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硕士研究生考生速读】理学院简介

沈阳化工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2022年硕士研究生考生速读】理学院简介

沈阳化工大学

理学院简介

沈阳化工大学理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18人,副教授40人;博士生兼任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5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3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辽宁省级教学名师3人、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2人、辽宁省“百人层次人才”2人等高层次人才。

学院科研成果显著。近五年,学院承担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8项,省科技厅、省教育厅项目等4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总进款2000余万元;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10项;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100余篇,其中有40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申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1项。

学院学科发展独具特色,注重学科交叉渗透,体现了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设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与化工工程硕士类专业学位授权点。化学学科ESI排名全球前1%,是沈阳化工大学唯一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学院有辽宁省稀土化学及应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无机分子机化学重点实验室及辽宁省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教学平台。学院实验设施优良,现有实验室面积1万多平米,有500兆核磁、扫描电镜等大型仪器设备,能够很好的保证学科各项科研工作的需要。

学院已培养出不同层次的高级人才,毕业生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以及大型企业等,其中不乏各行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优秀专家

阎峰,男,1965年6月生,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辽宁省专利侵权判定咨询专家,理学院院长。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曾赴日本冈山理科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依大学作合作研究和学术访问。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应用、手性化合物分离与分析等研发。主持完成辽宁省科技厅项目1项、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企业委托的研究开发项6项;作为主要参加人申报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核心以上研究论文50余篇,参编“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及应用”等著作4部,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沈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主讲“精细化工分离技术”、“精细化学品化学”、“应用化学进展”等课程。近年来,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36人。

孙亚光,男,三级教授,工学博士,辽宁省无机分子基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辽宁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稀土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00多篇,发明专利7项。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获得2008年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3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一等奖,1人获得辽宁省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3人获得辽宁省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二等奖,4人获得辽宁省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二等奖。始终坚持培养本学科优秀青年人才为己任,已有3名年轻人成长为本学科有造诣的副教授,其中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有3人获得博士学位,15人获得硕士学位。有3人考取南开大学等名校的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科研成果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担任《精细化工》杂志编委及多个国际著名杂志审稿人。

谢彦红,女,1964年6月生,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数学专业教指委委员,辽宁省数学会理事。为研究生、本科生讲授数值分析、数学物理方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数学课程。主持的辽宁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荣获辽宁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作为主编出版教材7部;作为带头人,率领团队获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作为课程负责人获批辽宁省资源共享课建设课程,曾荣获辽宁省教学名师奖。主要科学研究方向:(1)复杂工业过程监视、故障检测与诊断;(2)统计过程控制;(3)数据驱动的化工过程质量控制。近年在国际期刊、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课题的研究,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网络控制系统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辽宁省教育厅课题;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

姚淑华,女,1967年8月生,博士,三级教授,辽宁省工业排放重金属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团队负责人。曾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有环境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环境污染治理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先后主持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SCI、EI收录研究论文60余篇,编写教材3部,主讲《物理化学》、《环境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先后获得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沈阳化工大学先进个人、沈阳化工大学大学生创新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李文泽,男,1976年9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稀土化学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负责人。沈阳化工大学理学院副院长,辽宁省化工学会理事,沈阳高校优秀教师。主要从事化学学科的功能材料合成与工艺开发工作,在新型二维材料的制备、一维材料的界面可控组装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notechnology, Nanomaterials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7篇(JCR一区13篇),EI收录5篇;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10余项,纵横向课题合同进款总额230余万元;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一项。主讲《物理化学》《催化原理》《催化剂新材料》等课程。近5年,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省优秀毕业生4人/次。

孔祥文,男,1962年8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沈阳化工大学有机合成研究所所长。辽宁省教学名师,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负责人,校优秀中青年人才,校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主要从事绿色有机合成化学、精细有机化学品研究与开发、有机化合物结构剖析等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或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8项,曾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多篇被SCI、EI收录;出版学术专著(独著)3部、第一主编教材8部,参编著作和教材多部。曾获国家级奖励 4 项、省部级奖励6项、校级奖励多项。主讲《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高等有机合成化学》《现代有机合成技术》《不对称合成化学》等课程。

