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专业。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点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风景园林专业大到区域环境景观、小到宅间街头绿地。即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科学;也是实现青山绿水,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支撑科学。
“
沈阳建筑大学是省部共建高等学校,属于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是国家百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学校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始终以建筑类大学科平台为基础,促进“建筑、规划、风景园林”协调发展,加强学科通识教育,宽专业、厚基础,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突出可持续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是全国9所拥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一级博士授权点的高校之一。
”我校的风景园林专业通过整合建筑、规划与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的结构,充分利用建筑学科大平台的优势。三个学科体系有着共同的低年级专业基础大平台,这部分教学由基础系负责,构成了我院基本的架构体系。建立基于通识平台、实验平台和实践平台的三大教学平台体系,推动通识教育、实验教育、实践教育的紧密结合。以风景园林专业高级职业型人才培养为目的,实现知识型、应用型、职业型教育体系融合的本科专业综合改革目标。
我校的风景园林学科目前正处于发展变革的时期,本学科方向要在吸纳国外风景园林学科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寒地园林的优势,走出以“三个平台”为基础的职业型大学教育的特色发展道路。以国家倡导的“环境整治、美丽城市”政策为指引,打造生态可持续的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为依托,打造服务地方建设的职业型风景园林教育体系;以“寒地园林景观”为主攻方向,打造突出区域特色的风景园林专业体系。
沈阳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
沈阳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 风景园林学科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1994年创办建筑装饰工程专业;
1998年创办环境艺术专业;
2000年开设农学背景园林专业,是建筑类高校设立园林专业较早学校之一;
2001年城市规划专业风景园林方向培养硕士研究生;
2011年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2013年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2014年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7年博士点通过验收(辽宁唯一),同时成为辽宁省唯一的风景园林一流特色学科;
2018年通过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
2019年获批省科技厅省级重点实验室,目前为辽宁省唯一风景园林学科重点实验室。
我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以传统建筑学科为基础,风景园林专业改革建设中,我们将始终坚持学科拆而不散、分而不离,各学科紧密支撑,弥补自身不足的同时,发展自身的特色。通过三个平台的打造,使我校风景园林专业的综合性与专业性、实践性与理论性、学术性与应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融合与支撑。
通过整合建筑、规划与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的结构,充分利用建筑学科大平台的优势。发挥三个学科整体的力量,可以有效借助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的学科基础与师资力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个学科体系有着共同的低年级专业基础大平台,这部分教学由基础系负责,构成了我院基本的架构体系。建立基于通识平台、实验平台和实践平台的三大教学平台体系,推动通识教育、实验教育、实践教育的紧密结合。以风景园林专业高级职业型人才培养为目的,实现知识型、应用型、职业型教育体系融合的本科专业综合改革目标。
风景园林学科目前正处于发展变革的时期,本学科方向要在吸纳国外风景园林学科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东北寒地园林的优势,走出以“三个平台”为基础的职业型大学教育的特色发展道路。以国家倡导的“环境整治、美丽城市”政策为指引,打造生态可持续的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为依托,打造服务地方建设的职业型风景园林教育体系;以“寒地园林景观”为主攻方向,打造突出东北地域特色的风景园林专业体系。
选择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理由
(1)沈阳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建设较早,专业发展成为辽宁省内唯一风景园林专业博士授权点。
我校于2000年开设农学背景的园林专业,2001年获得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方向)硕士授权,2009年所在建筑学一级专业列入辽宁省博士授权立项建设专业计划,在2011年专业调整中获得一级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成为辽宁省唯一博士一级博士授权点,辽宁省唯一的一流学科。
(2)结合地域文化特征,创建全方位风景园林教学体系;
风景园林专业“大建筑、大规划、大景观”的专业发展构架下不断完善发展的专业,具有较强的建筑平台培养风格,全方位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创新人才。
(3)整合多个学科平台,形成国际合作学习培养模式;
