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3日
跑过她们的32岁
信息工程学院软件17级 刘可
今年是我来到大连大学的第二年,也是我第二次参加大连国际马拉松赛事。记得初中时候,第一次在电视上看见CCTV5对“大马”的直播,当时,最吸引我的除了参赛选手们的热情洋溢以及那种激情满怀,夏日运动的氛围,还有大连这座“花园城市”的独特的美好景观。从那个时候,“大马”的种子已经在我心里种下。后来填报高考志愿时,一系列的机缘巧合,我来到这座海边城市,来到了大连大学。大学生活很紧张,但我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晨光熹微的操场上,总有一个少年的身影在努力地奔跑,跑过大连大学的四季,跑在“大马”的赛程中。
提前一天,我就从学校来到市区并住进赛事起点附近的酒店,为的就是准时参加第32届大连国际马拉松赛。但还是出了一个小插曲——一早来到起点附近才发现我把芯片号码布落在酒店了。大马这项赛事历经32年历练愈加的成熟,今年还引进了人脸识别系统,没有芯片号码布,肯定是进不去的。我看了眼手机,距离7:30鸣枪还有半个小时。安检人员看出我的担忧,说了句特别暖心的话:“你回去拿,路上注意安全,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我们都等你!”于是,开赛前的高尔基路上出现了一个狂奔的少年。好在最后,体力准备充沛的我还是赶上了发枪,并顺利完成了比赛。
返程中,看到“第32届”的“大马”赛事广告,忽然想起,我的大连大学今年也是32岁了!我错过了她们最初的样子,但庆幸的是,我参与了她们第31年、第32年的征程,用我的努力奔跑的姿态,塑造着她们青春的模样。
2019年5月14日
献血,让生命流动
教育学院18级 莫露露
对于从小到大连吊瓶都没有打过的我来说,献血无疑是一个挑战。会堂献血区里医护工作人员耐心的指导,使我放松了很多,好像气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肃穆。我好奇地“浏览”着这个特殊的空间,原本并不是很大的空间虽被桌椅、采血用品布置得满满当当,但却显得井然有序。我站在医生面前,认真地回答着每一个问题。符合要求后,她用酒精擦拭我的胳膊,给我做验血样本,随后我去到了采血的地方进行抽血。我端正地坐在板凳上,心扑通扑通地跳,却努力让自己面带微笑。当我看到针头插进静脉血管、鲜红的血液顺着输液管快速地流进储血袋时,当我感受到胳膊发麻、身上汗珠流动时,我竟然没有害怕。
装血液的一个小袋子紧贴着我的胳膊。隔着血袋透明的、软软的包装,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血液的温度,像是有生命一样。那一刻,我无比清晰地感觉到:我的血液将有可能让另一颗鲜活的心脏更有力量地跳动起来。那种奇妙的、温暖的感觉是其他任何事物都代替不了的。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献血。接过无偿献血证的那一刻,我真的很开心。因为,这是真实的,在让生命流动。
2019年5月15日
体测季
体育学院教师 杨振宇
同学们忙碌地往返于体测中心内场与外场之间进行体质测试。我们公共体育教研室的老师们则紧张有序,相互配合,负责每名同学的换卡、制卡、8个项目测试和还卡的环节,同时给予同学们专业指导,还要每天测试前检查仪器,测试结束后做机器维护,确保测试顺利进行。
学校已经开展体质测试工作已经16年了,每一年,我都参与其中。每一年学院都非常重视,组织师生研讨制定方案,今年更是开创性地实施预约机制,全天开放测试时间,既为同学们节省了时间,又有效利用了场地和器械。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国家了解大学生体育素质的主要渠道,其达标率代表着一个学校学生身体健康的整体指数,是学校教育教学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科学量化同学们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去年我校达标率为74%,与往年比较略有下降。今年的达标率还未得出,但在测试过程中,能够看出有的同学对体质测试不够重视,并没有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如果同学们能真正认识到体质测试的意义,并根据测试反馈的数据,发现自身问题,可以跟老师多进行互动交流,科学规划合理运动,长期坚持,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将会享受到运动的快乐,释放情绪压力,内化体育文化品格。这也是我们大学公共体育教学的愿景所在。
2019年5月16日
“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课的自信从容
日本语言文化学院18级 李睿
在课堂上,李索老师通过“说文解字”的途径,拆分一个个汉字的古文字字形,结合其中涉及的历史典故、奇闻异事、风俗人情等讲述它的演变历程。贯穿整堂课的,还有李老师的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他会时不时穿插一些大家如许慎、徐锴的观点,带我们博览古今,在悠悠汉字发展的长河中领略华夏文化之宏大与丰美。例如,他会让我们一个个从文字构型的角度解释自己名字的小篆形,并给予精彩点评。再比如,李老师在解释“冠”这个字的时候说:“古代的士人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表示业已成人,要开始学礼了;举行冠礼要严格执行法度,所以冠字从'寸'。冠礼是古人六礼之首,加了冠,就要用成人的标准要求他,要做到孝悌忠顺。也只有学会了孝悌忠顺,你才学会了做人。”老师的这一番讲解,不仅使我们对古文字的汉字构型和古时的礼仪规范有了新的认识,更让我们知晓应当从古人那儿吸收的文化精粹,懂得如何为人,如何为一名中华人。
选修李索老师的“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课两个多月以来,通过课堂互动与线上慕课两种形式,我越来越喜爱这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也对李索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老师由内至外透露出一股底蕴和气度,胸藏文墨虚怀古,腹有诗书气自华。你可以体会到他治学的严谨态度,也可以从他的侃侃而谈中看见他眼中熠熠闪耀的光芒——那是中国文化人的自信从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李老师仿佛从中华文化的大千万象中走来,包容且智慧,时刻记着文化工作者的责任,以让传统文化的回归落到实处为几任。
2019年5月17日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实验中心主任、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 郭辉
五月,连大校园里激情四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展开。各级别近80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及新项目申报、4300余名学生和老师参加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70多个项目参加的电子商务“三创”挑战赛、优秀大学生工作室考核答辩等等同步进行。在刚刚结束的2017级《创业实训》课程上,同学们通过线上微课程学习了创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线下翻转课堂上产生了700多个创新创业创意项目。
在这些学习实践活动中,同学们真实体验了创意启蒙、团队建设、市场调研、项目设计实施、成果展示等全过程,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在组织、参加这些活动过程中,我有几个突出感受:
第一,大学生的创新潜力无限。创新能力是每个正常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与内在潜能,它一旦被某种因素激活或教育引导,都可能发挥出巨大的创新能量。创新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而激发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发展的。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正是这种潜能激发的过程,学生们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显示了其潜力之大、可塑性之强。
第二,创新创业实践必须脚踏实地。我校每年都能产生一批优秀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在项目立意、方案设计、创新方法、技术改造、产品研制、申报专利、发表论文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可圈可点。这些成绩无一例外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历经一至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付诸各种努力,开展了深入扎实的实践活动才取得的。创新创业既需要寻求多样的路径,更需要付诸实际的行动,学做结合,做成比做好更重要。创新创业成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踏实付出和积累的过程。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高质量发展。我校多年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百千万”工程,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连续几年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人数、获奖项目数等指标上居全省高校前列,反映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普及性的优势,但是在培育高水平创新创业成果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因此,以深化课堂教学革命和打造理论与实践“金课”为主线,有效推进专创融合、科教融合及产教融合,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是我们当下的重要任务,需要整合学校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全方位的合力推进。
编辑|陈苏琳
美编|高圆圆
技编|代薇
校对|张芮宁
责编|季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