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
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
新时代青年
院长 杨斌
2021年9月28日
各位老师、亲爱的2021级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在此,我谨代表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向来自全国各地的2021级新同学表示衷心祝贺和热烈欢迎!欢迎你们正式加入了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的大家庭,开启全新的人生旅程。
我知道,在你们当中,年龄最小的是2005年9月6日出生的;有3名同学叫“杨阳”、2名同学叫“李佳欣”,值得一提的是,你们之中有7人7月1日出生,有6人10月1日出生,这些同学的生日有幸与党的生日、与共和国生日同一天。
从今天开始,你们都将有一个新的称呼——城院人!这个称呼会伴随你们一生。每一届的城院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你们这届还是更特殊一些。你们大多出生于2003年,那一年,非典猝不及防地爆发……2020年初,你们正值高二,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你们见证了人类所遭遇的七种冠状病毒中最危险的两次。在非典疫情中,你们出生;在新冠疫情中,你们高考、步入大学,开启人生崭新阶段。“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终有一天,你们一定会感谢一路波折、披荆斩棘的自己!
同学们,你们出生的那一年,对学院而言,也是划时代的开篇。你们与学院同龄,在今年,与学院一道完成成人礼。
2003年3月,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是大连理工大学举办的东北**按新机制、新模式设立的新型普通本科院校。学院充分发挥大连理工大学的综合办学优势,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置专业。目前设有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和艺术与传媒学院6个分院,29个本科专业。其中,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2个,辽宁省重点建设试点专业4个,辽宁省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6个。学院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理念,实施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两次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连续14年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
今年刚刚离校的2021届毕业生共有1700人,初次就业率达到89.29%,其中223人考取了国内外大学硕士研究生,总体考研率达到13.12%,在同类院校中处于较高水平。经过18年的发展,学院办学成果丰硕,已经成为一所享誉国内的民办高质量大学。
同学们,你们入学的这一年,于国家而言,具有着划时代的特殊意义。你们与祖国的新时代同频共振,在今年,一同开启新征程。
这一年,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这一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这一年,我们庄严宣告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这一年,我们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从现在到2050年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之时,你们也将从20岁步入50岁,这期间的30年是你们一生中精力最旺盛、思想最活跃的人生黄金期,也正是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期与攻坚期,你们将以整个青年时代全过程参与,可谓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此刻,作为院长,我有几点思考与同学们共勉。
做有志气的继承者。
当年在抗战时期,一位美国记者拦住一名奔赴前线的中国军人。
美国记者问:“你多大?”
军人说:“16岁。”
又问:“你想你的家人吗?”
答:“他们已经死了。”
记者沉默了一会儿,问到:“你觉得中国能胜利吗?”
军人斩钉截铁的回答:“中国一定会胜利的!”
记者问:“当中国胜利之后,你准备干什么?娶妻生子?”
军人笑了笑,回答:“那个时候,我已经战死沙场!”
平静对话背后,是视死如归的坚定。
中国经历了近代的苦难洗礼,从站起来、富起来,正在走向强起来。人们常常追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我想答案就在于此。
心怀“国之大者”,则无往而不胜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场接力赛,希望广大同学能够接稳前辈的接力棒,奋力奔跑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学生提出的殷切要求。
做有骨气的担当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中国将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发工程命名为“596工程”吗?“596”是为了记住1959年6月前苏联单方面停止对华原子弹研制的援助,并断言没有他们,中国造不出原子弹。中国科技工作者埋头攻关,历时5年,于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挺起新中国的腰板。
从首次原子弹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这就是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更是中国人的骨气。
2011年4月27日,由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推出的“肢体残疾人信息无障碍助手”项目在微软“创新杯”中国区总决赛中过关斩将,力挫群雄,夺得大赛软件设计项目中国区总冠军,并与清华大学创新团队一起,代表中国大陆高校参加于当年7月在美国纽约举办的微软“创新杯”全球总决赛,获得软件设计亚洲最佳、全球第五的优异成绩,名扬大洋彼岸。
很多时候,不是你不能,而是你不敢;不是你不行,而是你真的没有拼尽全力。今天,无论是攻克科技创新的“卡脖子”难题,还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不需要广大青年勇于担当,始终保持无惧挑战、迎难而上的精气神。
做有底气的建设者。
前不久,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期间,一组辛丑年对比图备受关注。从120年前的辛丑条约谈判,到今天“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的宣示,我们告别了任人宰割的历史,拥有“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的深厚底气。
这份底气从何而来?来自于中国的强大,更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同学们要增强自信、树立必胜信心,同时更要学好专业知识,做新时代的实干家、奋斗者。
学院2012年以来有16名毕业生到祖国大西北从事志愿服务。你们的很多学长毕业后投身祖国基层建设,用踏踏实实的行动为大家做了很好的示范。
2017届毕业生何江川响应国家号召成为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监委,2年服务期满后留任共青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2019届毕业生刘强参加西藏那曲地区在辽宁省高校招录公务员计划,服务于西藏那曲巴青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砺意志、奉献青春。
你们的学长,2008届毕业生闵晓庆是辽宁省首批大学生“村官”,2008年毕业就来到了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柳树镇东岗子村,献身基层,扎实肯干,一干就是13年,先后做过村主任助理、党支部副书记、副镇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等工作,现任共青团营口市老边区委书记,曾被评为辽宁省十大优秀村官,可谓建功在祖国乡村振兴大业中。
做有温度的前行者。
你们报到那天,有个画面经常萦绕在我的脑海,校门口站着一对父女,父亲摸了摸女儿的头,然后微笑着挥手告别,但转身却抹起了眼泪,仍然时不时向着女儿离开的方向张望。这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初读不知其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
有人说,上了大学,故乡再也没有春和秋,只剩下冬与夏。告别是成长的必修课,在你们欢呼雀跃地奔向未来时也要常记挂在身后目送的父母,一个电话,几句关心,便能让他们的等待不再孤寂。学会爱,懂得爱,表达爱,爱父母、爱友人、爱生命、爱自然……
爱与生活,不可辜负。
同学们,民族复兴的国家理想需要个人理想叠加承载,让刻苦专研、勤奋拼搏成为青春的主旋律。衷心希望同学们找准人生航向—静下心来、心无旁骛,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味的人生,在砥砺奋进中实现人生价值。
最后,祝各位同学生活愉快、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谢谢大家!
编辑排版|荆杨
校对|吴子墨
责编|林雪
审核|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