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的沈音】辽宁高校网络思政中心:【党史学习教育简报】沈阳音乐学院:传承鲁艺红色血脉 培育红色艺术人才

沈阳音乐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媒体中的沈音】辽宁高校网络思政中心:【党史学习教育简报】沈阳音乐学院:传承鲁艺红色血脉 培育红色艺术人才

沈阳音乐学院作为1938年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在东北地区的直系血脉,始终秉承“紧张、严肃、刻苦、虚心”校训,坚持为革命培养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音乐、舞蹈人才,创作了《黄河大合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我们走在大路上》《我和我的祖国》等大批极富社会影响力的音乐作品,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和高等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忘鲁艺初心,化红色资源为育人营养。作为鲁艺精神的传承人,沈阳音乐学院充分挖掘红色校史资源,以“百年卓越”系列活动为重要载体,把红色资源整合为可听可看、可演可感的活教材,着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和“舞台上的思政课堂”,用艺术语言讲好爱国故事、创新传播方法和手段,切实将校史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充分挖掘、利用革命老区和辽沈地区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深入挖掘红色经典音乐背后的故事,对每首红色经典音乐特别是鲁艺经典作品,进行深入阐释和重新演绎,切实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让广大师生在寻访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亲身感悟,从而受到党性洗礼和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做到以寻访红色经典音乐背后的故事为“小切口”,实现思政教育“大主题”。二是打造舞台上的思政课堂。把枯燥的理论、朴实平淡的讲述转化为“好懂、好看”的艺术形式,搬上立体、有趣、鲜活的艺术舞台,让学生们乐听、乐思、乐学。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舞台上的思政课”,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艺术引领中根植民族情怀。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和新文科建设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充分发挥“思政+艺术实践”春风化雨的教育功能,通过艺术实践“小舞台”,拓展思政教育“大课堂”。

延续红色血脉,创作红色新经典。一是创排大型情境音乐舞蹈史诗《红韵颂》。学院把建党百年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经典作品,倾力打造了具有音乐党史课特点的大型情境音乐舞蹈史诗《红韵颂》。综合运用音乐舞蹈、情境表演、戏剧演出等多种艺术手段,对红色经典音乐作品进行深入阐释和重新演绎,以丰富的视觉呈现、厚重的历史陈述、诗化的舞台意境,给观众带来震撼视听、涤荡心灵的艺术享受,使整场演出成为一堂生动的“音乐党史课”。二是制作经典音乐作品寻访专题片《回响》。把红色资源作为党史学习的生动教材,围绕具有代表性的27首红色经典音乐作品,组织师生分赴7省区116个寻访地,开展了为期8个多月的经典寻访活动,对红色经典音乐背后的感人故事和蕴含其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深度寻访与体验。在经典寻访过程中,革命遗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文物史料和经典文艺作品成为党史“教材”,革命英烈和模范人物成为党史“教师”,通过沉浸式学习方式,广大师生受到深刻的思想触动和精神洗礼。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了专题片《回响》,生动展现学院青年学子通过寻访的亲身经历感悟党史、新中国史的收获。

通过体验式、沉浸式等学习方式,将单向灌输变为互动体验,提高师生的参与感和代入感,充分调动师生学习党史的热情,思想认识得到升华,在获得深层次的满足感和充实感的同时,极大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探索形成了具有沈音特色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形成了融课堂互动式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舞台延展式教学为一体的沉浸式教学模式。有效推进思政教育难重点问题的解决,促进专业课教师挑起“思政担”,推动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形成,从而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专业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


排版|李博宇 赵芷萱

校对|高琦珈

编辑|白晓曦

责编|梁士朋

沈阳音乐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辽宁本科院校-沈阳音乐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沈阳音乐学院-【媒体中的沈音】辽宁高校网络思政中心:【党史学习教育简报】沈阳音乐学院:传承鲁艺红色血脉 培育红色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