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化工大学科教融合学院简介
沈阳化工大学科教融合学院是由沈阳化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以及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金属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广州能源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电工研究所、光电技术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共同创办的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研发的二级学院。采用“1+2”学制的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后,将被授予沈阳化工大学硕士学位。
学院依托沈阳化工大学近70年深厚的办学底蕴、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中国科学院有关院所国际国内领先的科研实力和高水平科技人才,共享双方在研究与教育平台、基地、设施及仪器等资源,在新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控制、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联合开展高水平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整合双方的优势研究方向,共建创新研究平台,联合申报和实施国家、地方各类研发项目。
为鼓励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学习、科研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沈阳化工大学通过设立多种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及赞助奖学金,同时还设立一定数量的助管、助研和助教岗位及科研项目补贴,减轻学生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经济压力,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中。特别是沈阳化工大学科教融合学院非常重视将研究生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注重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所从事过程工程科学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所。以“引领过程工程科学前沿,支撑过程工业技术创新”为发展目标,始终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
研究所构建了中关村新园区、廊坊分部、怀柔中心、成果转化基地等一所多翼的新格局,形成了“原始创新-中试示范-产业化”的新模式;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工学院,形成了科教产贯通发展模式和协同创新体系。研究所现有4个国家级研发平台: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战略金属资源绿色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能源局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集中优势力量组建12个研究部,主攻研究方向:介科学、离子液体、资源化工、绿色化工、材料工程、资源环境、生物剂型、生化交叉、环境、生化过程、清洁燃料、生物医药。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承担多项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等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拥有完善的大型仪器设备和方便快捷的数字化图书馆。截止2021年底,共有博导130人,硕导303人,在所学生1289人(其中博士生376人、硕士生244人、国际留学生69人、联培生600人)。研究所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
联培生第一学年主要在沈阳化工大学完成学位课程学习,二、三年级主要在过程所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研究所为在所学习的联培生提供丰厚的助学金,购买意外医疗保险,发放联培证书并提供合作单位的就业机会及北京各大平台的就业信息,欢迎大家报考。
更多信息请关注:www.ipe.网址未加载。
招生咨询电话:010-82620867、82544960
招生咨询邮箱:yzb@ipe.网址未加载
招生咨询QQ群:1062335076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是国立综合性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以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高效能源存储与转换等先进能源科学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兼顾核技术在环境、医学、材料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致力于熔盐堆、钍铀燃料循环、核能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上海应物所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研究和发展相关核能科学与技术,打造TMSR全产业链,目标是成为拥有最先进、最完备实验设施和条件,以工业应用为目标的世界级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的研究中心。上海应物所还承担“变革性洁净能源技术与示范”、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二期)、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工程、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工程、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示范装置研制项目,以及973项目、科技重大研究专项、基金委重大项目等国家重要科研任务。主办《核技术》、《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SCI)、《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等学术刊物。研究所坐落于上海市科技卫星城嘉定区,占地面积共约400亩。现拥有14个硕士培养点、6个博士培养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博导119人,硕导137人,目前在学研究生720人,在站博士后20人。
联培生第一学年主要在沈阳化工大学完成学位课程学习,二、三年级主要在研究所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的选题均结合导师承担的科研和开发项目,能为学生开展创新性的论文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技术支持,欢迎大家报考。
更多信息请关注:www.sinap.网址未加载。
招生咨询电话:021-39191307、39194963
招生咨询邮箱:yzb@sinap.网址未加载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主要在高温合金、钛合金、特种合金、钢铁、铝合金、镁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等先进结构材料领域和纳米材料、碳材料、磁性材料、生物材料、能源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领域,开展材料的成分设计、结构表征、制备加工、性能测试和使役行为研究。在基础研究领域,2017年,国家科技部依托金属所建立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这是我国首批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在高技术研究领域,2019年,金属所贯彻中国科学院党组的决策部署,在国防科工局大力支持下,联合所内外优势创新力量,成立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致力于提升我国重点工程先进材料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可控制备能力。2020年成立材料腐蚀与防护中心,重新整合力量开展材料腐蚀基础研究及重大工程腐蚀防护技术研究。此外,金属所还拥有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工程实验室。这些平台共同构筑形成了开放融合、多元协同的材料学科全链条、全要素、贯通式科技创新体系。
