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强“兄弟”
2010年考入东北大学
各自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近20篇
其中各9篇发表在控制领域顶级权威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及Automatica
2020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2020年全国仅400人,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仅13人)
2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
(资助率不足20%)
第69批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
(面向全国在站博士后,平均资助率不足20%)
2021中国自动化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21年全国仅12人入选)
他们就是
东北大学熠熠生辉的科研“双子星”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站博士后
芦安洋和安立伟
科学研究中初探人格魅力
“我喜欢这里的学术氛围。学校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为青年人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
“喜欢上一件事,就不会觉得累。我觉得喜欢是可以培养的,如果一开始就用心把事情做好,之后就很难会讨厌它。”
将热爱投入科研工作,将创新付诸于实践,从兴趣出发探索未知。“兄弟”二人十年同窗,一路同行,成为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站博士后,以“博新计划+青年基金+博后面上”的最强形态成双出现在东信沃土上,他们有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努力,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找到了各自的科研道路。
芦安洋在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切换系统的H无穷控制、自适应控制、事件触发控制、故障检测,博士期间开始研究信息物理系统的安全性等领域。
芦安洋
安立伟主要研究带有恶意攻击下的信息物理系统,重点研究弹性状态估计问题(基于不完全可靠的观测值重构真实的系统状态)。二人专攻的领域不同,但他们在学术研究道路上同样追求卓越。
安立伟
科研路上困难重重,只有沉得下心、耐得住气,一步一个脚印努力跋涉,才能收获不一样的风景。实验做不出结果、论文被拒绝、科研遇到瓶颈……一个个困难袭来的时候,“兄弟”二人从没想过放弃,过程越是不顺、情况越是不尽人意,他们反而愈挫愈勇。
实验效果不好就一遍遍寻找问题从头再来,投出去的论文没有消息就再写新的,这样咬牙坚持一段时间,“情况就会慢慢好起来了,而且是越来越好。”
“做科研,学会‘舍弃’也很重要”。读博之初,安立伟对自己每一篇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章都很珍惜,哪怕之后发现论文中的观点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新颖,也舍不得放弃。
“就像拿着一个发了芽的土豆,总觉得剜下长芽的部分就没问题了。”随着科研的深入,安立伟慢慢发现,这样的行为是在无端消耗自己的精力,只有果断放弃那些“发芽的土豆”,才能更好地进行更有价值的研究。
“我们两个都喜欢写论文,做科研让我们感到很快乐。”芦安洋坦言,“从个人角度讲,做科研也是一个自我满足的过程。做出一个好的成果,被领域内的专家认可,让先进成果广为传播,我觉得是一件非常令人自豪的事情。”
学术生活中常沐恩师之风
“杨老师无论是学术造诣还是人格魅力,都深深影响着我。他告诉我们,做科研一定要严谨、要精准,不容半点马虎。”
“杨老师就是我们的榜样,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成为这样一位真正有学者风范的人。”
师以匠心,遍植桃李。在芦安洋和安立伟的学术道路上,有一位共同的引路人,就是他们的博士生导师,杨光红教授。
谈及杨光红教授,“兄弟”二人的眼神里满是仰慕与敬佩。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杨光红教授还连续七年位列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14-2020),发表高水平论文400余篇。2021年,杨光红教授在动态系统的容错控制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获得国际同行顶尖专家的认可,成功当选IEEE Fellow。
名师出高徒,息壤育英才。在“兄弟”二人看来,师从杨光红教授,获得的不止是学术道路上的指引,更有“润物细无声”的精神熏陶。
曾经为修改芦安洋一篇论文的摘要部分,杨光红教授前前后后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每一次都认真阅读,期间进行了二十余次的修改。“反复修改一段摘要是十分煎熬的工作,”芦安洋回忆时不禁感慨,“但是杨老师一直耐心的指导,陪着我熬了下来。”
“杨老师对我们提的问题总是很重视,”安立伟提到,“有一次我问了杨老师一个问题,但是当时他有一个会议要赶飞机,就没来得及给我解答。结果当天中午,他刚下飞机,就给我发来了问题的解决方案,他在飞机上想了一路。”
这样的经历多了,“兄弟”二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研信心和决心。四年的博士生涯中,只要杨光红教授不出差,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芦安洋和安立伟一定能在办公室看到他。这让他们深刻感受到身为学者的科研使命与担当。
求学生涯中解析环境密码
“学院经常会举办一些学术沙龙来促进我们了解领域内的一些热点问题,这些活动不仅让我们领略到最前沿科学问题研究进展,在讨论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有时甚至会给自己冥思苦想很久的问题提供新的灵感和思路。”
“如果没有东北大学,我很难有现在的成绩。”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勒温曾提出一个人类行为的公式:B=F(P,E),B是指“行为”,P是指“个体”,E是指“环境”,即人的行为乃是个体与环境的函数,芦安洋和安立伟这对信息学院超强“兄弟”的斐然成就便是自身努力与环境作用的完美结合。
信息学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人才、聚集人才、培育人才,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使命,努力为众多优秀学子和青年才俊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和成长沃土。
目前,信息学院拥有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0余支校级重点创新团队和青年创新团队,优秀青年人才不断脱颖而出。行胜于言、敢为人先的青年才俊们,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用实际行动,砥砺爱国奋斗初心,勇担科技报国使命。
同窗十余载 继续前行
从本科一起学数学专业、研究生期间师从同一位导师,一起走入自动化研究领域,博士毕业后他们成功入选第五批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继续以博士后的身份留在东北大学信息学院。“兄弟”二人对母校东北大学具有天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东北大学的求学历程,是我们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一段年华。在这里,我们有共同的学术梦想,有共同的科研追求。感谢母校,感谢导师,感谢在我们奋斗路上,一路陪伴、一路同风雨的每一个人。”“2023年,东大将迎来建校百年,作为百年校庆的见证者,我们是幸运的,但我们更有责任、有信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芦安洋和安立伟,这对东大科研“双子星”,始终相信,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
文字 | 王杏璐 史鑫鑫 周诗钰 邢鹤凝 肖海昕 王梦薇
编辑 | 魏凡
责编 | 杨明 迟美琪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并分享到朋友圈
投稿&加入我们neuxcbtg@163.com
往期回顾
30天!星光不负赶路人,东大等你!
迎百年校庆,东大校史馆设计方案等你支招!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