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辽宁大学联合主办,辽宁大学和中宏网承办的"突破东北振兴座谈会暨东北亚发展论坛"在辽宁大学蒲河校区召开。
会议上,辽宁大学的六位专家代表围绕辽宁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建言献策,为突破东北振兴与辽宁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精准建议与决策参考。
国企改革攻坚须结合八大任务推进
"十四五规划要与国家2035目标结合起来做,不要就十四五谈十四五。"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院长霍伟东教授认为,解放思想、务实行动、重振东北经济与辽宁雄风,重点在落实如何实现沈阳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大连如何作为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创新举措。
他强调,东北振兴亟待梳理: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还没有做什么?哪些需要国家支持、哪些需要我们借鉴与创新?作为昔日国企重镇,聚焦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辽宁如何实现战略突围?
霍伟东建言结合八大任务推进:
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将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相结合,建立企业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的决策事项清单。
二是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通过所有权的改革,实现国有资本增值,搞活国有经济,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是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增强国有企业内生动力。
四是着重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发挥行业龙头企业主导作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集聚创新资源,组织开展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采取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加快成果转化和工程示范,促进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无缝对接。建立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的利益激励机制,打造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五是着重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国有经济可以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制造强国建设等国家使命中发挥关键作用,应该将国有资本更多投入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投入需要国有企业发挥控制力、影响力的关键领域,比如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六是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深入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拓展国际发展新空间。把握好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格局、大趋势,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国家队作用,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技术标准、行业规范、经贸规则的制定,更好地融入全球创新和产业分工体系。
七是打造更加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让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竞争。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需要协同考虑有利于建设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形成兼有规模经济和竞争效率的市场结构、有利于化解产***问题等各方面要求,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使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形成共赢格局,国有大企业发挥产业价值链条带动作用,提供平台,整合资源;民营企业提供有效的竞争环境、市场需求,通过相互补充发展,向着大中小企业血脉相连、命运相依的生态发展。
八是着重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继续落实好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快国有资产监管职能转变。实行权力和责任清单管理制度,监管重点转向管好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和维护资本安全。加大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授权,探索新的运营机制,在推动国有资本形态转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存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用。
眺望未来,霍伟东强调,国资委数据显示,目前各级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大概占A股市场的26%,市值大概占36%左右。要通过推动国有企业上市,围绕上市加大包括混改在内的各种改革力度。相信经过三年的改革,代表混合所有制重要特征的国有资本绝对控股、相对控股,以及国有资本参与的上市公司会越来越多。
优化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助于显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效稳定投资者预期、充分聚集经济资源要素,进而切实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水平。"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和军强调,优化营商环境对于推动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无疑具有深刻战略意义。
他强调,一方面,营商环境是东北经济发展的关键短板,亟需加快改革迎头赶上;另一方面,破解阻碍东北经济发展的关键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问题,唯有通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才能实现公平竞争、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目标。
为此目的,首先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效率的保证、创新的原动力和社会福利的源泉。应加快竞争性领域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通过健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制度、引入战略投资者、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使其真正成为公平竞争的市场主体。由于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相对较弱,因而更应坚决破除针对民间投资的各类隐性门槛,使东北成为各类资本创新创业、公平竞争的沃土。