金属研究所现有工作人员18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5人,国家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百余人;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配套齐全的科研仪器设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学术团体和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关系;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是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和深造的理想选择。
招生咨询电话:024-83970080
招生咨询QQ群:127984993 群名称:金属所招生群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
大连化物所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于2011年10月启动了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DNL)的筹建工作,DNL是我国能源领域筹建的第一个国家实验室,设有燃料电池、生物能源、化石能源与应用催化、节能与环境、低碳催化与工程、太阳能、储能技术、氢能与先进材料、能源基础和战略、能源材料(筹)、能源战略研究中心、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等11个研究部和1个研究平台。先后有20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位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1位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国际院士。在所工作两院院士14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9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2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
招生咨询QQ群:142993376
导师介绍网页:http://www.gsc.dicp.网址未加载/dsdw/yzyfzwl1.htm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前身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4年,是以林业、土壤、植物、微生物与环境科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生态学研究机构。研究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博士学位点,现设有生态学、土壤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植物学、森林培育两个学术型硕士学位点;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两个专业型硕士学位点。另设有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招生咨询联系人:陈梅老师
招生咨询电话:024-83970306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所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环境优美,具有现代化科研与工作条件、具有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队伍的国立科研机构。是“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9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依托单位,是“实验1”号科考船的船东单位,主办有中国科技核心刊物《机器人》和《信息与控制》,拥有8个硕士培养点、6个博士培养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每年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人。
招生咨询电话:024-23970346
招生咨询邮箱:zs@网址未加载
导师介绍网页:http://www.sia.网址未加载/zpjy/yjsjy/dsjj/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首批建立的计算机科学研究机构之一,现有职工500余人,科技人员400余人,在岗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百余人。近年来,本所承担了若干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发改委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各部委及省市政府科研项目,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00多项,国家技术专利百余项。本所主办的《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是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刊和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之一。本所拥有完善的科研创新体系及 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省级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科研支撑。
自1978年以来共招收43届千余名研究生均获得了学位,除有部分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外,每年毕业生的社会需要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100%。本所与多所高校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每年还派出部分科技人员出国进修或学术交流,并与世界上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收费及奖助政策体系按照中国科学院大学规定的统一标准执行。本所设有一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且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培养点,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培养点,“电子信息”全日制及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学位培养点。
招生咨询电话:024-24696145
招生咨询QQ:394133725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成立于2004年,是由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宁波市三方共建的浙江省**中科院直属科研机构。宁波材料所先后布局了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与生物医学工程4大领域,打造了材料所本部、慈溪医工所、杭州湾研究院、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新材料初创园、浙江工业技术研究院、岱山研究院“七位一体”园区布局,建成了省部级以上各类平台近30个。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于2022年8月投入使用。材料学院将积极探索学研产深度建设融合的培养模式,建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的“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尝试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并举”、实用与卓越结合的教育方式,实现人才与成果共成长,成为人才-成果精准培育、同步转移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基地。
