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沧桑砥砺,六十载春华秋实。为迎接学校甲子华诞,自今日起,交大官微推出《甲子回眸》栏目,以月份为单位回溯交大六十年发展历程,展示交大人走过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本期《甲子回眸》为您推出的是《交大历史上的三月(1956-1976)》。
或许你此刻身处海外
又或者是在祖国的某一个角落
铁路一直延伸到天边
但并不妨碍我们在此刻相遇
我要在这个时刻告诉你
和交大
相爱的六十年
1956-1976
交大历史上的三月
1955年底,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一机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及一机部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机械工业发展对干部需求的情况,在考察了天津、大同和大连等三地的办学环境后,决定在辽宁省旅大市新建一所中等专业学校。1956年3月,王刚同志从天津大学调入我校,开始“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筹建工作。同年3月,一机部以(56)机教计字第123号文对学校的发展规模、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和学制年限等作了明确规定。此后的二十年中,老一辈交大人筚路褴褛,期间虽经历国内政治环境的动荡,但亦能坚韧不拔,勉力前行,为改革开放后学校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 3月21日,王刚同志从天津大学调入我校,全面负责“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筹建工作。
● 3月22日,一机部以(56)机教计字第123号文,向其所属中等专业学校颁发《1956年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对我校发展规模、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和学制年限等作了明确规定:
1.学校发展规模为2250人,其中二部制900人。
2.专业设置及1956年秋季招生人数:蒸汽机车制造专业招生200人(含二部制50人);焊接专业招生200人(含二部制100人);车辆制造专业招生200人(含二部制100人)。
3.学制年限:蒸汽机车制造专业和车辆制造专业为4年;焊接专业从1959年起改为4年。
● 学校党支部组织全校师生学习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热爱工作、热爱专业、热爱学校的“三热爱”教育,开展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三反”运动。
● 3月10日,学院党总支根据党的建设需要,在对全院120名党员构成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1959年建党工作规划方案》。(注:学校1958年8月升格为大连铁道学院)
● 3月21日,根据铁道部机车车辆工业总局《转发教育部对大连铁道学院学制的批复》(厂人字第902号文)文件要求,学院开始执行学制为五年的本科各专业教学。
● 3月20日,学院党委根据旅大市节省煤电工作会议精神,决定成立大连铁道学院煤电抗旱办公室,下设宣传组、节煤组和节电组。
● 3月12日,铁道部文化教育局教学(62)字第49号通知,公布铁路高等学校专业调整方案。确定大连铁道学院设立:热力机车(包括内燃机车专门化)、车辆、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铸造工艺及设备、焊接工艺及设备、金属压力加工及设备等6个专业。
● 3月13日,学院党委研究决定:成立大连铁道学院人民武装部。
● 3月18日,院长孙鲁光在全院干部会议的讲话中提出:教学工作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他对建院以来教学工作作了基本估计:经过近5年的实际锻炼和实践,教师水平提高了,教学管理取得一定经验,教学秩序有了进步;师资队伍经过调整、补充、充实、加强,水平有了提高,多数教师具备了大学师资的条件。
● 3月21日,学院党委根据中央“四清”运动中整党提出的七项要求,制定了以整顿队伍、整顿组织、整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关于结合“五反”运动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安排意见》。
● 3月12日,学院召开实验室工作会议,总结实验室建设和投资情况:1958年以来,全院建立物理、化学、材力、电工、金相热处理、技术测量、机车、车辆、热工、焊接、锻压、铸造、金属切削、原理零件等14个实验室,价值千元以上的设备144台。
● 3月16日,学院在教学改革中派出干部、教师、工人共计125人,到北京参观军训器材展览会。回院后,立即掀起了群众性制作教具高潮。26日,学院举办教具展览会,展出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达140余件。
● 2月底至3月初,1972级276名工农兵学员入校学习。学院根据学员入学前文化程度的差异,混合编成4个教学班,进行预科课程学习。11月补习结束,按各自专业编班,正式进行大学课程的学习。学制均为3年。
● 3月6日,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精神,恢复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全院教学单位设:机车车辆系、制造工艺系、基础部和工厂。各系(部)下设教研室为基层教学单位。行政机关设:办事组、政工组、教育组、人保组、后勤组和人民武装部。群团组织设:工会、团委。党组织设:机关、后勤、机车车辆系、制造工艺系、基础部等5个党总支和工厂直属党支部。
【本文资料出自《大连交通大学五十年》(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年第1版 ISBN 978-7-113-07498-2/Z.612)】
在远行中发现同行的温暖
在交大遇见一个最美的自己
和我们触摸过去的光影
用双手重拾岁月的感动
无论你在哪里
交大
永远在这里!
大学生广播电视新闻中心记者团
文字:杨帆 钱永鹏
编辑:陈琦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