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 | 烈 | 庆 | 祝 | 建 | 党 | 100 | 周 | 年
党史学习教育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百名师生讲
百年党史故事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由校党委宣传部主办
思政部承办
开展“百名师生讲百年党史故事”
教育实践活动
以思政课教师和党员教师为主体
师生全员参与
紧紧围绕党史、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以讲促学、以知促行
让“四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
入脑、入心
今天,就和小编去看看
苦干惊天动地事的林俊德
苦干惊天动地事的林俊德
最美奋斗者林俊德
张超
他是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他是“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他是“最美奋斗者” 。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林俊德被誉为“民族脊梁,国民楷模”和“平民院士”。他生前有三个遗愿:一切从简,不收礼金;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把他埋在马兰。52年扎根大漠,林俊德和所有参加核试验的人一样,都是戈壁滩上的一朵马兰花。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向周恩来报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周恩来在电话里问:“怎么证明是核爆成功?”说来也巧,恰好程开甲带着林俊德匆匆赶到。林俊德坚定地说:“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从记录的波形和计算的数据证明,这次爆炸是核爆炸。”
一个人“发狂”工作一阵子容易,这样“狂”上一辈子是十分困难的。林俊德却说,成功的关键,一个是机遇,一个就是发狂。他以自己为例:“成功不成功,的确有个机遇。一旦抓住机遇,就要发狂地工作,所以效率特别高,不可能的事就可能了。”林俊德的一辈子被人看作学习狂和工作狂,即便年纪上了七十,搞研究、做实验、带学生,几乎占去他的所有时间。
在生命倒数第二天,他断断续续地说了两句话:一句是,“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另一句是,“咱们花钱不多,做事不少。咱讲创造性,讲实效,为国家负责”。
林俊德(左一)与参试人员完成任务的合影
林俊德还有一个“三不”定义: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2005年,有大学请他当名誉教授,林俊德说:“我们研究领域虽然接近,可是距离太远,鞭长莫及的,我给不了什么指导,这挂名教授我还是别当了。”2009年,在四川召开关于地震的学术会议,受邀的林俊德很乐意作报告。一是汶川地震后,他一直有个心愿,想亲眼去看看,实地考察一下地震对地表的破坏情况;二是林俊德搞爆炸力学,会议主题和他的研究领域很贴近。第二年,主办方再次邀请时,他却说:“我不去了。同一报告我绝不讲第二遍。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技工作者必须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林俊德常对学生们说:“现在有好多浮躁来自不虚心,就是老百姓说的不知天高地厚。”直到去世,他依然是没有任何“兼职”的院士。
林俊德
黄建琴,是马兰有名的“核大姐”之一。与丈夫林俊德相伴近半个世纪,她含着泪说,老林的最后几天,是她跟他待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林俊德带的学生,都是科技精英,女儿却没读过大学。女儿最懂父亲:“很多人说林院士一辈子没享过福,但我知道父亲不是这样的。他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他说过他这一辈子真的很愉快。”
“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这是创造马兰精神、见惯英雄的马兰人,送给林俊德的一副挽联。
推送||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资料来源||鉴证大党百年风云
讲述人||思政部 方建华
编审||于美琦
主编||马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