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什么是活力?
积极阳光,是活力;踏实学习,是活力;投身公益,是活力;勇于担当,也是活力。在学校生物科学2018级团支部的身上, 我们看到了所有这些活力集聚而迸发的力量,更看到了“2020-2021高校活力团支部”荣誉的实至名归。
将“当教师”作为情怀
学校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生物科学专业是辽宁省生物师范类专业中首批通过国家二级认证的专业,也是沈阳大学首个通过国家专业认证的专业。学院分团委书记范慧婷老师介绍,这次被评为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其实是四个维度的活力的体现。
思想引领,是第一个维度。入学伊始,学院就对学生们进行亲情引导和友情引导,通过“一封家书”和“天使告白”,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念亲恩、惜友情。作为一个大学生,既要懂得感念父母的辛勤付出,又要懂得欣赏和关心他人。从入学的第一天,学院就为孩子们的大学生活打下了温暖的底色。
生物科学2018级团支部,则是学院的一抹亮色。全班31个学生,有23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党员。“全班思想素养都比较高,凝聚特别强,有啥活动都积极参与。”范慧婷说,在对学生们的思想引领上,他们以党建带团建,两者深度融合,通过主题升旗仪式、党史学习教育小组等进行思想引导。在疫情期间,还特意邀请五四奖章获得者为大家进行宣讲,学生们全员参与,效果很好。
正因为知道自己未来要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大家便都能坚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全班都是学习爱好者
范慧婷告诉我们一个数据:在大三期间,全班90%以上的学生都在紧张复习准备考研,四六级通过率已经达到了70%以上。
爱学习,这是活力的第二个维度。团支部骨干之一杨明月说,即便是在去年疫情阶段,同学们依然没有停止学习。大家自发组织了线上自习室,约定时间,开启摄像头,互相督促、互相帮助,没有因为疫情耽误学业,成绩丝毫没受到影响。
每到期末,同学们还组织“一对一”帮扶小组,对同学的薄弱学科或者知识点,一对一进行帮扶。班级还组织了生物教师发展协会,班级团支部副书记刘露担任会长。她告诉记者:“我们经常举行一些比赛,比如每周举行一次演讲比赛、微课比赛和‘三笔(钢笔、毛笔和粉笔)’字大赛。通过比赛,逐渐增强了我们的师范技能。我们在专业课学习中,还经常和做科研很厉害的老师一起深入探讨学科知识。”
实验室,另一个课堂
院团委副书记赵义蓉告诉我们,同学们结合自身特点和爱好,组成了一个个科研小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项目。只要没课的时候,大家就泡在实验室。正是这种勤于钻研的韧劲,让班级在各级别的赛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们获得了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17项,校级奖项25项。比如像动植物标本大赛,我们班几乎都参与了。生物科学专业本身也是属于信息相关的专业,在互相影响下,科研氛围特别好。”
然而,做实验可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玩。“有一次做微生物的大创实验,有好几天都熬到了后半夜凌晨一两点。为啥不能走呢,因为有的实验需要不间断地观察变化,并及时作记录。而且,这个实验和教学活动相关,对以后的教学非常有帮助,所以必须全程观察记录。”
做科研,除了和学科相关,更重要的是还磨练了意志。赵义蓉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做微生物实验,做了七八个培养品,结果全死掉了,白忙活了半个多月,最终没办法去参加比赛,心情特别失落。“想到过放弃,但在老师和同学鼓励下,思想觉悟了,得坚持,所以我继续把实验做了下去。”
赵义蓉的故事是整个班级的缩影,实验室是同学们的第二个课堂,它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专业技能,更磨练了大家的心性。这,是活力的第三个维度。
有担当,这个社会需要我
宣传委员陈梅梅,是个特别文静瘦弱的女孩。然而,去年年底疫情期间,她却自愿报名在老家贵州六盘水火车站当了一名防疫志愿者。“也有过犹豫,家里人也会担心,但想一想我是一名师范生,我未来是要当老师的。教师是个有温度的职业,是要给大家带来力量的。”
冬天的贵州,十分寒冷,她从早8点工作到下午5点,中间只休息一小时。当她瘦小的身体背起消毒箱,往返于车站各个角落进行消毒时,“感觉特别冷,特别难受”,但她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疫情期间,班里有6名同学在线下担任防疫志愿者,还有12名线上防疫志愿者,大家互相鼓励,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能够为大家服务,很有成就感和荣誉感,感觉自己内心得到了升华,收获了很多很多。”
除了特定的公益活动,班级的日常实践活动也很多。依托学院的绿箭环保协会,同学们走进小学和社区,讲解环保知识。课余时间,大家还积极报名到学校自然博物馆当义务讲解员。说到这,范慧婷特意提到,绿箭环保协会今年还获得了辽宁省教育系统雷锋式集体,这离不开团支部孩子们的贡献和积极参与。这些实践,让同学们既体现自身价值,也帮助了他人。这,是活力的第四个维度。
有人问生物科学2018级团支部因何能被评为高校“活力团支部”,几个同学的讲述已经带给了我们答案。范慧婷坦言,这些“成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点滴形成,是熏陶和影响。未来,将成为教师的她们,同样要用这些知识、内涵和情怀去影响更多的孩子,周而复始,这,就是教育。
文字:王丽君(特约记者)
图片: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分团委
编辑:党委宣传部 李媖鑫
沈阳大学学生新闻中心 李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