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医疗队
据校史记载,1947年学校派出了一个相当于战场医院的手术队,到前线去参加救死扶伤的战斗。学校十八期毕业生王素孚的《外科医生》一文,详细地记录了医疗队的情况。学校奉卫生部之命派出了由外科医生和护士组成的医疗队,随第四野战军奔赴解放战争的前线。
在一处战场上,他们是唯一的手术队。炸弹不停地在手术室附近爆炸,震动着手术台。虽然偶尔还有子弹打在房子的墙壁上,但每个人都习惯了,谁也不去理会它。伤员很多,而且还在不停地被抬进来。一位腹部受伤的同志被抬进来了,他昏迷不醒,眼睛紧闭着,根据伤票的记载,自负伤至到达手术队已有4个小时。按照战伤外科的规定,6个小时内的腹部穿通伤应该立即进行开腹手术。然而偏偏不凑巧,纵队部来了命令,要这个手术队在最短时间内,迁移到前面屯子里去。队长决定他和两个护士以及警卫排留下,并吩咐:“重伤员需要马上施行手术的,一定要做完手术再向后送;轻伤的初期切除尽可能不放过一个。第二次包扎,骨折固定,永久止血,注射破伤风血清,填写伤票,完成任务以后追赶主力。”这些任务通通落在王素孚身上。
王素孚迅速地检查巡视了一遍伤员,注意力又集中在那个腹部受伤的小同志身上。小同志的脉搏细小得几乎摸不出来,沾了血渍的头发紧贴在没有血色的圆脸上。这样的症状,如果在医院里,早应该输入大量的血浆,但现在连个大些的注射器也没有……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对于每一个人,生命只有一次。他和两个护士给伤员检定了血型。巧得很,他俩血型相同,于是就用20毫升的注射器开始一管一管地输血,当伤员能够忍受手术的时候,王素孚大胆地为他做了这个再不能拖延的手术。
警卫排的同志来报告,敌人的部队正在屯子旁边大路上通过,从混乱的队形和惊慌的行军速度上判定,这是一股被打散了的敌人。很多轻伤同志听说在屯子旁边有敌人通过,他们一个一个都跑警卫排的阵地上去了。警卫战士和轻伤员没等援兵到达,发起了冲锋。经不起打击的国民党军被几支步枪唬住,50多人缴械投降。
那天很晚队长才回来,他带来了两个消息,一个是要医疗队去帮助兵站医院治疗伤兵,明天就出发。这个兵站医院所在的县城,恰是王素孚离开了两年多的故乡,他很高兴,同志们也笑着打着他的肩膀。但等队长说出第二个消息的时候,大家就突然沉静了下来,在另外一个医疗队里的手术组,同学胡伟和他的护士及伤员,正在一线做手术的时候,不幸被敌人一颗重磅炸弹命中,手术室炸成了一个大坑,同志们的尸体都没有找到,只有胡伟同志平日佩戴的一颗模范奖章捡了回来……
他们十分难过,但又很自豪。医务人员的血与战士的血一同流洒在人民解放的战场上,它将给人民军队的外科医生增加光辉。
王素孚在文中写到:“有人说外科手术刀就是剑,那么一名外科医生就应该永远是一名战士,在为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而进行的战斗里,在保卫人民健康的岗位上,他应该永远站在最前沿,哪里有伤员和病人,哪里就有外科医生。”
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收治了一万多名伤病员,先后有2302名学员毕业,其中绝大部分学员被分配到部队各级卫生医疗院所或研究机构,在短期内培养了大批革命医务干部,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为迎接全国解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编辑: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