沈阳化工大学—宁波材料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简称“联培生”)项目依托浙江省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高分子与复合材料实验室为基础,于2017年9月经浙江省科技厅批准正式组建,面向高性能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技术与应用,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以基础研究突破推动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结果引导基础研究。确立三大重点研究方向:生物质材料转化利用技术与应用、生物基高分子树脂新材料技术与应用、生物基助剂及新型材料加工技术与应用。近三年,浙江省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省部和地方科研项目101项,课题经费4500余万元;企业项目72项,合同经费4800余万元;开展技术推广服务13项(含与企业共建工程中心4个),总经费1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28篇,其中国际权威期刊(top)论文103篇;授权发明专利86项;出版《生物基高分子材料》专著一部;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举办国际生物基材料技术与应用论坛、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分会场、亚洲生物基材料发展论坛等学术会议,参会人数500余人;实验室固定人员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74人次。
联培生第一学年主要在沈阳化工大学完成学位课程学习,二、三年级主要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论文答辩阶段由沈阳化工大学组织,学位授予和就业派遣等事宜由沈阳化工大学负责(即硕士毕业证、学位证为合培高校颁发),宁波材料所发放联合培养证书。
联培生在沈阳化工大学进行学位课程学习期间,享受沈阳化工大学相应的学习、生活待遇,进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进行论文工作后,享受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相应的学习、生活待遇(津贴3000元/月左右,入住所内研究生公寓)。
招生咨询联系人:那海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高分子事业部/浙江省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电话:0574-87619806;邮箱:nahaining@nimte.网址未加载
招生咨询联系人:李昂(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生处);电话:0574-87911122;招生邮箱angli@nimte.网址未加载
招生咨询QQ群:1129060458 群名称:沈阳化工-宁波材料所招生咨询群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成立于1955年,隶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是国家最高的计量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属社会公益型科研单位,设有9个专业计量所、7个研究中心、10个科研管理机构及2个科研辅助保障机构。主要职责为: 研究、建立、保存、维护国家计量基准和国家计量标准,研制并保存国家有证标准物质,复现国际计量单位制(SI)。研究、建立和负责维护国家时间频率体系及中国标准时间。开展量值传递和溯源工作。开展计量科学基础研究,及计量技术前沿、测量理论、测量技术和量值传递、溯源方法的研究。作为国家计量院开展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的国际量值比对和区域比对,实现量值国际等效,开展国内量值比对工作。
我院拥有和平里和昌平两个院区。其中,和平里院区占地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主要用于保存国家计量基准标准,开展量值传递服务。昌平院区占地56.1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4.77万平方米,侧重于计量基础前沿研究,拥有一批具备隔震、恒温、恒湿、洁净、屏蔽等实验环境条件的高精密测量实验室。我院在职人员1000余人,副高级以上技术职务人员近500人,硕士以上学历的各类人才占职工总数的73.4%。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人选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中国青年科技奖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0人。为着重突破前沿研究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瓶颈问题,我院组建了9个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和17个领域创新研究团队。我院现有国家计量基准136项,计量标准379项,标准物质2012项,校准测量能力1810项。1980年以来,我院共有80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省部级奖近400项。“十一五”以来中国计量院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中国计量院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计量组织活动,作为全球十八个国家成员之一,派员担任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参与国际计量组织领导机构的重大决策,作为国家计量院在国际计量局框架下签署《国家测量标准与校准测量证书互认协议》。与美、俄、英、德、韩、日、澳等10多个国家计量院签署双边或多边科技合作协议,开展多专业、深层次、富有实效性的科技合作和人员交流,并积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服务。
招生咨询电话:010-64524961、010-64524289、010-64524284
招生咨询邮箱:yanzhao@nim.网址未加载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是高技术基地型研究所,主要从事能源环境、先进材料和绿色化工三大领域的应用基础和高技术研究与开发。设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培养点;材料与化工1个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点及1个化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太原桃南园区、小店中试基地、扬州碳纤维工程技术中心研发区域(中心);目前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际研发中心、一个国家级研究中心、一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
截至2021年底,共有在职职工474人。其中科技人员406人、科技支撑人员28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5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30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3人;国家杰青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3人;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2人;山西省学术带头人14人。博士生导师57人,硕士生导师119人,在读研究生410人(其中硕士生188人,博士生222人),在站博士后8人。
