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示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评选结果,我校《中医骨伤科学》课程获评国家首批线下一流课程,《内经选读》《中药分析学》获评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目录,标志着我校课程建设又上新台阶。
课程建设是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落脚点。我校党委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工作,积极致力于打造一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将之作为真正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落实落细见成效的标杆举措。此前我校已有“三维模拟工厂中药双黄连口服液生产实训项目”“中医针灸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2个项目入选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成为“国家级金课”。
此次成功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又一突破。入选的3门课程都拥有长周期的建设基础,具备深厚的学脉渊源和学术积淀。其中,《中医骨伤科学》课程肇始于1956年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时设立的中医伤科课程,1958年长春中医学院成立后,该课程由刘柏龄等中医骨伤学名师任教。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医骨伤科学》课程不断成熟发展,不断开拓创新,在省级、国家级评比中率获佳绩。2006年该课程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2010年该课程获批为国家级精品课,2013年该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9年获评吉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高校“金课“建设项目(线上金课)。
《内经选读》课程自1958年开设以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连续实现跨越式发展。该课程在1994年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在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在2016年被评为国家首批精品资源共享课,在2019年被评为吉林省金课建设A类课程。
《中药分析学》课程开设于1984年,经过近40年的积累和沉淀,该课程先后获评省级优秀课程、省精品课程,并2019年获评吉林省“金课”。
除了拥有扎实的建设基础,这3门国家一流课程还拥有一流的课程团队。《中医骨伤科学》课程负责人由我校终身教授赵文海担任。我校副校长冷向阳、中医骨伤科学教研室主任李振华、教研室副主任刘钟华和教研书秘书王旭凯等业内知名专家都是团队主要成员。《内经选读》课程由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我校博士生导师苏颖教授牵头,组织学校内经教研室骨干力量承担教学任务;《中药分析学》课程由我校教授、博士生导师贡济宇担任责任人,合理安排分配团队成员完成理论课主讲、副讲以及实验课的教学安排。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倾力协作,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产生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效果,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何让教学方式方法呈现出时代性和创新性?如何让教学内容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如何让课程改革取得明显的教学成效?这是3支课程团队在课程建设中不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围绕各自的课程目标,3门课程的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精心研究学情,一点一点地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一点一点地改进教学方法,最终各自摸索出适宜于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据赵文海介绍,《中医骨伤科学》课程构建了“三结合”教学体系,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运用案例式、PBL、翻转式等多种方法推进教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比如,授课时,老师们会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修改教学大纲,精选教材。同时也会适当补充教材内容,增加最新的研究进展,拓展学生的视野。”赵文海说。
《内经选读》和《中药分析学》这两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也按照各自的教学需求采取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内经选读》案例讨论、示教馆实践,《中药分析学》的“理论授课+在线自主学习+小组讨论+PBL+实践训练”等教学方法都深受学生们欢迎。“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贡济宇表示。
最让学生们感到新奇的是这3门课程取消了单一的以教学期末成绩作为考核的评价方法,采取综合性、全过程的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平常上课的表现,参与临床操作的情况,案例讨论、网络在线学习情况、学术论文的写作等等都是考核课程学习情况的依据。苏颖说:“多元化考核方法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校3门课程同时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对我们而言是肯定,更是激励。希望通过课程建设的推进,促进中医人才培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能够适应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很好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富有创新意识的中医药学高级人才。”我校校长宋柏林表示。
文/李卓林
出品/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