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校紧紧抓住铁路大面积提速、技术装备现代化和高速铁路建设的机遇,充分利用学科、行业等优势,积极参与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重点课题攻关,在装备设计、制造、材料、工艺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为中国高速铁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智力服务和人才保证。当看到中国高铁驱驰于大江南北,已改变中国、影响世界之时,交大人心中亦有荣光。
——编者按
“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
“大连交大有几个学科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可以为铁路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重大技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与储备做更多的工作。”时任铁道部部长、现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盛光祖曾这样评价我校铁路相关学科的在行业内的优势。
1982年,我校成为首批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1984年,成为第二批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8年和2000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材料加工工程相继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后,学校仍然坚持轨道交通特色,2011年,获批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形成了原铁道部所属高校和东北地区高校所独有的、较为完整的服务轨道交通的学科专业体系。
目前,学校拥有与铁路行业相关的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此外,机械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土木工程、软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9个专业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其中,车辆工程为辽宁省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铁路相关学科的传统优势和近年来的扎实发展,为学校培养综合型、高水平铁路人才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在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进程中,我校相关学科将充分发挥教学及科研优势,主动承担起推动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历史使命。
高速列车研发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高速铁路列车研发及生产过程中,我校充分发挥高校理论创新优势和技术装备研发优势,勇立潮头,敢于争先,在设计、制造、材料、工艺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为高铁自主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可靠的科技支撑。
在铁路装备现代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中,学校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参与了包括最快的、最大的、最轻的、最重的装备技术课题,培育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在国内同行业中有竞争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为我国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为了支撑中国高速铁路列车研发,学校整合资源,建设了以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现代轨道交通研究院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标志的一批国家、省部级科技平台。其中,虚拟样机技术研发平台运用虚拟样机技术,解决了包括高速动车组等轨道交通装备设计、开发、制造、检修维护过程中的诸多关键技术和问题;传动设计制造与检测技术研发平台解决了机车牵引齿轮的寿命和可靠性以及高速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关键技术难题;轨道交通关键材料研发平台成功自主研发高速列车高性能制动闸片、双金属复合管等相关技术,并已成功运用到高速铁路建设中;网络控制技术研发平台针对高速动车等轨道列车包括核心芯片研发、以太网的通讯技术等网络控制方面进行大系统集成开发;焊接技术研发平台在焊接结构疲劳设计、评估方法与体系等技术方面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与中国北车集团共建中国北车集团大连焊接技术分院。
目前,我校在高速列车制动材料、车体激光和搅拌摩擦焊接技术、转向架用钢及其制造工艺、车辆表面处理及防护技术、疲劳可靠性预测等方面在铁路行业均具有优势地位。与此同时,学校广大科研工作者致力于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高速列车结构安全服役监测设备研制、高速铁路高性能接触线制造技术、高速列车关键部件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且已取得突出成果。
此外,学校还利用与铁路行业联系紧密,校友众多的优势,抓住高速列车制造企业的技术需求,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
高铁人才培养的摇篮之地
“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工程师的摇篮”——这是建校以来,中国铁路行业对大连交通大学的盛誉,盖源于近60年间为中国铁路行业输送了数万名高素质铁路人才,他们在铁路行业各个领域中表现出的卓越才智和奉献精神得到全行业认可。他们分布在全国近四十家大中型铁路企业中,被公认为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骨干和中坚。
2000年,学校由原铁道部划转地方,但学校依旧是为中国铁路行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中坚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仍有逾四成以上毕业生自主选择到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工作。随着中国铁路进入高铁时代,学校又与时俱进,探索高铁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在2011年我校主办的首届“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高层论坛”开幕式上,作为企业界代表的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永才在致辞中这样称赞母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大连交通大学不仅培养出一批批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过硬专业操作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还培养出了大批卓越的领军人物和管理人才。他们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据了解,仅在北车集团,不仅孙永才本人毕业于我校,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余卫平,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牛得田、总工程师是赵明花,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闵兴等也都是我校毕业生。
2010年,我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以适应高铁时代对行业人才的新需求。
2012年初,为满足国家高速铁路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整合学科资源,成立了动车运用与维护工程学院。新组建的动车运用与维护工程学院由大连交通大学原轨道交通技术学院与机械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合并组建,以适应高速铁路列车对机、电、运行、维护、管理等学科的融合性需求,致力于培养轨道车辆特别是动车的运用、检测、维护与服务方面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高水平论坛聚焦高铁科技前沿
高水平学术会议及论坛是对内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学术界的交流也日益密切。近年来,我校精心打造多个高水平学术论坛,为高速铁路研究领域提供了学术交流及思想碰撞的平台。
2011年11月,由我校创办的首届“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高层论坛”成功举行,来自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的政界、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权威人士围绕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设计、制造、生产和运行等领域的前沿问题展开深入对话。论坛期间,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赵国堂、西南交通大学校长陈春阳、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傅建国、大连交通大学教授宋宝韫分别作了题为《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关键技术》、《高速动车试验与未来发展》、《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思考》、《高速铁路关键材料制造技术》的主题演讲,就中国轨道交通关键技术研发和高铁运营方面的前沿领域展开深入探讨。
2012年金秋,第二届“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高层论坛”再次成功举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副所长孟葳等国内轨道交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分别就“中国高速列车研发关键技术问题”、“高速列车制动闸片研发”、“高速动车组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对策”、“重载货车技术创新与发展”等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运营中的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今年5月,又一个世界轨道交通领域的重要学术盛宴——“第七届欧亚地区交通大学校长论坛”在我校成功举行,共有欧亚地区12所交通大学校长及300余名交通运输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其间,他们围绕“高速交通”、“高速铁路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论坛暨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不仅促进世界铁路装备制造和铁路交通运输技术的学术交流,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成果,对于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起到推动作用。
上述高水平学术会议及论坛的举办,在为行业间提供沟通与交流平台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我校在高速铁路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号召力,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哈大高铁的首批“乘客”
2012年10月8日,哈大高铁开始试运行,车厢里搭载的是大米等载重物。可这些大米还算不上是哈大高铁的的第一批“乘客”,因为早在该年6月中旬,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兆文忠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的成员就已经登上过这趟列车,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一起在列车上进行搭载实验,收集和分析高铁运行的各项数据。
哈大高铁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运营的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速铁路,面对外部的高寒环境,列车车体、转向架、设备舱都需要进行严密的改进。作为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校,我校多方面参与了哈大高铁的设计和实验测试。除了在设计阶段,对高速动车组进行各种性能仿真分析,在运行阶段,科研人员更是跟车进行跟踪测试。
兆文忠教授领导的我校科研团队,结合CRH380B型高寒动车组在哈大线路上的试验运行情况及该车设备舱温度场的数值仿真计算结果,在车体上布置温度测控点,选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进行测试。这种测试设备还是首次在国内运用到高铁上。这种传感器不受任何电磁信号干扰,在-60℃的条件下仍可正常工作,对电磁信号强烈的高寒动车组而言,极为有利。据了解,这一测试设备将随哈大高铁跟踪测试30万公里,获得更加完整、准确、可靠的测试数据。在哈大高铁成功试运行过程中,我校为其舒适性和安全性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