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院
School of Physics
招生专业
● 应用物理学(王大珩物理基础科学拔尖计划班)
● 应用物理学(国家基础学科强基计划)
学院介绍
学院始建于1949年,由“两弹一星”著名物理学家、两院院士王大珩先生担任首任主任。学院设有大学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磁约束聚变研究中心(大连分部)、等离子体研究中心、纳米光电技术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研究所、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
学科实力
学院现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下设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光学5个二级学科,其中等离子体物理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两个等离子体物理国家重点学科之一。物理学科ESI国际排名全球前1%,QS国际排名500-550位次。
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47人,其中教授53人、副教授62人。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杰青1人、优青2人、青年千人计划2人、科技部ITER计划专项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省教学名师3人。
特色介绍
应用物理学专业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教育部“强基计划”专业。2021年,王大珩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又入选拔尖计划2.0基地名单。面向磁约束核聚变、高端半导体芯片等离子体微细加工、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采取本硕博衔接、科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宽厚物理学理论基础,很强的科学开拓创新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应用物理或相关领域的一流科学家和一流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
王大珩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在教育部“拔尖计划2.0”的支持下,联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北京物理研究所联合开设,采取科教协同的新机制培养应用物理创新型一流人才。每年保研比例不低于50%。
应用物理学强基班是在教育部强基计划支持下,遴选有报效祖国基础物理研究的远大志向、能够潜心钻研的学生,采取本-硕-博衔接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未来能够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的一流人才。每年100%保研。
知名校友
物理学院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包括我国第一台激光器研制者王之江院士,北京大学前校长、前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佳洱院士,电子显微学专家姚骏恩院士,冰川物理和冻土热力学专家丁德文院士等。近些年,在物理学院的教育培养下,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徐洪起:(1982届)现为北京大学信息学院物理电子所教授、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王晓钢:(1982届)现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级教授、201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奖获得者。
王英俭:(1984届)现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国际激光大气探测委员会委员(中国唯一)。
段旭如:(1987届)现为核工业西南物理所研究院院长,ITER计划首席科学家。
肖劲松:(1990届)现任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副总裁及显示器薄膜设备事业部总经理。
庄 巍:(1990届)现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特聘专家,广东省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学科带头人。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五届常务理事,地方政协委员。
孙志刚:(2000届)现为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王正汹:(2002届)现为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得国际爱因斯坦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
陈金辉:(2003届)现为复旦大学校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第九届和第十届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第十一届委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就业情况
就业行业
科技 互联网
金融 教育 通讯
深造院校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美国杜克大学
英国剑桥大学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比利时根特大学
就业单位
华为公司 中兴通讯
京东方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松下电器
招商银行 国泰君安
宇通客车 学而思教育
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411-84708370
网站:http://physics.dlut.edu.cn
相关招生专业介绍:应用物理学(王大珩物理基础科学拔尖计划班、国家基础学科强基计划班)
往期推荐
图文编辑|王慧
图文审核|江灏 王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