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奖励大会在京隆重举行。本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主要表彰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及团体,共有10个团队获创新争先奖牌、28名科技工作者获创新争先奖章、258名科技工作者获创新争先奖状。据不完全统计统计,共有5位大工人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孙长凯
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
2020年1月中上旬开始,不顾身患恶性肿瘤,第一时间发动、组织相关力量,争分夺秒,全身心投入到系统抗疫方案的紧急联合攻关中去,为2019-nCOV感染、传染防控与COVID-19诊疗揭示和提出了不同的时空窗口、指标选择、技术路径、创新研发方向与目标及其边界和原则。研究所形成的系统报告共16万余字,对1-7版国家卫健委专家方案等有系列重要补充。
张阿漫
1999级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校友。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获“科学探索奖”。
长期从事爆炸冲击动力学、流固耦合动力学、气泡动力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解决了近场爆炸与舰船毁伤及防护领域中的多项关键理论和瓶颈技术问题,已应用于我国多型新研大型舰船抗爆抗冲击评估与设计之中,为提高舰船抗爆抗冲击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郭旭
1988级工程力学专业、1992级计算力学专业(硕士)、1994级计算力学专业(博士)校友。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工程力学系主任、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经过多年在结构优化方向上的奋勇开拓,探索发展出一种基于显式几何描述的拓扑优化新框架,这一新框架变革了结构拓扑优化求解体系,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方向。目前,这一新方法不仅已成功应用于我国航天运载器、高铁列车等重大装备研制,还在面向我国航天行业的自主可控工程力学优化设计平台研发中发挥了底层支撑作用。
彭孝军
1978级染料及中间体专业、1983级精细化工专业(硕士)、1986级精细化工专业(博士)校友。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化工学院院长、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长期从事精细化工领域研究,从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形成了近红外比率荧光菁染料探针分子平台,为解决复杂体系荧光信息的定量获取提供了新方法,被国内外广泛应用;构建的耐候性喷墨打印染料产品体系,大规模产业化,为我国成为彩色喷墨打印耗材大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创制的荧光探针在血液细胞分析系统的产业化应用,促进了我国血液临床分析装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程杰成
1997级精细化工专业(博士)校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首席专家。
长期从事化学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和应用。承担并完成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创新三元驱油理论,主持创建三元驱工业应用技术体系,并在世界首次实现工业化应用,年产油连续4年超400万吨,效益显著。
(按姓氏笔画排序)
“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后,2017年经中央批准,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的又一重要科技奖项。“全国创新争先奖”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每次表彰10个科研团队,表彰不超过30个科技工作者授予奖章,表彰不超过300名科技工作者授予奖状。(全文转自:大连理工大学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