联培生第一学年主要在沈阳化工大学完成学位课程学习,二、三年级主要在煤化所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研究所为在所学习的联培生提供丰厚的奖助学金,购买意外医疗保险,发放联培证书并提供合作单位的就业机会及就业信息,欢迎大家报考。
更多信息请关注:http://www.sxicc.网址未加载。
招生咨询电话:0351-4040494转801
招生咨询邮箱:yjsb@sxicc.网址未加载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2001年作为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基地型研究所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是我国从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综合研究与开发的国立研究机构。目前形成了以生物质能、海洋能、太阳能、地热能、固体废弃物能、天然气水合物和节能与环保为重点方向的学科布局,是国家能源生物燃料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和广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近年来,广州能源所已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百余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广东省科学奖一等奖5项等。
为了推进科教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在中国科教融合培养人才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按照中国科学院的统一部署,自2021年起,广州能源所研究生教育调整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能源科学与技术学院。
广州能源所目前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学术型硕士学位点,能源动力、材料与化工专业领域工程硕士、博士学位点。
广州能源所拥有一支高水平、有特色、专业方向齐全的师资队伍,目前拥有研究生导师8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0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和广东省、中科院重要人才项目入选人二十余人;获得中科院优秀导师奖4名,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7名。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配套齐全的科研仪器设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学术团体和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关系;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是从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科学研究和深造的理想选择。
广州能源所研究生教育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的教育理念,近年来,研究生中有2人获得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4人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16人获得院长优秀奖、8人获得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高。
为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2023年广州能源所与沈阳化工大学继续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联培生第一学年主要在沈阳化工大学完成学位课程学习,二、三年级主要在广州能源所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研究所为在所学习的联培生提供丰厚的奖助学金,购买意外医疗保险,发放联培证书并提供合作单位的就业机会及就业信息,欢迎大家报考。
招生咨询部门:研究生部
招生咨询联系人:张老师、洪老师
招生咨询电话:020-87057626
招生咨询邮箱:yzb@ms.giec.网址未加载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渊源于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9年独立建所,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1984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所紧密围绕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围绕先进制造、能源、信息、环境与健康、国防工业等重点应用领域,聚焦“三重大产出”,在基础与前瞻性研究、高技术研究、产业化关键技术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建设以及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年来,累计取得科技成果近1200项,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奖项426项,其中国家发明奖3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6项。历年来申报专利4193项,批准专利2439项(截至2022年6月)。
上海硅酸盐所独立建所以来,汇聚和造就出一大批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包括周仁、严东生、殷之文、郭景坤、丁传贤、江东亮、施剑林、董绍明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大批新一代科技领军人才。上海硅酸盐所是国内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首批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完善综合素质培养与评价制度,深入推进国内外联合培养机制,建立研究生科研成果培育计划,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向国家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上海硅酸盐所学科方向是先进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领域覆盖了高性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透明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人工晶体、无机涂层、能源材料、生物材料、古陶瓷以及先进无机材料性能检测与表征等,是国内该领域科学研究单位中门类最为齐全的研究所。
在岗研究生导师165人,其中博导91人,在读研究生808人(其中国科大学籍学生514人、联培生294人)。研究所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两个个一级学科和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
联培生第一学年主要在沈阳化工大学完成学位课程学习,二、三年级主要在上海硅酸盐所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研究所为在所学习的联培生提供丰厚的助研津贴,购买意外险,发放联培证书并提供合作单位的就业机会及各大平台的就业信息,欢迎大家报考。
更多信息请关注:www.sic.网址未加载、微信公众号:研硅正传siccas。
招生咨询部门:研究生部
招生咨询联系人:闫静怡
招生咨询电话:021-69906605
