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赵秀芳,山西昔阳县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1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荣获山西省第七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7年山西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特等奖。
2016年5月,学校以党委文件印发了《山西师范大学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意见》,明确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标志着我校吹响了“课堂革命”的号角。在这次改革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始深入人心,一批比较成熟、相对稳定、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始建构起来,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勇立潮头、成绩斐然的课改教师,今天我们采访到的就是其中的一位——政法学院赵秀芳老师。
“教学改革不能局限于知识的学习方式上,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开放的、自主的和个性化的思维方式,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以,教改的本质是要改变学生十多年来已经形成的学习习惯和固定的思维方式。”在谈话中,赵秀芳说出了她对教改本质的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赵秀芳在她的思政课堂上不断地进行教学革新,把讲台交给学生,率先使用起网络教学平台,鼓励同学们大胆而理性地思考。自她踏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始,上下求索,潜心钻研,始终致力于讲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子。
山林启之 久久为功
“我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具有双重性质,是一门历史性特征比较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视野审视历史的逻辑。从这个定位出发,我必须首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和多维的历史视角,让学生在多种历史观点和丰满的历史实相中进行历史逻辑的思考,这才能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2009年,赵秀芳开始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但她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她想要跳出教材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可胸中若无百家之言,谈何建立?何况硕博专业是党史,知识面的不足是她必须攻克的难关,也是她进行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赵秀芳私下不断地给自己“补课”,翻阅陈旭麓、吕思勉、蒋廷黻等近代史学名家的著作,将史学名家的观点内化成自身丰厚的史学基础。与此同时,结合该课程“七个选择七个淘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以历史逻辑为脉络,进行充实而丰满的教学设计。
如何讲好一堂课,让课堂充满魅力,是赵秀芳一直以来不变的“初心”。自从2000年本科毕业留校以来,赵秀芳就立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认真对待三尺讲台,讲好每一节课。此后,她一直在“站好讲台,做好一名教师”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入职初期,她担任郭学旺教授的助教,在郭学旺教授手把手的指导下走上属于自己的讲台。攻读硕士、博士归来,赵秀芳回归大学课堂,更加致力于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模式。她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等方面虚心向前辈请教。“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对我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上,我受益于很多前辈。李春芳教授给了我当大学教师的自信,闫桂琴教授让我的教学研究能力更上层楼,还有冯兰英教授、杨秋梅教授、武永明教授等前辈都给了我很多具体的指导,帮助我不断进步。”此外,赵秀芳还利用一切机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本领。她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基本功大赛”,2001年获得文科组第一名、全校第八名,2017年荣获文科组二等奖的好成绩;她自费参加专家云集的“国史高级研修班”以便将最前沿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参加各种先进教学理念、教学信息化培训会议,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赵秀芳说,自己从来不是功利性地去教改,只是单纯地想着把一堂课讲好。随着自身教学经验的逐步积累,她愈发想把更多的东西带进课堂,带给学生。
从2011年起,赵秀芳开始探索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514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即在两节课100分钟内,50分钟交给学生讨论,10分钟由教师评述,最后40分钟讲授新课。课前老师出题目,课下学生针对题目主动查阅书籍、论文等文献,并对问题做比较充分的论证(形成平时作业),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和充分展示。这是赵秀芳教改的具体操作方法,两节课的时间虽然短,但她尽力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设计相互衔接的课上课下教学环节,以保证学生课堂上的讨论和发言质量。
