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7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省教育厅组织开展教育世家评选活动,全省30个家庭获评首批“辽宁省教育世家”。我校柯若仪教授一家光荣入选。
本次评选条件为忠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连续三代有家庭成员从事教育工作,且长期耕耘在教育教学一线,爱岗敬业,接力奉献。
医学教育世家传承向上向善好家风
——柯若仪教授一家事迹介绍
柯若仪教授祖籍浙江台州,1926年11月12日出生于吉林长春,早年留学日本,1949年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1954年调至大连医科大学工作,197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21年6月因病逝世,终年95岁。
柯教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七十余载,是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学家、医学教育家,曾任中华医学会19、20、21届理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辽宁省心血管分科学会主委、大连市心血管分科学会主委等职务,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辽宁省劳动模范等多项国家、省、市级先进称号,是大连医科大学内科和心血管学科的奠基人,一生致力于心血管疾病诊疗和医学教育工作,直至病重前仍坚守在临床、教学一线。一家三代中有7位从事临床医学和医学教育事业,均是业界中坚骨干,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其兄弟姐妹7人及配偶均为科技工作者,3人当选院士,培养了大批不同领域的高水平科学工作者,具有很高的学术和社会声誉。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尊重、向上、乐观、和睦是这个家庭的主题词,只争朝夕、治病救人、传道授业是这个家庭百谈不厌的话题。
1949年,柯若仪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从业之初,柯若仪曾主笔编译苏联高等医学院校用教材《内科学》、《诊断学基础》、《儿科学基础》书籍,为解决当时国内医学院校无相关教材的难题做出了重要贡献。1954年,柯若仪调至大连医科大学从事循环内科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改革开放后,她牵头重新组建内科教研组,指导开展教学和医疗工作,编写中文、日文教材,主持制作心脏听诊教学仪器,绘制教学图谱,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和示教工作,制定医学生和青年医师培养计划,为学校、医院临床教学工作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夯实而牢固的基础。
1970年代,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过程中,柯若仪观察到许多患者在发病前具有共同的临床特征。她带领团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整理病案,在国内首次提出“心肌梗塞先兆”概念,并制定相关诊断标准,写成《重视梗塞先兆,预防心肌梗塞》论文。在那个医疗科技尚不发达的年达,这一发现有效地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检出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预后,也因此获得辽宁省重大科学成果奖。同时,该概念也被写入我国医科高校统编教材,一直沿用至今。
1978年,柯若仪受邀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科学的春天给她带来了无限动力。作为大连医科大学历史上第一位获批临床研究生招生资格的老师,学校复办不到两年,她克服重重困难,于198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在她的指导下走向心血管疾病诊疗一线,部分已成为国内知名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
柯若仪教授热心对外交流事业,被誉为大医的“民间外交家”。她参与筹建大连中日友好学友会,促进中日民间学术交流,为医学生、青年医师赴日研修创造条件、争取机会。她先后选送数十位青年医务工作者赴日本留学,他们学成后无一例外地回国投身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一线,成为行业精英。2016年,为表彰其为促进中日关系发展、增进相互友谊和学术交流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日本政府授予柯若仪教授“日本外务大臣”奖。
柯教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了让年轻人更好地成长,在每次出诊及查房后,她都会再次向学生提问,总结病例特征,讲解背景知识。她以高尚的医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化解了许多疑难病症,拯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也用躬亲力行诠释了思政教育,带出了一大批思想过硬、基本功扎实的医务工作者。作为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柯若仪教授将党员身份、医生职责、教师使命刻在了骨子里,把患者当亲人,把学生当子女。她常常说:“当大夫,就得从心眼里对患者好”、“我们评价一个医生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有两条:一是让患者满意,二是让学生满意”。因此,大家都称她为“学者般、慈母般的柯老师”。直至病重卧床前,这位鲐背之年的老党员,每天依然奔走在病患间,坚持带教学生,行医养德,救死扶伤,泽被万物,不争荣利。2019年,她当之无愧地入选国家卫健委表彰的建国70年70位“人民的医生”荣誉。
作为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共产党员,柯若仪率先垂范,70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不仅让偌大的大连医科大学和附属一院处处是她的过往与传奇,还在潜移默化中,立起了一扇写满了橘井泉香的医学大家之门,感召着她的家人同样时刻不忘初心,不负使命,立德树人。
