于兴华组建了这个小组,参与到了这个研究项目的实验中。

研究这项课题既需要化学专业知识,又离不开动物科学的专业知识。这期间,于兴华总是说,自己生怕搞不好一个化学实验而炸掉实验室,只能挤出时间来多补充一些化学方面的知识。凭借自己的努力,于兴华和他的伙伴吕卓顺利地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实验,逐渐形成自己的创新理论,并在磁控多级孔纳米缓释骨修复材料的研制与性质探究课题中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应用。

当得知有校级本、硕、博多个队伍的研究课题参加比赛时,于兴华心想:自己又没有经验,又不是专修这个课题的,这个课题能被选上吗?但王老师给予他很大的鼓励与肯定,让他坚定了信心。凭借着课题的独特性和价值性,这个项目被直接送到北京参加审核,顺利进入了国家决赛。当记者采访时,王老师很谦虚,但正是她的引导才使得这个团队得以建立。于兴华颇有感慨地说:“老师身怀六甲,却依旧严谨治学,一丝不苟;做实验亲力亲为,循循善诱。每当疏忽一些细小的环节时,王虹苏老师都会严厉地指出。现在看来,正是老师的严格要求,才让这个项目一步步变得完整而富有创意。我也越来越佩服这个睿智、严谨、可亲可敬的老师了。”同为组员的吕卓也说道:“有时王老师离开实验室比自己还晚,完全牺牲了休息时间。”采访中,于兴华和吕卓充满了感恩。他们说,是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给了他们探索的兴趣,是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关怀让他们在这条道路上坚持走到现在。

基于兴趣执著前行

“如果你喜欢什么,就努力去做;要想有得,就不要吝啬付出。”于兴华说。自己是顺着兴趣的道路向前走的。刚进大一的时候,他乐此不疲地参与各种校园活动,后来接触专业知识久了,慢慢开始对与自己专业课相关的学术领域里那些未知的东西产生了兴趣。从此便开始了不懈的探索与追求。

当问及自己是怎样一步步坚持到现在的时候,于兴华微笑着说:“我也没什么诀窍,只是有了目标后就不要等待,什么时候开始努力其实都是自己定的,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吧。”在王老师眼里,于兴华是一个综合素质很强的学生,“他那股钻研劲儿和勤奋刻苦的精神很值得表扬。团队光是反复实验和材料的准备就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

于兴华和吕卓都表示,这次比赛除了开阔了自己的科研视野,他们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与全国优秀的大学生们一起交流、不同团队之间的协作与互助,给他们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激发同学们的科研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王虹苏老师如是说。而提到这次项目的获奖,王虹苏老师笑着说:“这个项目的亮点就在于它的科普性,非常有趣的一个研究方向;这只是一个起点,希望能对学生们有更大的帮助,希望他们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

求学的长途中,也许充满荆棘与挑战。但是在科研的道路上,正是需要这样“自强不息,博学笃志”的精神去拼搏,去创造。成就定格历史,奋斗昭示未来。相信怀抱这样的信念,于兴华和吕卓同学一定能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

(学生记者:王伟荣、李园园、李东颖、何思洋)

吉林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吉林本科院校-吉林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吉林大学-【人物】“华”夏学子“卓”尔不群 ——记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获得者于兴华、吕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