滕雅娣,女,1965年12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6.07毕业分配至沈阳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工作至今。主讲课程:有机化学,21世纪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分离提纯技术。主要从事有机硅陶瓷前驱体聚硅氮烷树脂的合成研究工作,在SiCN陶瓷前驱体合成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合成出可用于聚合物衍生陶瓷(PDC)材料和高温复合材料制品、可用于纤维状或多孔预制体的浸渍或渗透工艺(聚合物渗透-热解,PIP或液态聚合物渗透,LIP)、可用于生产整块硅基陶瓷材料和制造陶瓷或金属基复合材料(CMC或MMC)、可用作陶瓷基体相、陶瓷粘接剂或陶瓷界面层的聚硅氮烷树脂PSZ-50、PSZ-80、PSZ-100、PBSZ-9等系列产品。部分产品已提供给中科院金属所特种材料研究室、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复合材料研究室、国防科技大学航空航天材料研究院、中南大学碳碳材料研究院使用。

成泰民,男,1970年12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校学科带头人,2012年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压物理博士后出站。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应用磁学会常务理事。2012年被评为《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主要从事磁性材料物理、凝聚态理论物理的研究。目前,最感兴趣的领域是磁性在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激发态磁性。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论物理专项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参与了973项目(子课题)、辽宁省科技厅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攻关项目和沈阳市科学计划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的成果。近几年,相关成果发表于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了120多篇论文,其中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如Ann. der. Phys.,J. Magn. Magn. Mater.,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Physics Letters A,Surface Review and Letters, Mater. Lette.,J. Mater. Chem. A,Solid State Commun.,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J. Korean Phys. Soc.,物理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等SCI期刊上56篇(都被SCI检索),EI收录论文21篇,并被他引多次。主讲《量子力学》、《固体理论》、《磁性物理》、《磁性体统计物理》、《固体物理》等课程。

高嵩,男,1963年8月生,博士,教授,沈阳化工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在国有大型企业工作10年后进入沈阳化工大学执教。本人从事分析化学教学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多门理论课和实验课。主要研究方向:⑴电化学研究(电镀、化学镀方向的研究);⑵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⑶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工业废水处理。近些年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的文章6篇,近几年承担和参与4项纵向和横向课题,作为主持人承担了2项横向课题。作为主编编写了3本实验教学用书,分别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指导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获国家三等奖和辽宁省特等奖。被聘为辽宁省ISO质量认证专家和沈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培训教师。主讲《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现代材料测试技术》等理论课。

崔天放,女,1969年9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辽宁省应急厅、辽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大连安全科学研究院、抚顺市应急局等聘任专家。荣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辽宁省优秀指导教师、沈阳化工大学教学名师、课程名师等荣誉。主要从事液晶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及荧光染料的研究。近年主持完成辽宁省科技厅、教育厅等多项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主讲研究生《高等有机化学》、本科生《有机化学》、《绿色化学》等课程。指导学生科技创新,荣获国家二等奖、国家三等奖、辽宁省特等奖等共计20余项。

臧淑艳,女,1973年4月生,教授,中国科学院博士/博士后,辽宁省百名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辽宁省创新人才和杰出青年学者,沈阳市高级人才,辽宁省环保厅和沈阳市科技局专家库专家。目前主要从事环境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复合污染废水治理技术与机理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省级项目4项、市级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申请专利6项;2017-2019年三次获得沈阳市科学学术年会学术论文一等奖;主讲《有机分析》、《现代分析化学前言》和《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的课程。