招生咨询邮箱:yanjingyi@mail.sic.网址未加载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于1958年筹建、1963年在北京正式成立,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作为电气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国家科研机构,在我国能源技术与电气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电工所总体定位于电能生产、输配和高效利用与检测领域战略高新技术和电气科学前沿交叉研究,在促进我国能源转型及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等方面起骨干引领和核心支撑作用。主要研究方向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力设备新技术、电网技术、电力电子与电能变换、超导与新材料应用、生物电磁学与电磁探测等。建所以来,已取得科研成果600余项,其中100余项在全国26个省份得到了推广应用,先后获得国家和中国科学院及其他省部级奖励100余项。
电工所是两项国家重大工程系统级任务总体单位,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挂靠单位,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始单位,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应用超导、电力电子、直线电机等专委会的主任或副主任委员单位,国家首批成立的“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发起单位和理事单位,世界政府间能源合作“创新挑战”工作组中方联络办公室所在地等等。
电工所拥有6个实验室和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拥有一支由两院院士、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 组成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
电工所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50人,硕士生导师90余人。
联培生第一学年主要在沈阳化工大学完成学位课程学习,二、三年级主要在电工所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研究所为在所学习的联培生提供丰厚的助学金,购买意外医疗保险并提供合作单位的就业机会及各大平台的就业信息,欢迎大家报考。
更多信息请关注:www.iee.网址未加载。
招生咨询部门:人事教育处
招生咨询电话:010-82547021
E-mail:yjs@mail.iee.网址未加载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简称“成都光电所”或“光电所”)始建于1970年,建所以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光电领域基础性、前瞻性、颠覆性的创新研究(如量子激光通讯、探月工程、天宫神舟对接、北斗导航、超分辨光刻、大型高分辨力望远镜等),逐步成为国家科技战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光电科技力量。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光电精密跟踪测量、光束控制、自适应光学、天文目标高分辨观测与识别、先进光学制造与检测、航空航天光电设备、微纳光学及微电子光学、生物医学光学等。
光电所秉承“快乐学习、精彩生活、拼搏成长”的理念,倡导和支持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与从事的专业方向有机结合,从而将学习变为自觉与享受。同时依托本所承担的国家及部委重大项目、中科院重大与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横向技术开发项目,以及众多国内外前沿高端的实验设备平台,为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优越条件。
光电所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光学工程),3个博士学科培养点(光学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信号与信息处理),4个学术型硕士培养点(光学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信号与信息处理),同时还有1个电子信息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点(下设仪器仪表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及计算机技术四个研究方向)。现有在岗导师200余人,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400余人。
联培生第一学年主要在沈阳化工大学完成学位课程学习,二、三年级主要在光电所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研究所为在所学习的联培生按月发放科研助理津贴(最低标准为每生1800元/月),联培生就餐享受和我所学籍学生一致的就餐补助,另外给联培生购买意外医疗保险。欢迎大家报考。
更多信息请关注:www.网址未加载。
招生咨询部门:研究生部
招生咨询联系人:朱文
招生咨询电话:028-85100434
招生咨询邮箱:yjsb@ioe.网址未加载
研究生部微信公众号:ioeyjsb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坐落于风景优美的海滨城市青岛,毗邻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的崂山风景区,是由中国科学院、山东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支持建设的国立科研机构。研究所长期致力于生物能源与材料、化石能源、太阳能、氢能、海洋能、储能技术等领域开展系统集成重大创新研究、突破领域前沿科学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提供重大创新成果和系统解决方案。
研究所现有生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与化工工程共四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与医药、材料与化工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研究所是科技部批准设立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现有职工、学生1400余人,其中包括院士级顶尖人才13名、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20余名。研究所现有58名博士生导师,99名硕士生导师,其中百余人次获得过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或表彰奖励。
研究所建有中国科学院生物燃料重点实验室等16个省部级研发平台;与波音、宝洁、壳牌等世界500强企业及牛津大学、亥姆霍兹学会等国际一流高校/科研机构构建了良好的国际合作网络。研究所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竞争性科研经费20多亿元。累计发表SCI论文3000余篇,申请专利1500余件。
研究所为在读研究生提供丰厚的日常助学金(硕士年补助不低于4.2万元、博士年补助不低于6.6万元),还设有海内外院士专家、企业等捐赠的多元化奖学金。
欢迎广大学子报考研究所,共同为我国新能源、新生物、新材料领域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和力量!
研究所官方网站:www.qibebt.网址未加载/
青岛能源所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edu.qibebt.网址未加载/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或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欢迎报考!沈阳化工大学2022年报考指南发布!
**定制 化大记忆 | 2022届毕业生专属纪念品
@2022高考生,美丽的校园是你选择化大的理由之一!
共祝化大建校70周年!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奔赴而来!
沈阳化工大学
融媒体中心 期待你的关注
来源:研究生院
制图:李和颖
编辑:王佳豪
校审:陈赛博
责编:石宁
新视界 聚焦校园 新活力 传播资讯
我们一起看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