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卓越计划)专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卓越计划)专业强化校企协同育人,通过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实现产业链和人才链高度融合,积极推动新工科建设,面向高分子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卓越工程师。
专业发展沿革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卓越计划)”,2014年专业单独建班,2021年招生由1个班调整为2个班。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卓越计划)专业采用“3+1”模式,即3年理论学习,累计1年实习实践,强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企业实训的融合,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向社会输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和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014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批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15年,获批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2017年,获批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019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够在高分子材料、石油化工等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生产过程控制、工艺设计及改造、产品开发、科学研究、技术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五年后可以达到的职业能力与成就如下:
目标1: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具备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专业相关学科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的能力,胜任高分子材料生产运行维护工程师、高分子材料工艺设计师、高分子材料研发工程师等工作。
目标2:能够跟踪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前沿技术和质量标准,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胜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中的生产过程控制、生产工艺开发和优化、技术改造、材料和产品设计等岗位。
目标3: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有效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能够开展跨学科跨文化学习,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项目团队中作为成员或技术人员发挥作用。
目标4: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能够通过企业历练、继续教育或研究机构等多种学习渠道提升专业素质和更新专业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的习惯。
目标5: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综合考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安全、法律法规、环境、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践中能够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专业特色
个性化培养:采用“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学校导师指导科技创新活动,强化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导师指导生产实践,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学科交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学科交叉融合,立足国家及辽宁省石化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以“制备-结构与性能-加工-制品”为专业主线,培养卓越工程师。
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核心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变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高聚物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聚合物共混改性。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工程训练、生产实习、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化工仿真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聚合物合成工艺设计、高分子材料配方设计、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设计、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
专业支撑条件
(1)师资队伍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28人。近三年外聘企业教师参与指导生产实习、毕业设计14人。专业拥有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其他各类人才6人。专业教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8项,省部级以及50万以上横向项目近40项,发表论文160余篇。专业建成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视频公开课和2门省级精品课,1门课为辽宁省跨校修读课程,《高分子化学》等5门理论课和2个虚拟仿真项目获批省一流课程。
(2)一级学科与研究生招生
专业一级学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或化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材料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两个全日制硕士学位点。
(3)实验条件
拥有石油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石油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4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及重点实验室。
为了满足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开设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实验等,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4)实习条件
专业拥有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抚顺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省级实践教育基地4个,注重产教融合,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与省内石化企业共建石油化工现代产业学院。
就业与升学
近三年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8%以上。以2021年为例,专业毕业生27人,其中升学11人,升学比例为40.7%,院校包括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院校;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盛虹炼化等大型石油石化和材料类企业就业14人,比例为51.9%。2021年整体就业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