“自2013年之后,我开始进行专题式教学。比如说关于辛亥革命,我不是单纯地讲辛亥革命的过程,而是将‘新与旧的冲突表演’这个微观历史逻辑贯穿其中,引导学生从‘新’和‘旧’两个势力的冲突和博弈的角度来看待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这需要补充大量的内容。”那一年,赵秀芳为了更好地完善“514循环大课堂”,不仅在课堂上开展专题式教学,还在此基础上申请了一项省级课题。教改任务艰巨重大,占用了她大量的时间,工作与家庭之间有时难免会发生冲突。那时候,赵秀芳的孩子刚刚三岁,正是需要母亲细心呵护照料的时候。临汾的夏天,酷热无比。在每个燥热的中午,赵秀芳只有把孩子哄睡以后,才能喝上一杯咖啡解解困,继续备课。孩子一旦醒来哭泣,为母的心就被孩子的一举一动所牵引,她也心疼自己的孩子,但她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学生的身上。一边是家庭的责任,一边是正在进行的教改,赵秀芳在一节节生动有趣的课堂后所付出的无疑是更多的努力与辛劳。
赵秀芳长期笃实的努力在时间的激荡中,渐渐显出成效。随着教学改革模式的日益成熟,她对研讨式课堂越来越驾轻就熟,学生也逐渐乐在其中,勤于主动思考、乐于各抒己见、善于表达观点。师生共建的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显现,成为赵秀芳坚持教学改革事业的不竭动力。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站立教改潮头,勇当弄潮儿。2016年以后我校更重视课堂教学改革,时任校长卫建国曾说,“大学生4年在课堂的时间是2000多个小时,如果这2000多个小时中都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在课上浑浑噩噩,那我们是对不起学生的,所以一定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2016年可谓是学校教改关键的一年,而学校关于改革的观念与赵秀芳不谋而合,更加提振了她推进教改的信心。
这一年,赵秀芳紧跟学校改革的步伐,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让课改实现了现代化和信息化。她是学校第一批积极使用尔雅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课程的教师之一。对此,赵秀芳说:“课改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由68个学时变成51个学时,那么有许多学习是需要同学们在课下完成的。我会提前把知识点录成小视频供大家学习,课上大家进行讨论交流,增加了同学们的思考能力。”这样,赵秀芳的工作量在不知不觉中又增大了,除了完成好课堂教学任务,还要自己录制教学视频,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讨论话题和阅读材料,批阅学生的平时作业,关注学生的留言讨论。虽然辛苦,赵秀芳却甘之如饴,因为她深知,如果课下的工作做得不到位,那么课堂上大家的讨论就会言之无物和流于形式。
刚开始,赵秀芳敏锐地发现学生们的发言大多中规中矩,没有个性,千篇一律,还有的同学不敢发言,“我感到这些问题的凸显与初高中追求正确答案分不开,怕说错。”初高中教育模式与大学不同,如何解放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发挥自身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让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问题不禁让赵秀芳陷入沉思。
古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赵秀芳前往西交利物浦大学进行学习交流。此行,赵秀芳接触到了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不同的现代教学模式和各种新鲜的教学手段。“作为一线教师,我从这次培训中学到了很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自觉思考和展示观点的可行性做法。这些做法都有助于实现我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赵秀芳善于学以致用,她现在的课堂就借鉴和运用西浦大学的很多实现“高刺激学习”效果的做法,比如研讨式课堂、白报纸的使用等,也借鉴了台湾陈惠邦教授所介绍的KWL教学方式。“教学改革,也要润物无声。心思巧妙的教学设计和新颖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训练。”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推进,赵秀芳课堂上师生思维的碰撞越来越多,氛围也越来越好。教改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善于思索的能力。有趣的是,教改的不断推进,使得赵秀芳学习的动力愈发充足。不断地学习让赵秀芳认识到,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对学生负责,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提高自己的觉悟,不仅要把对的东西带给学生,更要把好的东西带给学生,尽力去把学生培养好。
2017年,赵秀芳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特等奖。对此,她笑着说,“教改是我成长的一个契机,教改也给了我教学的新鲜感。对于荣誉,可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今年,赵秀芳的教学成果“思政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514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还代表我校在“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参展。
