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消逝。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他,就是人民好干部孔繁森。
党史人物:孔繁森
撰稿:李大正 张福轩 温雅涵
讲述:姜涵廷
孔繁森,1944年7月出生于山东聊城,17岁参军,连年获得“五好战士”称号。196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
1979年,为了支援西藏建设,中央决定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山东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到西藏工作,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誓言。第一次赴藏工作,作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任三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帮助群众收割庄稼、打场、修缮水利,哪里有需要,他就干到哪里。他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群众十分爱戴这位孔书记。
孔繁森第一次进藏前照片
1988年,孔繁森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他对三个孩子说:“党,就是你们的亲人,一定会让你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还要送你们上学”。孔繁森亲自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和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虽身为副市长,但每次下乡,孔繁森总要用自己的工资给老乡们免费买药,帮助困难户,加上收养三个孩子的开支,工资往往不够用。为了让孩子们吃得好,穿的暖,自己经常吃榨菜拌饭,甚至用“洛珠”化名,悄悄到医院血库卖血,用换来的营养费给孩子们补贴生活费。这滚热的鲜血饱含着孔繁森对藏族孤儿深深的爱,也包含着他大公无私、为人民奉献的炙热情感。
孔繁森与藏族儿童在一起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在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任命孔繁森为阿里地委书记,这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孔繁森全家福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这是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人们在他的遗体上只找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孔繁森一生热爱人民,无私奉献,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对事业鞠躬尽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大无畏气概,也正是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具备的优良作风。
【本期创作团队】
策划: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时劲雨 阎奥
图片:王艺蒙 李俊阳 李齐
音频:刘校岑 张笑庚 李幸泽
指导:李晓娟 胡雪梅
编辑:刘博
审核:曹洪富 张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