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校长接受《中国教育报》访谈 探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

北华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李延忠校长接受《中国教育报》访谈 探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

北华大学

今年10月中旬,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将在吉林大学举行。《中国教育报》为此访谈我省部分高校校长,就“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我校校长李延忠接受访谈。

访谈中,李延忠校长与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等省内10所高校校长共同热议“互联网+”。李延忠校长关于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库建设及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能力和思维模式的培养等进行了阐述。

“互联网+”激活校园创新创业细胞

看咱家校长怎么说

1

智慧校园

全力发展众创空间

“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2014年,新加坡提出“智能之国”计划,把全世界年轻的创业人聚集在一起,提高整体创造力水平。被称为“创新国度”的以色列,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总数超过欧洲的总和,源于大都以技术为驱动。

主持人:给年轻人机会就是给未来以梦想。如今,在政府主导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国内一大批以创新工场、创业咖啡、创客空间为代表的新型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校打造众创空间,如何发力与借力?

李延忠:大学科技园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北华大学在“一主多样性,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以项目库、创业中心为基础,重点打造众创型科技园、创业园。以机械工程学院创新实践项目库为例,项目资源经常保持在300个以上,大部分是由师生向社会和企业征集而来,其中涵盖了学生自选项目、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实验室设备改造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教研项目等,蜂王浆挖掘机、智能护理床等创新实践项目完成创业园的论证、科技园的孵化,目前得到成功转化,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榜样。

寻求突破

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4年报告认为,互联网已经重构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正迈向数字化转型的新时代,而互联网经济潜力的释放取决于政府举措和行业接受度。一场数字革命正在中国风起云涌,企业拥抱互联网技术的程度越高,他们的运营就越高效,并最终转化为生产效率的提升。

主持人:当前,“互联网+”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慕课为代表的教育细分领域愈发清晰,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撬动适应“互联网+”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支点?

李延忠:近年来,跨界融合理念逐步为国内学术界、教育界学者所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依靠学科交叉力量。作为综合性大学,北华大学具有学科专业交叉整合的先天优势,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一是相近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将计算机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和电气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以及机械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部分整合,进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二是以项目为引领,跨学科、跨行业交叉融合,如计算机学院与医学相关学院联合开发大数据背景下疾病预防诊疗平台和移动医疗大数据终端项目;三是与互联网边界较远的学科专业,如教师教育、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依托计算机学科和信息传媒技术,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掌握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模式。

原文载于《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12日第9版

详情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编 辑;秦志聪

责任编辑:杨海特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吉林本科院校-北华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北华大学-李延忠校长接受《中国教育报》访谈 探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