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日此门“理”
人面寒梅相映红
人面依旧笑意盈
寒梅昭示新年至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
转眼间又到了一年的尾声
蓦然回忆起这一年的种种经历
发觉有喜有悲
有欢喜,也有迷惘
人间温情是每个人生活下去的希望
每一言劝慰都有万丈的光芒
而对于官微菌来说
每天的小幸福就是收到你们的留言
2018年的最后一个晚上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最灿烂的星河
(官微菌提示:点击图片即可浏览原文~)
见过历史中沈理工拥有的辉煌,方知如今的沈理工如何桃李芬芳,硕果累累。深入而认真地了解过沈理工,你会深深为她着迷。如今让我们来共同勾勒未来更加光明灿烂的沈理工蓝图。
@顺心
毕业刚好20年,在校时正好赶上了校庆。永远爱你,我的沈理工!祝母校蒸蒸日上!生日快乐!94613班
@赏月
1989年毕业已经29了!祝愿母校越来越好!
@Tracy McGrady
2009-2013四年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的学习,2013-2016三年导航制导专业的学习,在这里留下了满满的回忆,有努力,有荒废,也有遗憾,不管怎样,那都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祝母校生日快乐,在外面遇到母校学生真的都是无比亲切,和亲人一样,这种感觉太棒了!
@Tony
02年入学在浑南新校园,那时校园还没有完全建好,雨后路上满是泥水...……有幸见证了新校园的逐渐完善,有幸回文化路老校区金工实习,看到她最后的样子…… 祝母校生日快乐!”
@背包走天下
再次回顾母校发展的光辉历程,依然为30多年前的选择而自豪!愿我们的母校再铸辉煌!愿我们的老师身体康健!愿沈理工的学子们事业有成!常回家看看!!
各位乘客您好,欢迎您乘坐152路无人售票车,本车由家乡开往沈阳理工大学方向,途经“士别三日”、“我和理的距离”……等7个车站。
@深陷月亮
正在152上,马上到沈阳理工大学了,新的开始,加油。
@孙洪亮
毕业七八年了 好多年没回去了 那个时候的152估计也变样了。
@9249i
正在候机,三个小时后,沈理工不见不散!
这“理”的雪留给你看,留给你感。
倘若沈理工的雪叨扰了你的心扉。
还希望你驻足,
留下你的足迹。
@跃动
南方的艳阳天再也看不到北国的雪,那就让思念随时间一起留在2017那个毕业季,好怀念沈阳的雪。 PS :环化学院13级。
@张慧明
我是85年毕业的沈理工学子,看到母校雪景,不禁怦然心动!33年了,一定要回去看看!
@瞅你那损色~~
毕业7年了,如今再看雪后的母校,别样的风采,不一样的情怀!
曾经,你们初生牛犊不怕虎
如今,你们风华正茂勇拼搏
愿你们带着沈理工的校训:
弘志励学 德才并蓄
在未来的路上砥砺前行、有梦可追
@NinGShUqI
愿你们走出半生 归来仍是少年 毕业快乐
@八风不动
大一的时候幻想着毕业后生活 毕业后却格外怀念学生时光 愿以今日十日光景 换得曾经一朝同窗
@Sail Y
时间过的真快啊,转眼间毕业14了,看完想起了我们当时毕业的种种场景,历历在目,回忆我们沈理工第一届毕业生。
遇见沈理工,爱上沈理工,
是青春这场美丽的梦里最美的选择。
每个沈理工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沈理工情怀,
沈理工的美好,来了便知,来了便会爱上她。
我们在沈理工为你加油,
我们在沈理工等你来!
@MISS yu鑫
虽然在这里只能呆4年,但是在这里留下的记忆却会是一辈子
@70年代
沈阳理工教学严谨,学生大都能在工作中担任骨干力量,我是沈理工90322。
@Федя VC15
07级本科,与母校已相识十余年,祝母校越来越好。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让时间溜走了的话,就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好一点,不要以为来日方长,也许一个转身就天涯海角了。不要总把事情拖到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你。
@王雨
在“理”那里的日子很宝贵也很难忘,相隔千里,却仍然想回去!和“理”相处的时间还是太短了...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浪费!
@坚强
余生很贵,请别浪费,不为他人,也为自己,加油
@夐古
余生很贵,真正学习的时间不过了了一点,加油吧,努力用余生去奋斗,无悔于当下。
壮观!高校4000名新生模拟战场拉练,上演军训版“吃鸡”。
青春的样子!千名新生挥“荧光棒”对唱军歌,星光点点像演唱会。
@陌上月゛今夕何夕
我的大沈理工,真棒!
@心镜
感谢沈理工为2018届新生特别策划并提供了别开生面的行军拉练与对唱拉练军歌,让军训的点点滴滴成为今生难忘的记忆。
@王忠
很好地锻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力。厉害了我的沈理工。
越过城市喧嚣
静听时间的旋律
又是一年开学季
让我们燃起斗志
以坚毅不拔之心
迎接新的挑战
栖居在
这充满诗意的沈理工中!
@老子的甜心呢
九宫格真不错,下面那个我玩了半天,哈哈哈。
@来靖尧Swag.
我是一名沈阳理工的在校学生,看完小编的这篇文章之后,在我眼前浮现出各种美好的画面,简直是诗情画意,小编真的太有才了!看好你!顶!!