创新团队

1.团队名称:精细化学品研究室(校级重要科研方向团队)精细化学品研究室在长期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已形成相对稳定且具有较强特色的研究领域。多年来在染料、香料、农药、医药及其中间体合成与应用,精细化学品质量标准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团队成员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英文论文30余篇,包括Chirality、J Chromatogr. A、,Tetrahedron等;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6项;承担企业技术研发及技术转让等各类课题多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本研究室现有在编教师6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团队成员:阎峰 关瑾 封禄田 石爽 张东享 王思林。研究方向:(1)精细化学品的开发与应用;(2)精细化学品及其中间体质量标准的研究。研究室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与训练,学术氛围浓厚,团结和谐向上。本研究室研究生在读期间,荣获各类奖学金多项,其中研究生李欢获得2015年“国家奖学金”,2020年研究生范实同以第一作者在德国著名期刊“Sep.Sci.Plus”发表封面论文。研究团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欢迎有志于科学研究、勤奋努力且对本团队研究领域有兴趣的同学报考本室硕士研究生。

2.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绿色催化材料与应用”于2017获辽宁省教育厅批准组建。团队主要面向辽宁化工行业绿色化和精细化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围绕绿色催化剂和催化工艺领域的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开展应用性和基础性研究,致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新型催化剂创新成果在辽宁转化。近年来,团队共承担主持60余项国家、省、市(厅)级课题,其中国家级项目20余项。在国际知名刊物已发表英文论文150多篇,包括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J. Cata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 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成果获得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3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2项。团队成员有教授4人、副教授7人:王康军、丁茯、王东平、徐振和、张雅静、谢英鹏、朱明昌、由立新、任保轶、熊刚、王淑菊、何永科等。团队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与训练,学术氛围浓厚,和谐向上。研究生在读期间,荣获国家奖学金20余项,其他各级/各类奖学金50余项。多名研究生考取中科院北京过程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沈阳金属所、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博士生,或成为企事业单位栋梁。

主要研究方向:(1)资源转化纳米催化材料构筑及其应用;(2)贵金属均相催化剂设计及应用;(3)新型清洁能源与环境催化新材料。

3.磁性材料物性研究团队 近年来,在国际知名刊物已发表英文论文40余篇,包括Ann. der. Phys.,J. Magn. Magn. Mater.,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Physics Letters A,J. Mater. Chem. A等。现有在编教师11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7名博士,磁性材料物性团队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与训练,学术氛围浓厚,和谐向上。团队负责人:成泰民教授成员:张宪刚博士(讲师),张新欣博士(讲师),陈辉博士(副教授),尹树明博士(副教授),鲜于正楠博士(讲师),王春辉硕士(副教授),葛崇员讲师,贾维烨讲师,孙树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1)磁学与磁性材料;(2)高压物理与材料高压物性;(3)超硬材料设计;(4)相场理论模拟合金的相图等领域。主要研究过渡金属及其合金的物性及磁性,并利用相场理论模拟合金的相图。结合统计力学及格林函数理论研究磁性材料中微观多粒子耦合体系的元激发谱及其寿命,从而推导出体系的配分函数,进而研究体系的诸热力学性质。并与从头计算与实验结合揭示磁性合金或者磁性材料的物性起源根源以及收索高性能磁性材料。该领域已得出部分创新性成果如在氮化铁永磁合金领域预测了P2/m-Fe4N。最近发现阐明高压下的晶态合金 L10-FePd的反常弹性的物理根源(J. Magn. Magn. Mater.,510(2020):166904_1—166904_8)。

4.工业排放重金属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团队以辽宁省重金属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为平台,该团队负责人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团队现有在编教师10人,其中教授5人,外籍专家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工业废水废渣重金属污染控制;(2)环境功能材料的制备、修饰及应用;(3)水土环境重金属地球化学过程与调控。团队曾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重点项目、多项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等科研项目。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Langmuir, Carbon,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Water Research,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研究室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与训练,学术氛围浓厚,和谐向上,研究生在读期间,多人次荣获国家及省、校各级/各类荣誉 ,已毕业的研究生在国家各行各业为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