本专业平台由校内的“一学四研两院一馆”构成,拓宽国际视野,参与省内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与实践讨论。已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所、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荷兰皇家智库、台湾造园协会等国内外学校科研院所、协会组织保持积极合作。
(4)强调实践应用研究,解决区域中心及国家战略重大问题。
我校风景园林师生坚持服务地方,在重大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乡村振兴、园林建筑史保护等方向贡献力量,持续解决区域中心及国家战略重大问题。
专业沿革与发展策略
风景园林专业是沈阳建筑大学的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专业之一。众所周知,沈阳建筑大学是以建筑、土木等专业为特色,以工为主,多专业门类协调发展的省部共建高等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又是建筑与规划学院的“大建筑、大规划、大景观”的专业发展构架下不断完善发展的专业,具有较强的建筑平台培养风格及东北地域特色,是辽宁省风景园林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我校于2000年开设农学背景的园林专业,2001年获得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方向)硕士授权,2009年所在建筑学一级专业列入辽宁省博士授权立项建设专业计划,在2011年专业调整中获得一级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并成为辽宁省博士一级授权点。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专业评估中全国排名第19位(并列),2012年获准自主设置寒地景观植物与园林工程、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2个二级学科,与建筑专业自主设置交叉专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景观设计”。依托建筑生态物理技术与评价、城乡规划信息技术与生态预警、城镇区域生态构建与管控工程、寒地绿色微气候风景园林工程、寒地健康城市与舒适建筑、辽宁城乡生态景观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不断完善风景园林学科实践教学条件。
专业定位与建设基础
01
专业定位
风景园林专业定位重点着眼于气候、生态、文化等地缘特征,对区域景观研究、开放空间与后工业景观、园林史学研究、寒地风景园林工程技术、寒地植物生态技术和参数化试验模拟等方向构建教专业研体系。
专业定位主要为:
(1)结合地域特征,创建全方位风景园林教学体系;
(2)整合多个学科平台,形成国际合作学习发展态势;
(3)强调实践应用研究,解决区域中心及国家战略重大问题。
02
专业平台
本专业平台由校内的“一学四研两院一馆”构成。一学为:建筑与规划学院;四研为:天作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域性建筑研究中心、村镇规划建设研究院、建筑节能研究院;两院为:建筑设计研究院、新建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一馆为:建筑博物馆。
除建筑与规划学院外,还设有节能研究院、地域性建筑研究中心、天作建筑科学研究院、村镇规划建设研究院等构成校内的主要专职科研机构,新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院组成主要的实践应用窗口,这些机构的协同运作为本专业的科研与生产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建筑与规划学院的综合实验中心包括“建筑生态物理技术实验室(建设部及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城乡规划信息技术与生态预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建筑节能与环境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建筑生态物理技术与评价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研究中心、“建筑空间视觉艺术实验中心”、“建筑博物馆”、“历史景园实验基地、寒地微气候园林生态实验基地等,平台建设总投资1250万元。
课程体系与教育特色
01
培养目标
【素质结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
【知识结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相关体系知识
【能力结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景观工程项目能力、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等
① 有各种尺度与类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建筑设计、场地设计、园林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② 具有从事风景园林相关领域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
③ 具有参与编制国土与区域景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旅游规划的基本能力。
02
课程体系
① 主干专业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系统化、体系性)
② 专业核心课程
中外园林与景观发展史、风景园林设计原理、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概预算、景观生态学、别墅与庭院设计、场地与种植设计、自然景观建筑设计、城市景观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人居环境景观设计、建筑群体空间景观设计、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快速设计)、风景园林综合设计(含强化快速设计)
③ 课程体系
一、低年级基础平台上的专业通识教育改革
低年级基础大平台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学生获得全面基础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为目的,由两级综合教学平台组成。即保证了基础大平台的综合性,又根据各个学科特点,为各学科专业学习阶段做好了铺垫与导引。
