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张津瑞、高艺、万连琪、刘斌在领奖台上
东北赛区决赛现场配合默契
技能培训中心里高强度的综合模拟训练
【新闻回放】
4月12—13日,第五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东北赛区)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举行。吉林大学临床医学院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三院”)高艺、万连琪、刘斌、张津瑞4名同学组队代表吉林大学参赛,斩获一等奖,并将代表学校参加5月23日在中山大学举行的全国大赛。据悉,自2010年教育部举办首届大赛以来,三院已代表吉大参加过两次东北赛区比赛和两次全国比赛,均获得东北赛区一等奖、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目前,师生们正在为本届比赛的最后冲刺做着准备。
东北赛区决赛那天,4名队员沉着从容,配合默契,最终从东北三省15所医学院校的16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一场精湛娴熟、至精至微的医学临床技能表演,更是一次综合实力的比拼。走下领奖台的那一刻,队长高艺带着其他3名队员,给同去的老师们深深地鞠了一躬。
各方关怀+“魔鬼集训”
1月23日,春节前一周,三院以学生平均分和优秀率均为第一名的临床技能考试结果获得组队代表学校参赛的资格。学校和白求恩医学部都对参赛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注。副校长兼医学部学部长王冠军、副校级干部常务副学部长李凡到培训现场指导培训工作,激励、调动全员积极性;学校教务处则给予经费上的支持,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三院更是把此项任务作为全院工作重中之重,制定了参赛组织方案,成立了院长赵国庆、党委书记王玉柱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和专家组,选派由 25个科室48名教师组成的临床技能教师团队为参赛学生进行项目全覆盖培训。副院长张学文兼任工作组组长,带领科教部全体成员组织参与选拔方案研讨、考题设计、学生选拔、教师选定、培训方案制定全过程。此外,学院还安排食堂为参赛同学提供了营养搭配的免费三餐。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为了收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学院先后组织师生做了十几次综合模拟测试,并及时总结点评。每次模拟都要涉及25个科室的近40个项目,除了期间限定24分钟的休息时间,做完要接近3个小时40分钟。而这种被培训教师、三院张小飞副教授笑称为“魔鬼集训”的高强度训练,都是在2010年11月成立的三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完成的。
这个医学生人人知晓的“训练场”,短短几年,曾走出了三支团结默契、勤奋刻苦,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赛并获佳绩的精英学生团队;拥有着一支师资稳定、思想理念开放、技术过硬、乐于奉献的教学团队,涌现出一大批坚持研究培训技术、善于学习探索的教师骨干;还有着一支以科教部为主体的不怕吃苦、战斗力强的管理团队;这里,更是让三院每一个医学生羽翼渐丰、留有自己拼搏印记的青春回忆。
初心仍在,携祝福和期望前行
4月15日下午,白求恩医学部人才培养办公室吴运涛主任带着记者来到了技能培训中心。张小飞老师正在给参赛同学上实训课。
能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比赛,对于这4名同学来说,既是光荣的使命,又是沉甸甸的重担。“从100多人中层层筛选,剩下我们4个,最难受的是看到其他队友离开,并给予我们祝福,鼓励我们继续向前。”说到这儿,一向开朗能言的刘斌沉默了。经过三轮综合选拔,每轮包括理论知识、英语能力、实践操作等测试项目,目的是优中选优,为学校争得荣誉。哈尔滨比赛那两天,让高艺终生难忘。回来聚餐时,师生们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百感交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摸爬滚打,多少次一同面对困难和坎坷,这些路,只有走过的人,才真正明白个中滋味。
