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辽宁大学的相遇,源于十四年前的一次偶然。2004年初春,因丈夫工作调动的关系,作为家属,身为“随行”的一员,我结识了辽宁大学,这所原本陌生的学校,却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很多改变。
1978年3月,我考入了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的二十多年间,我先后在黑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这时的我,已逾不惑之年,对已习惯的旧有工作与生活环境多少有些不舍,所以当丈夫突然提出要调转工作到新的学校时,我的心里,多了些许的恐惧和不安。不过,为了给病况不佳的丈夫提供一个更安心的工作环境,我还是尊重了他的选择。
2004年8月,我随丈夫举家南迁,如期来到辽宁大学所在的城市沈阳,并被安排在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书。平心而论,我是一个适应能力略嫌不足的人,对不熟悉的环境缺乏一定的“安全感”,但学校和同事们对我及丈夫的接纳与关照,使我逐渐消除了疑虑,适应了新的环境。某种程度上说,是实现了从“客”到“主”的转变。
2007年11月,由于学科建设的需要,学校又推荐我作历史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和学科建设。这时我的家庭负担,因丈夫病情恶化的缘故而更显沉重,所以我曾几度试图拒绝担任行政职务,但学校和同事们给予我的这份信任,弥足珍贵,令我难以推辞,最终接受了任命。接手副院长工作后,如何兼顾学院工作与照顾家人,对我而言也是一种挑战。长时间往返于医院,很可能耽误一些工作,是我当时非常顾虑的问题。幸而有同事们的理解与支持,帮我渡过了一个个难关。在承担副院长工作的几年时间里,我的身上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些对学校和同事们的了解,也增添了几分自信。
2012年2月,丈夫因病情进一步恶化而离去。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我的生活失去了往日的重心……我和丈夫是大学同窗,自1978年3月在东北师范大学校园相识,到他的离世,整整三十二年。这三十几年来,我们一起读书学习,一起教书工作,一起养育女儿。丈夫患病以后,我们又并肩与病魔抗争了十六年。许多时候,我们更像是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的兄妹和挚友。然而,还未等我们两鬓斑白,未来得及兑现当初我们相互之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的约定,就已不得不面对分别。今后的日子,我不得不独自坚持下去。这时,学校和同事们再次给予我很多帮助,让我慢慢走出了过去的阴霾。2013年9月,学校又把历史学院院长的重担放在我的肩上。新的更繁忙的工作任务,几乎占满了我的时间,在忙碌与疲惫中,我渐渐找回了生活的重心与动力。
岁月荏苒,十四载竟匆匆走过。如今的我,已近“耳顺”之年。回首过往,心中有几分感伤,也有几分欣慰。在辽宁大学,我经历了与丈夫挥手作别,从此天人相隔。在这里,我经历了从“客人”到“主人”的转变,最终找到归属。在这里,我承担了从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世界史系主任、历史学院副院长到历史学院院长等一系列行政职务和工作责任,从胆小怯懦到成熟自信,从对同事知之甚少到相处融洽,得到大家的接纳与认可。在这里,我与同事们一起拼搏努力,历史学院成功开设法律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成几代人的心愿。在这里,我培养了数十名学生,与他们一起读书,一起交流学习心得,一起畅谈人生感悟,一起共同成长,与他们成为朋友。
辽宁大学蒲河校区启用于2004年春天,这与我到来的时间近乎重合。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的蒲河校区校园愈加美丽和成熟。曾经的小树苗已长成大树,每逢花开时节,校园里青草柔嫩,绿树成荫,花朵飘香,沁人心脾……看到伴我成长的校园、蒸蒸日上的学校和学院、有责任心与担当意识的老师、青春奔放与充满理想的学子,我的心里多了一些安慰与满足。因为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曾参与了建设,并见证了她的成长。
石庆环写于2018年春节
(本文节选自《辽大故事·历史学院卷》)
作者:石庆环 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封面照片提供:历史学院
编辑: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