@航母
制作越来越有创意了。
看久了人山人海的景点
看腻了摩肩接踵的名胜
我还是觉得
沈理工令我恋恋不忘
我要回沈理工去看看
那
……
@郑子朝
沈理工和她的莘莘学子一样,从蹒跚学步的成长,到成熟,需要时间的砥砺,需要风雨的打磨,需要机遇的催化。来吧,我们手牵手,迎接更加灿烂的明天。
@张义辉
基本每年都至少回去一次,变化还是蛮大的,祝福母校越来越好。
@丿smile丶
毕业四年了,每年都会回去看看,顺便钓会鱼。
七十载春秋更迭,七十载岁月峥嵘,七十载奋勇前进,七十载薪火相传。九月金秋,迎来了沈阳理工大学70周年校庆,那熊熊燃起的火炬更是点燃了沈理工70年的奋进之火,为此时此刻的校庆开启了最华美的一章!
@刘新华
虽然奔波在外没有参加校庆,但还是在时时关注母校动态。祝母校蒸蒸日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丽丽
振奋人心,我儿子是今年的沈阳理工大学新生,希望他在沈阳理工大学学有所成。
@李仲(LXZcgxt)
“结识”沈理工三十有余,大学母校魂牵梦绕!不觉人生已过“天命”,我的大学却至“古稀”!校庆聚人欢乐无比,盛宴散去同学情长!时光变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享共赢!同学共进,来日再聚!!
我们记得“弘志励学 德才并蓄”的校训
也记得“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
我们怀着期待和热爱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
也带着回忆和祝福陪她走向未来
@球球
时光缓慢前行,看过太多,失去太多,却爱你如初!你是最美的遇见!
@summer*
想念沈理工的春夏秋冬,想念沈理工食堂的饭,想念曾经同在沈理工的7个女孩。
@ZKC
母校发展得很好!我们校友更应努力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为母校争光!
在今后的四年里
还有更多美丽的校园景色等你发现
大到夜晚图书馆的恢弘壮阔
小到清晨雨露中盛开的花朵
一路走来,风光相伴
期待你在沈理工
遇见更好的自己!
@阿涵涵涵.
希望你们在沈理工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球球
两年前来到这里,很高兴认识你。
@李德仑
熟悉的地方,十年前,我从这里毕业。
日前,由我校1986级4861班毕业生班级团队自行创意设计捐赠的汉白玉雕刻——“双徽曜志”于校内正式落成,既为母校70周年华诞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又为学校增添了一处标志性景观。
@王雨
当年想着商量着有钱了给学校捐栋楼,开始想叫“模联楼”,后来想叫“新媒体楼”,再后来有了办公室,搁置了..希望以后能有实现的机会,给最想念的沈理工。
@大武哥啊
感觉北门还缺俩大狮子,等我将来有钱了,给学校捐两个大狮子放在北门。
@乐然
祝福母校最办越辉煌。
早已记不清是何时开始喜欢你的
因为太久了
久到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每每看到你时
总是情不自禁地微笑
任时光变幻
“理”
还是我喜欢的样子!
@Derek YOU
总是想念你,同样也想念我的回不去的青春生活,年少轻狂,幸福时光。 10届高材
@Augustus
未来四年,投身沈理工。不求化蝶,但求无悔!
@夏日的微笑
是的,沈理工,我也喜欢你好久了。所以,毅然投入你的怀抱。我将在你温柔的臂弯中和你共同度过我人生中必定不平凡的四年。我爱你,沈理工!
最近几天
“炫富挑战”的话题在社交媒体频频刷屏
“不小心摔了一跤”的“炫富照”五花八门
此外,各行各业也来上演了花式“摔”
@ 学霸
好羡慕闲现在的学生。。想当年我上学那会。。等下,我刚是在说。。想当年么算了,毕竟当年喜欢的小哥哥已经都结婚了,果然老了。
@神游天使
文化人的摔,不一般啊!
@_感恩有你
沈理工人个个的帅!
成长的道路,有相遇便有分离,思念会因离开而显得深刻,这份思念常化作牵挂埋在心底。有时候沉默不代表不念,更多的是不知如何开口。
在忙碌的大学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时刻,让你格外想念心里的他(她)?
@小驴驴
当时报志愿,我犹豫报省外还是省内,一个晚上没睡着,第二天醒过来把第一志愿改回了省内的沈阳理工,我想陪在父母身边。
@Lucky
好久了,想你们了,我想回重回那些我们在一起的时候。
@Calm中子星℡#最珍贵的不麋鹿#
想起了很多好朋友 ,回忆起那些一起奋斗的日子,有一起犯过傻, 有一起熬夜写作业,虽然现在五湖四海,但是我知道你们一直都在! 今年回家,我要去见所有想见的人!!
当新年倒计时的钟声响起
官微菌第一个想起的便是你们
2018年日历上的每一个数字
背后都充满着忙碌与奔波
但因为有你们
每一天都被赋予了无限的意义
你们的每一次点赞和每一条留言
都是对官微菌最好的馈赠
当璀璨的烟花绽放
官微菌想要告诉你们
2019年的每一天
你都不是一个人在奔跑
官微菌永远在你身后
沈理工永远是你的家
这一年
感谢相遇
新年快乐
推荐阅读
关注实验室安全:不要侥幸,别怕麻烦!
毛主席诞辰125周年 | 用诗词缅怀伟人
挥别去年,我与沈理工并肩向前
策划 | 新媒体工作室
素材来源 | 2018年官微留言区
图片 | 李璎娉 孟庆阳
文字 | 李璎娉 孟庆阳
编辑 | 孟庆阳 李璎娉
责任编辑 | 宁书琪 孟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