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
“鼠”实不易,乐观面对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陪检中心 宋丽
今年“鼠”实不易,“新冠病毒”来来去去,一直让我们悬着的心无处安放。年初我们兢兢业业严防死守地送走了这具“瘟神”,没想到口罩还没进化到让我们呼吸自然,病毒君就又蹲在集装箱上远渡重洋,给大连来了一记回马枪。望着大连天空的“病毒蓝”,不禁让人感慨:大热天儿的,病毒君也不嫌折腾。
市政府的排查力度是有目共睹的,作为大连人必须给国家点赞!医院的防控手段是全力以赴的,作为医院员工必须给医院点赞!从大连疫情再起的苗头出现,我们就立即把防控力度调整到年初状态,几乎没有过度,我们踩着之前经验的脚步,一步步粉碎病毒君的“梅开二度”。想想大连目前疫情的控制情况,我们可以乐观地去展望未来。
防控要求是及时发现、快速处理、精准管控、有效救治。7月22日新闻公布发现首例确诊病例,次日医院的核酸检测点便排起长队。陪检中心负责转运核酸标本,此次我们站在转运者的视角上,能够充分体会发热门诊与核算检测门诊、急诊工作的忙碌。核酸转运的次数增多,转运员从一名增加到两名,二人仍然是马不停蹄地往返于发热门诊、核酸检测门诊、急诊、血液实验室之间。血液实验室的门口堆满转运标本的箱子,不仅有院内检测标本,还有从社区送回的核酸标本,进行检测的实验室老师们24小时不间断进行检测,保证了检测结果6-12小时便能发出。有效的排查让我们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是医院整个团队的配合,给了排查工作最优的支持。
在急诊预检分诊值班的小于领回了预防保健科下发的防护物资,隔离衣从蓝色变成了白色连体服,防护级别也从基础防护,提升到中风险防护。小于与小石在急诊预检分诊陪检,连体隔离衣包裹住头脚,耳朵听声音听不清楚,领患者做检查与患者同行,头和身子要一起转才能面对患者回答问题,动作有些滑稽。她俩很羡慕收核酸标本的小旭和沙沙,因为她俩穿的是蓝色隔离衣,不用从头包到脚。小旭和沙沙用男同志拎起来都费劲的铁皮转运箱反驳——都是顶大太阳为人民服务,汗流在脚下,功在抗疫!
发热留观陪检的小马从急诊的坡上下来,要走到发热门诊领患者,她负责发热留观患者的陪检工作。今天,她负责从发热留观病房领出患者做检查,明天她的岗位便要调到发热门诊内,负责门诊内的患者分流。她们很辛苦,跟随着医院发热防控工作的节奏,走到需要她们的岗位上去。可爱的人里,她们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热门诊患者多,工作人员在门口分流,防护服里“蒸桑拿”。这周发热门诊的老师们遇到一位老人在门诊附近徘徊,她们询问了老人的一些情况,发现他是流浪者之后,自发给老人捐了一百块钱,还送给老人两顿饭。好人的标准不仅是能不能去行善,还包括眼中能不能发现需要关怀的人。普通人能做到“去帮助”,医务人员则会潜意识“去观察”。病房里的娟娟就会带着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因为疫情紧张,陪护管理严格,一位陪护不在身边的女患者自己扎不起马尾,娟娟便主动帮她利利索索把头发扎好。不过举手之劳,但有心遇见,便相扶一笑。
我们的医务人员也会收到来自患者的善意,核酸检测门诊的工作人员收到过一份来自患者的馈赠——由冰糖、糯米、莲子、大枣、百合等熬制的冰爽茶饮。和茶饮一起送来的还有一封“致敬最美逆行者”的信:“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你们是最辛苦的人,不畏恐惧,勇往直前!”