团队成员:贾永锋,姚淑华,臧淑艳,李士凤,石中亮,马里奥(加拿大籍),刘长风,盛永刚,曹旋,于慧鑫,王海博

5.稀土化学及应用创新团队依托辽宁省稀土化学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稀土元素化学行为理论及其在光、磁、催化和智能材料应用等稀土功能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团队的工作,为加强稀土应用基础创新工作,引导稀土产业向高水平、规模化发展,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稀土应用领域和稀土行业的整体发展提供大量的理论和应用基础。对我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转型,高质量地发展经济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团队共承担主持50余项国家、省、市(厅)级课题,其中国家级项目20余项。在国际知名刊物已发表英文论文150多篇,包括Nanomaterials、J. Catal、European Polymer Journal、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授权发明专利15项。团队成员有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肖林久、李文泽、成泰民、王雅静、谢颖、刘禹、张志超、韩双、张潇飒、吕美横、王立冬、张雅倩等。团队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与训练,学术氛围浓厚,和谐向上。研究生在读期间,荣获国家奖学金15余项,其他各级/各类奖学金57项。多名同学推免或考取南开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化学所、有机所和日本国立富山大学等博士研究生,或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

主要研究方向(1)稀土发光材料;(2)稀土元素的催化性能和新型催化剂;(3)稀土功能材料。

科研平台

1.辽宁省稀土化学及应用重点实验室隶属于沈阳化工大学理学院。现有在编教师17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辽宁特聘教授1人,辽宁省百千人才“百人层次”2人,是我校稀土化学品和精细化学品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之一,也是该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实验室主任肖林久教授,副主任李文泽教授。实验室主要从事稀土元素化学行为理论及其在光、磁、催化和智能材料应用等稀土功能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稀土功能材料、稀土高效发光材料、稀土掺杂氧化物庞磁电阻效应、高性能磁性薄膜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分离以及稀土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等。近年来,实验室先后承担并完成了5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留学基金项目3项。在中英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0余篇(JCR一区30余篇)。申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实验室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17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获国家奖学金15项,其他各级/各类奖学金57项。多名同学推免或考取南开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化学所、有机所和日本国立富山大学等博士研究生,或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

2.辽宁省无机分子基化学重点实验室,是我校绿色催化材料和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之一,也是该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9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辽宁特聘教授2人,辽宁省百千人才“百人层次”3人、“千人层次”5人。实验室主任孙亚光教授,副主任朱明昌副教授。实验室以绿色催化和生物无机药物分子制备为核心, 围绕绿色催化剂和催化工艺领域的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以及先导无机药物分子的设计和应用,研究新型催化剂的绿色合成、结构修饰、工艺应用及靶向抗肿瘤药物的靶向作用机制等重大关键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实验室先后承担并完成6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品重点项目1项、基金面上项目7项、青年项目9项,国家外国专家局项目2项,上海合作组织中哈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留学基金项目2项。在中英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80余篇(影响因子IF大于3.0,4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5项。研究成果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3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2项。实验室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20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获国家奖学金18项,其他各级/各类奖学金52项。多名同学考取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中科院等博士研究生,或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或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沈阳化工大学

节日快乐!

沈阳化工大学

志愿青春 冬奥有我|化大冬奥志愿者采访纪实

沈阳化工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教师李壬冬执裁2022北京冬奥“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

沈阳化工大学

20220222 今天一起回顾化大爱的瞬间!

沈阳化工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融媒体中心 期待你的关注

来源:研究生院

编辑:苏欣张佳恒于泽明

校审:陈赛博

责编:石宁

编委:刘飞 刘珊珊

新视界 聚焦校园 新活力 传播资讯

我们一起看化大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辽宁本科院校-沈阳化工大学-微高校-院校号-沈阳化工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考生速读】理学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