赵秀芳的教改模式获得认可和肯定,源自于她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与学生沟通,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她十几年如一日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初心不改。
不负学生 桃李芬芳
有了友谊的桥梁,有了融洽的氛围,便有了和谐的关系,一种心灵的感应也随之而生。在教改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实现教育功能的基石,对于学生的自觉学习以及教师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理想中的课堂,赵秀芳希望把自己的课堂营造成学生希望的课堂,那是一种民主的、自由的同时又不乏学术性的课堂。
教学相长,相互成就,师生共同进步。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学生亦不例外。我们不要轻易地否定任何人,肯定别人的同时我们也在拥有。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给予启发的促进过程。教学中,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处理问题的方法会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示范。
有一次,课堂秩序不太好,几个学生没有认真听讲。赵秀芳感到不悦,但是她并没有直接发火,而是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两个小道士聊天,其中一个问另外一个:“你得道了吗?”另一个道士回答:“我得道了。”提问的道士很奇怪,问:“你以前是天天烧饭打水洗衣服,现在还是天天烧饭打水洗衣服,凭什么说你得道了呢?”另一道士答:“我以前烧饭的时候总是想着打水,打水的时候又总是想着洗衣服,但是现在我是烧饭的时候想着烧饭,打水的时候想着打水,洗衣服的时候就想着洗衣服。”讲台下的学生们一听就明白赵老师的良苦用心。后来,学生们还把这次经历作为了他们在教育学课堂上做小组展示时的案例。
从教十余年,赵秀芳接触的学生从80后、90后再到如今的千禧一代,不同阶段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年龄特征。“我最近在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相关方面的书籍,通过不断地充实自己,更好地把握学生成长特点,寻求良好沟通纽带,完善教学方法。”师生双方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赵秀芳表示,自己经常能够在学生的发言中获得独特的、有价值的知识,她会把这些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运用到下一届的教学中。“时刻保持教学新鲜感,我自己也能避免职业倦怠。”成长无止境,相互汲取、借鉴远比孤军奋战好得多。
从授业解惑到树立正确“三观”,从树立崇高理想到提升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因其思想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维角度的培养与提升。“在这三个目标当中,能力培养是重点。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仅仅通过51个课时让学生掌握所有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是不可能的;情感的培养是润物无声的,而能力培养则是需要师生共同去做的。”赵秀芳这样说到。自上个学期开始,赵秀芳自愿放弃了周六上午的休息时间,组织起了“山西师大蜗牛读书会”,从起初学生自由分享书目到师生共读马恩原著,从一人讲多人听到共同探讨,截至目前已进行了15期的读书会在摸索中不断完善、成熟。“我一直要求学生不要将读书看作一件功利性的事情,开读书会的目的便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读得多了,自然就会有自己的见解,便也有意思了。有学生表示:“刚开始读的时候他们觉得枯燥无味,但读下去就会觉得别有洞天,我想这就是一个不断熏陶的过程。” 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赵秀芳希望学生能够将阅读作为一种“无目的的快乐”去对待,从阅读中拓宽视野,提升见识,从阅读中发现美、感受美。
谈到对学生的期待,赵秀芳有道不尽的情愫。教改中,对学生进行的大多是能力层次的培养与提高。而除此之外,赵秀芳希望自己的学生在情商方面也能够得到提升。态度决定一切,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便是为人处世的态度。人之相敬,敬于德;人之相交,交于情。在社会中,埋头苦干是好的,学会接人待物的方法更是实现人生价值必不可少的本领。“我希望我们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都是有礼貌的,是受人尊敬的。这其实是一种情商的培养,它往往会是获得某些机会的重要影响因素。”
精心的课堂准备,孜孜不倦的教诲,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学生眼中,赵秀芳是一位认真、细致与严谨的导师。对此,她说:“我觉得我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影响学生吧。”的确,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在为人处事方面,赵秀芳都在竭力为同学们树立榜样,成为学生学习和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赵秀芳对名利淡薄、对学生深情、对教育投入,以培养国家栋梁、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己任,学生说她是“最可信赖的老师和朋友”。她教学生学知识、学做事、学做人,用朴实的行为去帮助学生完成美好的梦想,一路付出,却从不问回报。她无私奉献,在教改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她言传身教,指引着学生的人生路程。在未来,她将以如一的初心和持久的努力,继续为培养优秀人才做更大的贡献。
来源:山西师范大学
学院地址:延吉市朝阳川西部新城
招生电话:0433-32516163271616
微信平台:ybvtc2013
学院网址:http://www.ybvtc.com
电子邮箱:8678287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