如果医务工作者是这座城里的光,那么照亮这座城市的不是我们,而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和希望!让我们相信自己,相信大连,相信中国,一定会战胜病毒,迎来安定、快乐的美好生活。
---
---
7月29日
“您好,大连大学”
医学院教师 迟庆
“铃……铃……您好,大连大学……哪个省?……什么专业?……位次多少?……有希望……欢迎您报考我们学校……再见!”,“铃……铃……”
每天,九点上班,四点下班,伴着蝉鸣和鸟叫,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拿起话机,问候,解答,放下话机,再拿起,再放下。平均每个电话五分钟,一天下来就是上百个电话。这就是我这几天的工作——高考招生咨询接线员的工作。
疫情还在继续,高校也放假了,校园里寥寥几人,但是学生处和招生办的小楼里正是忙活的时候。毕业生的档案需要邮寄,刚高考完的学生和家长正费心费力的填报志愿。为了让孩子能上一所满意的大学甚至是能让孩子上大学,咨询的电话不断打来,而我,就是联系学校和家长们的纽带。
接起了电话,才知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能上一所大学,有的家境不是太好的家长也会咬牙供孩子就读高收费的专业;有的孩子分数不是特别理想,家长会找遍报考名册的相关学校,一个个打电话,一个个咨询;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会有不便,详细地询问学校的情况,甚至卫生间是否独立都考虑在内。
面对这些家长,我们就是连大的一扇窗、一个展示板、一条纽带,要给予考生和家长一份希望,要向他们展示学校的风采,要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送到学校。
高招咨询并不是简单的接电话,还要规避风险、要留住更好的学苗、要展示学校的风采。要记得东西很多:音乐类、美术类、体育类等等;哪些地方高考改革了、哪些地方第一次招生、哪些地方不分文理了,每一项虽然不要求记得清清楚楚,但也得张嘴就来。高考,是学生的一件大事,不能有错。
知了在窗外放肆地叫着,不停响的电话更是显得夏日燥热。话机放下马上就会又响起催促的铃声,不敢去厕所,去了就会漏接三四个咨询的电话。时常拿起电话第一句就是“请您稍等一下,我喝口水”,或者是嘶哑的声音说“请您等一下”,然后去清清嗓子。手机突然响了,接听的第一句话是“您好,大连大学……”,然后才发现是家人问啥时候回家。
有的家长说,我是他打的电话里态度最好的,最耐心的;有的家长感谢我给他们的报考建议;有的家长问完情况说可以放心地让孩子来这所学校。最后的那一句句“谢谢”,是我最大的安慰,这活,没白干。
“您好,大连大学”。
---
---
7月30日
前线,挥洒青春志愿
大连大学2019届西部计划续约志愿者
历史学院2015级学生 邓庆琳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为确保完成脱贫攻坚这个硬任务,市委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决定开展区县脱贫攻坚交叉检查工作,由丰都县对我区脱贫攻坚任务开展情况进行普查。
作为一名扶贫帮扶责任人,面对详细又严肃的普查,自是紧张又期待,生怕说漏说错某一项政策享受情况,又期待于这一年扶贫工作答卷的得分。然而在普查员即将到来之际,突如其来的暴雨倾盆带来山体滑坡,接连几天的大雨让居住在武陵山脉脚下的群众叫苦不迭。凌晨,村社干部、乡镇帮扶干部的电话纷纷响起求助讯息。我所帮扶的贫困户也有两家损失惨重:一家傍山而建的二楼小平层被土层紧紧堵住,一楼已被厚重的泥土掩盖,土块冲破二楼的窗户挤到了床头;一家已经搬到地势平缓的亲戚家暂作休息,塌方落下的落石土块堆积在屋旁的田地,在家还能听到山体松动的阵阵作响。早晨乘车赶往现场,夹杂着泥土的水流冲刷着柏油路面,塌方拦住了一位位“逆行者”的脚步,一位同事的车也被山体落石砸到变形严重。现场勘探核实、集散安置、生态扶贫申请等工作接踵而至。
我不由地想起了疫情防控一线风险排查任务的艰巨,毕业的第一年,没有了寒假,也没有了过年。基层是一线的工作,也是前线的战斗!