一级共享基础平台:“基础系”统一开设建筑美术、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规划、景观概论与设计原理等课程。在设计基础课中,打破建筑、规划、景观三大专业的界限,执行统一的授课内容,强化对学生基本技能、基本修养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培养。
二级专业基础平台:二年级的通识课程的设置根据三个学科的特点,设置方向相似、侧重点不同课程。如专业主干设计课,根据风景园林学科特点,设计题目进行专业倾向性的调整,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中加入景观环境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基本方法的同时,理解建筑与景观的关系,及其设计范围的关联性与设计方法的共通性。
二、中年级实验平台上的专业能力提高改革
在专业教育阶段,我们力求紧扣专业特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使学生充分掌握风景园林设计能力与工程技能。形成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训练为主线的课程设置。主要表现在教学以实验基地平台为依托,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工程实验实践能力。
风景园林是一门深深根植于土地的学科,学科的各实验基地可以让学生把纸面的设计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学会在“土地上”做设计。通过专业改革,使实验基地主要通过学生的实验与实践。
三、高年级行业平台上的职业能力培养改革
高年级专业改革更加侧重学生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化,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处理各种现实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更具有综合性与实际性,同时加入各种社会实习的环节,增加学生与设计行业接触的机会,参与实际项目实践。
我们搭建了风景园林行业学会平台----辽宁省景观学会,通过定期组织各种学术活动,增加企业与高校的紧密合作。企业发挥实际工程方面的优势,定期到我院进行各种相关的讲座、实际项目的竞赛与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聘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推动行业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学术前沿信息的更新。定期举办全国景观作品联展,促进行业与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交流。
通过打造“通识基础平台”、“实验基地平台”、“行业协会平台”,三个平台融合实现风景园林“职业型”专业改革特色,改革成效明显,使得学生更好的在毕业前认清自己的能力,学习给自己一定更清晰的职业规划。
03
教育特色
我校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特色主要包括:强化地域性风景园林教育特色、搭建多专业交叉广义风景园林教育特色、整合多平台联动团队化教育特色和依托产学研强调实践化教育特色。
①强化地域性风景园林教育特色
打造寒地风景园林专业体系。强调风景园林与自然地理、城市空间、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有机结合。
②整合多平台联动团队化教育特色
打造HA+工作室、天作建筑研究院、新建大规划院、建筑设计院景观所、东北滨水研究院等科研实践与园林规划与景观设计团队、园林植物与工程技术团队、景观微气候改善与参数化团队、开放空间与后工业景观团队、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团队等科研团队进行专业交叉。
③依托产学研强调实践化培养特色
注重本硕博三阶段培养紧密与实践结合,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到辽宁沿海经济带、一河两岸生态修复、沈阳铁西工业文化走廊重构等重大实践项目,培养了较强的专业能力。
近三年风景园林专业承担了近120项研究与实践,在研及新增科研经费 2183.35 万元,承担国家级自然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26项,其它课题11项,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
04
研究特色
研究方向一:
区域风景园林规划与生态修复研究
本专业方向着眼东北地区,以区域风景园林规划理论、方法研究与设计实践为核心,整合景观设计、景观生态、城乡规划等专业进行交叉性研究,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以东北城市生态群落为研究重点,对大尺度景观系统的生态评价与修复进行探索。逐渐形成了基于东北地区城市生态群落的区域风景园林规划特色。
研究方向二:
开放空间艺术与后工业景观设计研究
本研究方向综合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城市设计理论、艺术设计理论,以创造宜居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为基本目标,探索具有人性化、场所精神与地域特色的城市开放空间创作理论与方法。在城市层面,整合城市开放空间与自然环境要素相融合的人居系统,构建城市整体意义上的开放空间体系;在文化层面,遵从城市的既有环境和历史文化,创造充满活力的后工业场所;在艺术层面,依托当代空间艺术新思潮、新理论、新观念,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艺术。
研究方向三:
寒地园林植物与园林工程技术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利用地缘优势和园林生态技术研究的专业传统优势,长期以来致力于地域性园林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生态景观系统建构,植物群落的生态位配置及寒地园林应用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研究方向四:
寒地群落微气候改善与参数化设计
本方向运用信息计算机技术及数字化测量模拟技术,研究精确量化的寒地群落景观环境微气候模型及其评价体系,并通过参数化设计改善微气候环境,实现环境气候适应过程中的节能减排与绿色低碳。推动风景园林专业的科学化发展。
学校投入500余万元建设寒地景观微气候全信息实验中心。该实验中心拥有先进的数字化实验设备,组建了相对完整的实验团队,团队成员经过专业培训,熟练掌握了数据采集、分析与模拟实验技术。