“每位接触过的老师,都让我们难忘。”队员刘斌和万连琪说,“老师们经常早上6点多为我们上早课,快到8点时还得去出门诊,我们可以边吃早饭边听课,但是老师就没有时间吃早饭了”,“做模拟训练时,为了效果更好,像心电图和骨折包扎等,我们都是反复在科教部和培训中心的老师身上做的真人训练,有时皮肤都做红了,他们也没有怨言。”
4月13日,对于所有参赛师生来说,是用“惊心动魄”形容也不为过的一天。由于初赛时发挥一般,决赛时压力很大。但几位参赛同学及时调整状态,迅速适应场地器械,从士气、配合、仪表、动作手法等方面都展现了出了培训时的最佳状态。最后几分钟,一位老师突然感觉心跳加速,心像被提到了嗓子眼,问身边的人有没有带救心丸。这些现在说起来都像是笑话似的桥段,足以让经历过的人刻骨铭心。
身正为范,把技能培训做精做细
“这一个鞠躬,代表了太多太多。学生感恩老师,老师的付出得到了回报。真的是让我特别特别感动!”回忆起那时那景,三院科教部主任钱风华感慨万千,在她看来,同学们的这个举动,像诉说了千言万语。因为相互懂得,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值得。
参赛前后,钱风华连续几个月没有休息日。她带领科教部的7名工作人员每天早6点半准时出现在技能培训中心,晚上11点多才回家。从第一届全国大赛到第五届,这期间经历了孩子高考、老父亲过80大寿,她都坚持工作在培训中心里。而她的丈夫徐忠信,也是这次负责培训的骨干教师中的一员。这对夫妻档的负责和执着,成为培训中心里的一段佳话。
“这些老师都是这个作息时间,没有谁提过有困难。每天同学们都有几十项的训练要做,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学生每做完一项,工作人员就要马上把前一项备品整理装包,以备重复使用。”钱风华的心中有杆秤,参赛队代表了学校医学的总体教学水平,每天达不到既定训练标准在她这儿是通不过的。为此她“得罪”了不少人。铁打的外壳却包裹着一颗柔软的心,训练中严厉,在生活上,她却给了4名参赛队员无微不至的照顾。回忆起钱风华老师给自己过生日时的惊喜,队员张津瑞仍一脸幸福的笑容。
在医学学科里,同时兼任医生和教师的人有很多。和临床、科研比起来,教学收获的回报微乎其微。从2009年分管教学至今,张学文感触颇多,“参加了这几次的比赛,让我特别感动的是这些怀着满腔工作热情的教师们。他们没有额外报酬,但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经常工作到晚上11点多,一些临床的知名专家这期间也是随叫随到,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大学的核心职能是培养人才,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偏离。希望在这些老师的带动下,能够有更多的人真正地热爱教学、专注教学。”
母校,谢谢你带我接近梦想
技能中心的综合培训全面提升了参赛同学的临床技能。说全面,是因为培训涵盖25个科室,指导教师48人,指导专家近30人。“参加培训和比赛后,确实对自己是个很大的提高。”高艺说。穿着白大衣,举着右手大声宣读“医学生誓言”的情景犹在眼前,做一名仁心仁术的医者是他们的目标,这次的参赛经历让他们更近距离地触摸到了梦想。
实际上,白求恩医学部的教学宗旨是培养每一名学生,而不单单是重点培训几名同学去参赛拿奖。王冠军副校长曾特别强调,“我们的目标是要普遍提升学生的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基于此,医学部把技能培训列入教学计划,并计入学分,每年都会对学生进行三周的技能培训,外加一个月的集中训练。
除此之外,按照学校要求,三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加大力度,实行了对青年教师的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教师们每年都要通过培训考核,拿到上岗证以后,才能为每个年级的同学进行培训,保证了教学环节的良性循环。多年来,三院坚持人本、开放理念,着力实现教学与人才培养高水平,不断提高临床技能培训质量,不仅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更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医德高尚、医术精良的医学人才。掌握真本领,是母校送给同学们最好的礼物。
离全国决赛还有一个月,4月16日,学院开完阶段总结会,师生们又投入到了紧张的训练中。这座1000平米的“吉林省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将继续见证更多的喜怒哀乐。(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