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公民层面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八个字。这八个字,高度凝练、字字珠玑,可谓是中国公民必须操持的核心价值观。然而,“爱国”又是八个字中的重中之重。
作为每一位中华儿女,首先做人最根本的是要爱国。爱国是最重要的道德情操,如果没有爱国情操,那么敬业、诚信、友善等也妄谈。 爱国看似概念宏大,但并非遥不可及,而且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一脉相承的。爱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但颠簸不破的共通点就是:艰苦奋斗、孜孜不倦,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物质文化财富;坚定不移地反对国家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在外敌入侵面前,一致对外、英勇抗敌,构建钢铁长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行为做斗争,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不胜枚举的爱国志士,如战国时期的屈原、南宋的岳飞、明代的戚继光、郑成功,直至近代的黄继光、华罗庚、钱学森……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他们不惜放弃荣华富贵,甚至献出宝贵生命。每每提起他们的爱国情怀,总是让人感慨万千、肃然起敬。他们永垂不朽的光辉形象和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源源不绝地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奋发图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亦成为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巨大力量。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中国的文化史并非是一帆风顺、太平无事的,相反,少数民族建立起的中央王朝,都极大地冲击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文明。汉人之所以曾异常激烈地反对元朝、清朝入主中原,最主要的心理原因,就是恐惧文化的变异,而在其他汉民族王朝新兴建立时,却没有激起民众的极大对抗。然而,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民族融合,朝代政权的更迭、民族文化的冲突,在中华文明的成熟、圆融、包容、博大的特性面前,渐渐彼此吸收和同化。
不同文化碰撞时,新鲜血液的注入,使汉民族原有的文化更鲜活、更具生命力,没有成为一潭死水、封闭僵化;而少数民族的政治思想又在文化角力中逐渐认同、接受、臣服于汉文化。本来是汉民族被少数民族的武力征服,最后少数民族却被汉民族的文化所征服,文化以春风化雨的韧性,战胜了疾风暴雨的武力。因此,坚守主体思想又吸收异族成分的中国文化,一路坎坷又一路壮大,最终发展为守护着中华民族完整性、独立性和丰富性的文化万里长城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疆土是维护国家主权的疆域,疆土是供养国民生存的土地,因此,比土地更重要的,是这地上的人,是组成一个国家的广大人民。对民族团结的维护、对人民生存的爱护,才是爱国的更重要体现。《诗经》中说“邦畿千里,惟民所止”,一城一池、一山一地,都是人民的居住地。
所以《孟子》会斩钉截铁地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心之和睦、民力之团结,是比地缘优势更重要的保家卫国的因素。而《孙子兵法》也说: “上下同欲者胜。”这里说的“上下同欲”,并不仅仅指军队内部的上下一心,更是指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拥有这样的民族力量,就拥有了制胜之道。
但是民族的团结又何其难也!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是我们这些风俗迥异、特征各异的民族先辈们彼此试探着、爱护着一路走来,才成就了今天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四次民族大融合、大交汇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这些历史阶段,往往是各民族因生存迁徙而对抗又对话、而冲突又学习、而摩擦又贸易、而碰撞又联姻的时段,由此逐渐形成了如今多民族和睦共处、和平共存的泱泱大国。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朝代会变迁、历史会发展、时代会前行、制度会改变,但是在潮起潮落中始终不断流的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经久不衰、生生不息的根本保障,也是一个国家独具特色、屹立世界的精魂所在。倘若抛弃了自身的文化,人人都是亡国之徒,丧失了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这才是最为可怕的流离失所。
如果说古人的爱国观,更主要表现为对有形疆土的重视,那么在当今、在未来、在“地球村”的全球视野下,我们当代人的爱国观,更多是表现在无形层面,更重要的,是去爱护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价值和国际影响。
而我们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又绝不是要一味排外的,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就决定了它能包容中外而又不失自我;对中国文化的坚守,也并不是一味复古的,历史不能倒退,这是客观规律,我们今天的文化形态就是时代的选择,不能只求摹古而不谈创新、固步自封。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请输入标题 bcdef
陆游曾有一句诗说“位卑未敢忘忧国”,忧国就是爱国,爱我们的疆土完整、爱我们的民族团结、爱我们的文化精神,这既是公民责任,更是历史担当。守土有责,守住家国的土,守住人民的心,守住民族的魂。
图文/转载自网络
责任编辑/党委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