能到基层服务是一种机会,更是一份责任,工作以来,我领悟了“越幸福越美好的东西越需要付出艰辛”的真谛,也感受了“青春需要用奋斗来充实”的现实要求。我相信这段难忘的经历一定会永远陪伴在我的心路旅程之中,并且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显珍贵,愈发香醇。
---
---
7月31日
八月烁金,不忘初心
图书馆 吴海媛
使命担当,不忘初心。疫情期间,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抗疫志愿者活动。入伏的那一周我被抽调到招生就业指导处,主要工作是接听电话,解答高招咨询。
在上岗之前,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参加了招生就业指导处举办的线上培训会议,认真地学习了招生办公室主任张立军老师讲解的《招生咨询解读》,掌握了招生计划和报考指南,明确了我们志愿者的职责。招生办公室是学校第一关口,承担着面向社会公平、公正、公开选拔人才的重任,社会关注度较高,责任较大。因此选入到招生办公室工作的工作人员面向考生、家长及社会,都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代表大连大学。
深知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作为志愿者的我必须熟练掌握各类招生政策、咨询等工作。喜欢各类学习的我把线上的培训内容反复研读了几遍,又到学校的招生官网认真浏览,尽可能从多种角度读懂招生计划和报考指南,避免出现政策上的、认知上的盲点,这样解答咨询才能对答如流。
上岗的第一天,张立军主任又现场面对面地把招生的各项政策讲解了一遍,发放纸质招生指南和今年的招生变化数据等。我和医学院的博士白晓燕老师一组,一个办公室、两部电话。在接听电话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尽量按照文件谨慎地解,熟练地读。尽管我们认真地学习了高招政策,但还是遇到了不懂、不确定的问题,我们就记录下来,及时汇报,及时请示领导,等弄清楚再回复。绝不乱解答,以免带来遗留问题。在一边学习一边解答的过程中,我充分了解各学院各个专业的设置情况,录取名额、生源等。这对我的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厘清我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更好地为我校的各个学科提供学科资源建设、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科研支撑、学科评价规划、知识共享空间等服务。
七月流火,高招正在火热进行中。因为离学校近,早来晚走的我看到了招生就业指导处各个部门的人员精诚合作,中午也不休息,下班都很晚,每天都有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和各学院的老师来办理相关事宜。当我浏览资料完善的招生就业网页面,翻着厚厚的高招指南时,还有招办主任及时记录下来的今年个别省份的招生变化的文字和数字等,真为老师们高度的责任感和兢兢业业的精神所感动。我很荣幸能为学校招生工作做出一点贡献,尽管酷暑高温、气候炎热,但听到考生家长听懂了、弄清了疑惑的问题,那一句轻轻的谢谢让我如沐清风,感觉工作着是快乐的。
---
---
8月3日
这一年的故事,想说给你听
大连大学2019届西部计划续约志愿者
生物工程2015级学生 牛进林
2019年7月,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又有些激动的心,踏上了我人生中难忘的旅程,以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开始新的人生旅程,来到这个我向往已久的地方——雪域高原。这里的一切,对我这样一个刚踏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考验。来到自己完全陌生的地方,接受完全陌生的角色,做完全陌生的工作,而且必须做好。“志愿者”,念起来只不过三个字,却承载着多么深的意义,志愿于祖国,回报于社会,这是义务,更是责任。“十年寒窗苦读”并非是名与利,而是为实现自我价值,这才是人生的主题。
成为一名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是国家和大连大学给了我这个机会,我无比珍惜。虽然志愿者岗位分配跟我们之前预期的有所差别,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一颗志愿服务的心,就这样于2019年7月31日,在同事的带领下开始了我在中共那曲市色尼区委员会办公室的志愿服务工作。至今记忆犹新的还是我刚去办公室第三天的时候就开始的扶贫督导工作,那时的我还没有完全适应高原的缺氧环境,在下乡途中也是头疼的非常厉害。但让我感动的是牧民的淳朴,每到一户牧民家,主人便会双手捧上煮好的酥油茶,虽然不习惯酥油茶的味道,但是牧民的热情让我对雪域高原的情结更加深厚。为期一周的下乡结束后,自己的床头多了好多洁白的哈达,也正是这些洁白的哈达、牧民淳朴的热情将我的心与这雪域羌塘连在了一起。