柯若仪的丈夫吕景波与她是大学同学,毕业后被选入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教育处工作,后来调入大连医科大学,任教务长,负责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文革后,经国务院批准,大连医科大学筹备复办。1978年,在一无校舍、二无设备、百废待兴的艰苦条件下,吕景波和同事们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难,制定授课计划,招收录取学生,规范教学管理,培养选拔优秀教师,利用幼儿园作为讲堂,在农村办大学,使学校得以如期恢复运转,招收了106名学生。这106名大医复办后首届毕业生后来多数成为我国医疗、卫生、管理战线上的骨干,而1978级也成为大医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年级之一。其后,在吕景波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校舍相继回归、师资不断充实、基础设施日益改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至1985年,大医圆满完成了恢复阶段的历史任务,走进全面振兴的新时期,吕景波在此过程中不辞辛劳、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小耳濡目染父辈祖辈的医者大爱和师者情怀,柯若仪的一双儿女及子孙在成人后也都选择了投身临床医疗和教育事业。儿子吕申本科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曾留学日本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进入大连医科大学任教,为病理学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癌的分子病理诊断和靶向治疗,多年来培养了大批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人才;其妻刘丽娜是他的大学同学,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长期负责消化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退休后返聘为特聘教授。女儿吕田为大连医科大学复办后首届毕业生,为大医一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与老年病的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曾担任医院干部病房及特需医疗部主任,为医院老年医学和全科医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退休后返聘为特聘教授;女婿奚进一为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教授、高级工程师,热爱教育事业,曾培养出多位建设工程人才。孙子吕海辰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8年制)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为大医一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年担任住院医师和医学生临床轮转带教、技能操作培训和本科生诊断学、内科学理论授课工作;外孙女奚卉从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现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心内科工作,任主治医师、讲师。柯若仪一家四代10人中除外孙女婿和曾外孙女外,其余8人均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其中7人致力于临床医疗和医学教育事业,4人选择充满挑战的心血管病专业,一心向上向善、刻苦钻研、勤奋朴素的家风不断传承延续,被传为佳话,在同事、同行、学生、患者间及社会上均享有较高声誉。
事实上,柯若仪本人也是这种良好家风的传承者。其父早年留学海外,深谙知识改善命运的道理,教导子女勤工俭学、发奋图强。因故,柯若仪兄弟姐妹7人均接受过高等教育,多数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学成后皆任职于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高水平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柯若仪的长兄柯俊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是我国著名材料物理学及科学技术史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金属物理、冶金史学科的奠基人,曾兼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理事长等职务,被誉为“贝茵体之父”、“古代冶金现代实验方法开拓者和我国工程教育改革领航员”,一生功勋卓著,为共和国培养了大量的冶金人才和高层次科研工作者。2017年,在101岁的柯俊院士逝世后,遵其生前遗愿,家人将其遗体捐献给母校武汉大学用于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国家的教育科学事业作出最后的贡献。曾有人评价他称:“柯俊先生是跨界创新的丰碑:20岁理学,40岁工学,60岁史学,80岁教育学,100岁投身医学”。在柯俊院士逝世后,习近平总书记曾亲自致电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等领导同志也对柯俊先生逝世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或敬献花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柯俊对祖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
柯若仪的幼弟柯伟是金属腐蚀与防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他的妻子(柯若仪弟媳)李依依为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中国低温及核结构材料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他们携手于同一研究领域,为中国的材料研究和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培养了数以百计的研究生。如今,即将双双步入鲐背之年的柯伟和李依依院士仍然坚守在自己热爱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一线。稀疏白发淡去了他们青丝茂然的风采,却减不了岁月积淀的银光;眼角皱纹遮住了灼灼闪耀的光辉,却留下了时光打磨出的平静深邃。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后辈的关怀和指导当中,为共和国的科学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殚精竭力、毫无保留。
为师者,当以传道受业解惑为本、身正为范,需有向上向善之大爱、立德树人之情怀——践行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是每一位师者理应承袭的使命和担当。因此,教师肩负着传递文化、思想和精神的使命,教育工作不仅是一项事业,更是一种传承。如今,89岁的柯伟、88岁的李依依仍在不断耕耘,孜孜以求;65岁的吕申和刘丽娜、63岁的吕田仍一如既往地坚守在自己热爱医疗岗位上,诲人不倦;作为家中的小字辈,吕海辰和奚卉接过了长辈们的接力棒,在三尺讲台上向学生们传播知识与能量。在柯若仪教授一家身上,我们看到了使命担当的薪火相传,向上向善家风的代代延续,传承不断,历久弥坚!
来源:人力资源部
总第12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