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 · 规则
高考志愿填报往往是家长和考生们非常关注的问题,高考志愿填报中也有很多大家不知道的规则与潜规则。虽然大家都在强调实行“阳光高考”,可是阳光之下必有阴影存在。
但其实,很多我们所谓的“潜规则”,只是因为考生和家长对高考录取方法不了解所造成的。小编跟大家分享几条志愿填报规则与潜规则,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考生和家长避过这些“潜规则”。
规则1:高考录取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潜规则:机会不会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理论上:除了分数,高考录取没有别的依据。
事实上:高校的学费、生活费都是考生和家长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现在大家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中就存在名牌重点院校农村生源减少的问题,也就是考上了也上不起,所以许多农村考生选择军校或者学费较低的学校。
高校录取制度中,特别强调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问题。偏才、怪才的分数线不能用普通高考的成绩来解释,经常有家长问为什么有的学校和专业录取的分数线中位线和最低分相差那么大呢?比最低分高了10多分,为什么还能落榜呢?因为最低分也许是专业特长、艺术特长或者体育特长的考生呀,高校在录取新生时有自己的全方位计划和规则。
所以填报志愿时,只参考院校最低分数线的方法风险非常大,很容易造成考生落榜。决定是否报考这所院校,要看考生被院校录取的可能性,可能性大,当然报考这所学校是合适的;可能性小,再报考就是不理智的了。
规则2:优先选学校其次选专业
潜规则:成绩决定了一切
理论上:学校决定你的视野、平台、人脉关系、学业发展水平。越是厉害的学校,综合实力越强。就像北大清华复旦所有的学科几乎都全国领先,优势学校最差的专业出路也可能比一些同一专业水平很强但学校综合实力不强的发展好一些。
比如西北大学的地质学科是全国一级学科,实力在全国是前三名的,但是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宁可选择一个北京、上海、广州的地质学实力还不如西北大学地质学的高校就读。
事实上:高考报志愿时大多学生只能现实的利用成绩填报志愿。高中阶段自己和家长曾经的学业规划和职业理想都放在一边了,因为报志愿工作紧张而信息却不对称。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排名,但是根本不知道更多的考试信息,每个人的填报都可能是盲目的跟着感觉走,这个时候机械的比对往年的数据就成为唯一放心的底线。
规则3:高分选学校,低分学校选专业
潜规则:高分考生报志愿难
理论上:一般来说远远高于录取分数线的考生,才有机会选择不同的学校,在分数线上下的考生只要能被高校录取就已经很幸运了,所以高三的老师经常鼓励学生:提高高考成绩才是王道。
事实上:高考志愿最难填报的往往是高分考生。这些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一般都很优秀,已经有了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的意识,可是常常得不到科学的建议和及时的信息。
规则4:高大上的地方就有好大学
潜规则:上大学不一定有高大上的目的
理论上:北京、上海、广州经济发达,这些地方的大多数高校实力也是超群的,所以考生对这几个地方的大学趋之如骛,因此这些地方的学校分数线也都比较高。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影响许多考生做选择的不仅仅是学业,学校环境、饮食服务、文化生活、社会实践都可以是考生们做选择的原因。比如说:在大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开始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开创一个创业的平台,不同的学生其实有不同的追求,所以上大学不一定有高大上的目的。
规则5:知识决定命运
潜规则:实质上:“知识决定命运”只是一种激励手段,一种鼓吹名校的名言
理论上:按照大平行的原则,不同层次的学生上不同的学校,学生的知识素养决定了未来的发展。
事实上:一些二流三流的大学同样能培养优秀的人才,在一些二本院校考研成功率就远远超过许多名牌重点大学。在家长看来上大学的关键就是学业,学的一技之长。在学生看来,上大学就是成长,遇到更多的朋友,为走好这一生铺垫基础。
考生和家长很难想到志愿填报和铺垫人生道路有关系,然而其实生涯规划反而是志愿填报中需要主要考虑的,生涯规划并不是选选专业这么简单,适合孩子发展的城市、行业以及让孩子潜能得到最大发挥的职业,都应该被考虑到职业生涯里。
来源 |高考快讯
编辑 | 招生就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