在领导和同事的关怀、指导下,我静下心思工作,俯下身子做事,以优秀同事为榜样,在学习与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实践中锻炼了勇气和意志。一年以来,从刚开始行政办的“办文办会”到督查室的“文件督办”以及“下乡督导”,领导和同事教会了我很多事情,从做事到做人,我看到了自己的改变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有人说那曲的味道是“牛粪”的味道,而也正是这独特的味道熏陶出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那曲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扎根西藏,建设边疆。有人说这里一年四季很冷,而我说这里“很暖”,暖的是这里的淳朴、暖的是雪域高原的精神、更暖的是人心。有人说我们是星火,那么我希望我们这星星之火可以照亮“志愿服务”的这片天空。
---
---
8月4日
国之所需,素履以往
机械工程学院2017级 林永威
7月22日对大连来说似乎并没有那么友好,持续156天本土无新增病例的大连新增1例本土新冠确诊病例,大家顿时都陷入了一阵恐慌之中。值得宽心的是大连市政府的应对措施非常迅速,当机立断,封锁了相应的小区、街道,并对大连近600万人口进行核酸检测,用行动控制可能进一步恶化的局面,把感染率降到最低,我切身地感受到大连的这份国之于民的责任。
了解到我们小区要开展核酸检测工作,我便申请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协助社区进行检测场地的布置,并且进行核酸检测登记、引导、搬运物品等一系列工作。
吃饭的时候医护人员也和我们一起,出于不能占用太多公共资源的缘故,所谓的“食堂”非常简陋,并没有足够的凳子能让大家坐着就餐,许多医护人员只能蹲着吃饭,他们脱下的防护服已被汗水浸湿,护目镜上也是汗渍斑斑。那一刻我感受到医护人员那份不易与伟大,一个个瘦小的身躯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忙碌至傍晚,我们为了确保大家都知道检测的消息,便拿着喇叭到每个楼下通知。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一位老奶奶对我们说,“这核酸还不如不做呢!做了是阴性还好,是阳性那还不得弄得妻离子散呐。”在我们几个人的劝说下老奶奶也还是配合完成了核酸检测。事后回想起这话,觉得很是无奈,脑中也不禁感慨:我们这里到底还有多少人有老奶奶的想法呢?看来我们的宣传工作还需做的更多,也希望我们的志愿工作能在这段时间起到切实的作用。
姐姐在得知我去做志愿者后就非常担心我的安危。要问自己怕不怕,当然也会有一些的,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此后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有些事总是需要有人去做,那个人为什么不能是我呢。如若我们青年人都没了这份担当,国家怎会有前途,民族又怎会有希望?
战斗还在继续,英雄从未懈怠。正是这些无数闪耀着人性光辉、奋战在抗疫战场上的忙碌身影,全力奋战、英勇奋战、团结奋战,汇聚成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力量。此番种种令我坚信:大连必胜、中国必胜。
8月5日
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教育学院2018级 金恒源
虽然说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幸的事,但此次的新冠疫情不得不让所有人铭记一生,一场不见硝烟不闻炮响的战争就这样开始了,不宣而战。
从未想过疫情也会离我这么近,自己的家乡也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当我看到志愿者招募的时候,毫不犹豫的选择加入,其实初衷很简单,我不仅是社区的一员,也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为疫情防控工作尽自己的力量。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防疫工作,我的任务是排查街道的所有车辆,记录车辆出行信息,测量车内人员体温,八月份的天气可想而知,说不累是假的,但想到了在这样烈日炎炎的天气还身穿防护服为人们做检测的医护人员们,真的很感谢他们的付出,像他们致敬。
过路的人们也都积极配合,有的会和我聊天,当得知我是大学生的时候,都很惊讶并且感慨,还一个劲儿的说辛苦了,非常感谢我们,还有很多的热心居民在炎热的天气给我们送上清凉的西瓜,水,雪糕……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位阿姨,每天都会给我们送物品物资,还说只要需要什么都跟阿姨说,我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你们!这些点点滴滴温暖了多少人的心呀。
可以说家人对我的支持,是我的精神补给,我的父母很理解我,但难免少不了担忧,父母的叮嘱成了家常便饭,和母亲早已心照不宣,每天的十二点钟我都会准时前往工作岗位,知道我的工作时间后,会提前把我的饭菜准备好,让我安心工作,父母的支持也坚定了我自己志愿服务的信心,让我在志愿者工作上心无旁骛,坚守阵地。
即使有辛劳也有疲惫,但我还是选择了一往无前,为了人民群众能够贡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场战争,我相信,我们终将战胜它!
END
编辑|陈萨日娜 刘禹含
封面|贺子聪
技编|杜明颖
校对|刘怡辰
责编|宇 宸
请为连大人、连大事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