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冯志莲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沈阳音乐学院开展“百年卓越”系列活动的排演,各系都行动起来,有的排练经典传唱的红歌,有的创作新作品。学生们的态度很认真,演唱技巧也比较成熟,但是在老师们的眼中,却总是缺了点什么。学生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困境?老师们各抒己见,一致意见是:红色经典音乐的感召力不仅仅是旋律和曲调,更重要是来源于生活,来自伟大的革命实践;学生们只在课本里学过相关历史知识,想象不出来当时的背景,表演时内心情感不到位,就无法将作品的神韵表达出来。院党委决定,让老师带学生重走红色之路,对红色经典音乐背后的故事和蕴藏的内涵进行深度寻访和体验。
各院系按照“大型舞台演出”“音乐专题纪录片”“系列展览”“理论研究”四大板块内容,分成“井冈山组”“抗日组(延安、晋察冀)”“抗美援朝组”“东北老工业基地组”“改革开放组”等5个组,选择了5条经典寻访线路,组织召开了动员会、座谈会、分享会、艺术创作和展演比赛等,100余名师生分赴7省区116个寻访地,在经典寻访过程中,革命遗址遗迹成为了党史“教室”,文物史料和经典文艺作品成为了党史“教材”,革命英烈和模范人物成为了党史“教师”,给师生们上了一堂堂鲜活而生动的党课。
在抗美援朝组,声乐歌剧系学生拜访了几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李政翰拜访肖斌老人时,听老人讲战场上的往事,乐器是文工团战士的最宝贵“武器”,演出途中遇到敌机轰炸,战友将三弦琴藏在身下,宁可自己受伤、牺牲,也不舍得让琴被毁掉。他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把自己与那些出生入死的老战士对比,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思考音乐的美与力量。关天昊在一位90多岁老兵的床前演唱《我的祖国》,听到老人用微弱的声音和唱,他哽咽了,他从老人的歌声中感受到了忠于祖国的赤子情怀。
在井冈山组,学生们听红军后代江满凤讲述红军的故事,演唱《十送红军》。黄俊试穿红军曾经穿过的草鞋,从些许新奇到脚上传来尖锐的刺痛,他切实体会到了红军的艰苦,一下子理解了人民群众对红军的热爱。肖帅锋了解了《十送红军》的创作背景后惭愧地说:“以前认为红军长征离开根据地是胜利的出发,所以用欢快的情绪演唱。现在懂了,这首歌表现的是一种离别情绪,不知前路如何却要勇敢向前、争取胜利的革命情绪。”
在抗日组,师生们参观了延安鲁艺旧址。那时的鲁艺很小,只有一个礼堂和三排窑洞,却产生了《白毛女》《黄河大合唱》《南泥湾》等一批极富影响力的作品,活跃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听侯秀珍老人讲述鲁艺老艺术家们生产、生活、创作的故事,用浓浓的陕北方言演唱那些家喻户晓的红色歌曲,师生们沉浸在历史的情景中,久久不能回神。音乐学系老师关冰阳十分感慨地说:“我现在真正理解了毛泽东主席在鲁艺成立大会上讲的话: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去发展广大的艺术运动,实现文学艺术在今天的中国的使命和作用。”
“百年卓越”系列活动开展的半年多时间里,老师和学生共同进步,解决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学生们的专业水平提升自然而然,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提高顺理成章,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打通了。700多名师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的学生在入党申请书里写道:两次寻访经历,心灵和思想受到了洗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和信念,更不能没有精神支柱。
沈阳音乐学院作为延安鲁艺在东北扎根、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秉承着鲁艺精神,脚步不停、初心不变,自觉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呼应时代召唤,唱响人民心声,为东北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让红色经典音乐回声悠扬。
沈阳音乐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