专业方向五:
北方景园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
本专业研究东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园林发展历史及相关理论,关注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古城和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研究景园遗产保护、历史风景资源恢复与再利用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以北方及关外地域特色为主导的园林历史与景园遗产保护专业方向。
师资队伍与科研特色
01
师资队伍
我校风景园林专业非常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师37人,硕博导师13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9人,17人具有博士学位,占46%。
学历层次:博士17人,博士在读5人,硕士15人;
职称结构:教授14人,副教授9人,讲师11人,助教3人;
学缘结构:来自于北京林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巴黎高等艺术学院、纽卡斯尔大学等国内外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
国外背景:大部分都有在国外著名大学进修或是合作研究的经历
02
近期成果
教学教研成果:专业承担各级教学研究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0多篇,专著6部,教学获奖5项。举办学术活动30余次。
纵向科研成果:承担国家级课题10余项,省部级课题25项,其它课题5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
横向科研成果: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大沈阳经济区国家战略背景下,完成了30多项研究与实践,累计科研进款2200余万元。
一、中英实验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我校朱玲教授自2015年期,与詹姆斯·希契莫夫及其所在院校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立起合作关系,并在我校建立了中英合作多年生草本植物实验基地。并以该实验室为依托先后针对《中国寒冷地区(辽宁)高速公路景观生态廊道化研究》、《沈阳地区冬季植物景观效果研究》、《沈阳地区新形式雨水花园研究》诸多课题开展了依托具体数据,依托具体实验,一个科研多个实验样本的,众多实验数据支撑的科研工作。其中《中国寒冷地区(辽宁)高速公路景观生态廊道化研究》课题收到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前辽宁省省委书记李希同志的高度重视。我校朱玲教授与詹姆斯·希契莫夫教授共同陪同李希同志走访参观了由詹姆斯·希契莫夫教授主持设计的伦敦奥林匹克公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应用情况。
2018年12月詹姆斯·西契莫夫教授给我系学生做讲座。
2018年9月詹姆斯·西契莫夫教授与我系教师受辽宁省科技厅委托一起对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进行考察,共同研究土地沙化治理与生态修复问题。
二、与德国、台湾相关专业大学及社会团体建立长期合作
2017年9月,风景园林专业参加承办两岸大学生“传统与现代”园林文化工作坊。台湾大学、辅仁大学、东海大学、朝阳科技大学等七所大学的教师代表对本专业给予了高度评价,与本专业建立了本科生/研究生学分互换、学术交流、定期举办工作坊等长期合作关系。
三、东北历史文化景观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高句丽、渤海区域、盛京园林”等专项研究获得国家、教育部等各级基金项目支持。
高句丽古城遗址保护规划历史文本研究,编号17VGB017,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
清前满族古城遗产区域活态保护理论体系研究,编号5150834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清代盛京园林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编号17YJAZH118,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
清盛京园林景观构成研究,编号2016010632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四、沈阳一河两岸景观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为了更好的落实沈阳市委市政府关于一河两岸建设的战略规划,沈阳建筑大学HA+方案创意工作室作为该计划绿化种植部分的设计团队,结合整体规划背景,参与了针对一河两岸绿化升级改造的全部设计。而作为该设计的重中之重,如何建立起有沈阳地域特色的植物种植景观,同时在河岸滩地现有的植物景观良好的状态下,如何有特色的构建整个河岸的绿化景观体系是此次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针对以上问题,在设计之初我们就给予整个方案一个最初的定位——希望通过一河两岸整体的改造,能将浑河滩地打造成沈阳对外展示对外宣传的城市名片,使它成为全沈阳市人民活动和接待朋友的地方。不仅如此,我们还希望滩地内不仅仅是给全沈阳市人民提供新鲜氧气的氧吧,同时也致力于将其规划成为生态效益最好,最自然的地方。
五、乡村振兴建设有序开展
风景园林专业团队朱玲教授带领沈阳建筑大学团队参加楼纳“一村一大师”乡村振兴计划,用学术创新乡村建设工作,形成一系列乡村建设研究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参加2018年威尼斯双年展、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推动了中国乡村发展的国际影响力。
2009年以风景园林专业团队为核心的100多名师生党员完成了“百名师生建设十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计划,义务进行乡村规划,成果受到各当地政府赞誉。在2018年辽宁省向省级贫困县所辖乡村选派干部当中,团队一名副教授积极响应号召,被选派到岫岩县新甸镇石板村担任驻村书记。
图文来源|建筑与规划学院
图文编辑 | 李昊南
责任编辑|皮玉婷
指导教师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