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
有这样一群辽科大人
他们义无反顾
投身家乡的抗“疫”一线
他们以实际行动
展现坚实可靠的青年担当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
辽科大青年志愿者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战“疫”故事
“雷火救援”,线上逆行
有这样一群志愿者,虽然不能在抗疫一线与医护人员并肩作战,但他们却在线上组成了一道特殊的战疫防线。
辽宁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90后大学生王丹丹就是一名志愿者。2月25日,“雷火救援”线上救助组织为她颁发了志愿服务证。
王丹丹告诉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每天都有白衣天使驰援武汉,冲锋在疫情最前线,为挽救患者生命做贡献。
作为一名大学生,王丹丹一直想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点事情。恰巧她的同学推荐她参与“雷火救援”救助服务群,线上对接湖北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求助咨询和登记服务。王丹丹当时很兴奋,当日就加入了“雷火救援”救助群。
王丹丹介绍说,“雷火救援”群是雷火救援队为求助者提供的一条求助通道。有百余位志愿者自发参与。他们当中有来自高校的本科、硕士、博士生,有教授、老师,有奋战一线的媒体人……来自各行各业关心武汉的热心人士。求助者可通过填写表格提交求助信息,志愿者会第一时间转交相关部门并提供支援。
每天早八点,她准时开始网上办公,收集网上求助者的求助信息,登记到“雷火救助”的求助系统,并对其信息进行核实和电话回访,跟进问题解决的进度。
“近几天来,网上求助人数在逐渐减少,这是疫情好转的表现。这让我们更加期待疫情结束的那一天。”王丹丹开心地说。
疫情当头,主动请缨
“您好,师傅,请把车窗降一下,请配合我们进行测温。”“师傅,咱们是从哪来,到哪去,请车上人员身份证出示一下,后备箱开一下。”这两句话高嘉泽每天都要说上不少于200次。
高嘉泽是辽宁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大二的一名学生,从2月7日起就自愿成为了丹锡高速岫岩站北出入口疫情检查站的抗“疫”志愿者。
一次在路过高速口接受测温登记时,高嘉泽就向工作人员询问了能否做一名志愿者。在得到批准后,高嘉泽如愿加入了志愿行列,并拿到了配发的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本的生活节奏,却给高嘉泽赋予了新的名字——志愿者。志愿工作是24小时三班倒的,也就意味着高嘉泽每个班次一站就是8个小时。新岁刚过,腊月的寒风丝毫不见减弱,几日下来不是阴霾就是雨雪天。每日登记的入县的车辆都不少于200台,遇到外省车辆还需要更加详细的备案或者劝返。
高嘉泽回忆起在一个雪天傍晚五点时,他遇到了一位起初不是很理解的车主,被拦下后就一直在询问高嘉泽明明没有去过湖北等重度疫情区为什么还是不让入县。
那天很冷,风夹杂着雪片就那样直接刮在护目镜上,可高嘉泽却不以为意仍在耐心劝导,长时间后车主表达了歉意,说了句“辛苦了”,简单的三个字让在站在风雪里的高嘉泽突然觉得没那么冷了,“感觉我的付出大家都是理解的,也就不会觉得辛苦了。”
最让高嘉泽感动的是在岗期间陌生人的爱心。之前宅在家的时候总是会看到新闻视频里,有陌生的爱心人士为医护人员和其他为疫情奔波的工作人员送上口罩等医护用品。可当这些事实实在在发生在自己身边时,才感受到最真切的温情。
在岗短短一周时间里就收到了爱心人士捐赠的口罩、消毒水等物资,其中最让高嘉泽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大姨抱着两箱西红柿朝着志愿者走来时候眼里的笑意和温暖的话语:“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捐赠太多东西,这西红柿是自己家蔬菜大棚种的,也算是一点心意。”大姨羞涩又客气地说道。后来一问才得知大姨是住在高速口的农户,看到这些义务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每日每夜的工作很是感动,这就从家摘了些蔬果想着能给他们补充些营养。
高嘉泽起初觉得和父母说了以后,未必会得到同意,但没想到父亲格外支持:“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该担当的时候就站出来担当,你现在能担当大家,将来就能照顾好小家。”母亲没表示同意,也没有表示不同意,“妈妈只是一个劲问考虑清楚了吗,要是考虑清楚就尊重我的决定,只是让我注意安全,我明白她是担心我。”
“只要国家需要我,我将以一颗热情的心一直奋战在地方防疫一线。”高嘉泽脸上洋溢着自豪。
志愿之路从不平坦
他们却甘之如饴
奉献之路从不一帆风顺
他们却乐此不疲
志相知,愿相随
爱相伴,心相向
相信胜利很快就会到来
一切美好终将如约而至
策划 | 大学生通讯社
部分素材来源| 鞍报全媒 新华网
文字 & 编辑 | 蒋天熠 赵一玮
责编 | 马洪涛 孙广旭
欢迎关注 @辽宁科技大学
投稿邮箱:lnkjdxdxstx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