其次,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目前,东北地区"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务环境更加开放、便利、高效。但调研显示,在主动服务市场主体、充分落实优惠政策、全面优化服务流程等方面,东北地区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政务环境好坏的评价在市场主体、表现在服务质量、根源在干部的思想观念。只有以区域发展为己任、以企业利益为目标、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才能切实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为社会主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助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是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东北总体上思想相对保守、创新创业活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应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东北淳朴厚道、豪放义气、幽默风趣黑土地文化的同时,着力打造诚信文化、创新创业文化,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文化氛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发挥东北冰雪、森林、滨海等生态资源优势,营造好宜居宜业的生态生活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及创业者在东北工作创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在新经济时代,还要对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秉持开放包容心态,鼓励、支持新经济发展壮大,开拓东北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营造公正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要强化执法规范和依法行政,放松经济性管制、加强社会性监管,坚决杜绝与企业争利及地方保护主义等行为,营造法治化亲商环境,汇聚人财等发展宝贵要素,推动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
"应该看到,东北具有较好的工业和农业基础、高素质的技术劳动力、优质的科教体系、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军强调,将营商环境优化作为改革发展的突破口,牵住了东北全面振兴的"牛鼻子",也为人民群众分享振兴成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
以"新基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升级
据最新发布的《中国新型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白皮书》显示,辽宁"新基建"竞争力指数排名在全国第23位。辽宁大学亚澳商学院院长霍春辉认为,差距背后也意味着辽宁"新基建"发展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
首先,"新基建"对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具有先导作用。近年来,辽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辽宁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方案,加速布局5G应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产业。但是,在工信部发布的《全国数据中心应用发展指引》中,截至2019年整个东北地区数据中心测算可用机架9.2万个,仅占全国总数的3.8%,暴露出东北地区"新基建"信息化基础设施规模普遍偏低的问题。因此,加大辽宁省"新基建"建设规模、提升建设水平,这对于进一步发展辽宁数字经济具有重要先导作用。
其次,"新基建"对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具有引领作用。近年来,辽宁基建投资增速处于低位,2015-2019年间,辽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为-27.8%,-63.5%,0.1%,3.7%,0.5%,其中基础设施占比分别为20.8%,20.9%,23.9%,22.2%,17.3%。随着传统基建对经济增长和供给侧结构改革起到的作用逐渐减弱,加快推进"新基建"建设有助于实现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弯道超车"和经济增长的持续发展。一方面,"新基建"可以弥补传统基建在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另一方面,"新基建"承接了传统基建的经济增长引擎的功能,能够提升与未来科技创新和新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水平,有助于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经济体系建设。"新基建"将引领辽宁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与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基础设施协调发展。
第三,"新基建"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驱动作用。长期以来,辽宁以大型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钢铁冶炼加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主要产业,存在着旧产业体量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等问题。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基建"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中作用突出,利用"新基建"补产业发展短板、促产业转型升级正当其时。加快推进"新基建"建设将进一步巩固辽宁传统制造业的优势,对于辽宁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驱动作用。
霍春辉还就加快推进辽宁"新基建"投资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统筹规划。以汽车生产、船舶制造、钢铁冶炼等辽宁工业企业为样板持续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示范园区,推动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落地。做好"新基建"的顶层设计,认真审视新基建的投资特点和投资机会,做好专项规划,防止"一拥而上"、重复建设和"新瓶装旧酒"等问题出现。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培育行业龙头。重点支持经济基础较好、科教资源相对丰富、宜居宜业的枢纽型城市率先布局。加快推进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需求领域的"新基建"进程。着力突破"新基建"领域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建立"新基建"评估制度,发挥重点示范项目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是鼓励市场合作,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国家部委和重点企业在辽宁布局建设"新基建"基础设施。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四新"企业开发利用"外脑",完善创新网络,培育创新生态体系。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为"新基建"发展中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
四是创新建设方式,激发要素活力。在投资方式上,灵活安排融资模式,鼓励商业金融机构通过债权、股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方式,尝试建立开发性政社合作模式来助推"新基建"。引导构建以地方优质服务商为核心的产业生态,推进"新基建"产业规模化、分工精细化进程。构建以人才为核心的精准引培机制,提升人才对"新基建"所需的技能与素质。
积极发展产业中间节点,抢抓"国内大循环"机遇
"全球产业链的中间节点正在崛起,"辽宁大学产业转型研究院院长王澜教授指出,在某一产业形成的初期,终端产品创新居于主导地位,承担设计、组装和营销等为终端产品交付责任的"总成节点"控制整个产业链,附加值高于组件制造和过程制造;而到了产业成熟期,终端产品完全定型,创新的重点转移到组件制造和过程制造等"中间节点",中间节点是否"更高、更快、更强",决定着产业链的整体水平,附加值高于总成节点。
"以智能手机为例,整机的设计、营销在今天已经日臻成熟,中国涌现出华为、小米、OPPO、vivo等一批品牌,传音、一加甚至在国际市场中站稳了脚跟,这说明我们完全掌握了终端产品运作的总成节点,但在芯片等中间节点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王澜指出,更进一步,如果我们把芯片作为一个产业来分析,芯片的生产可以分为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和芯片测试封装三个主要环节,其中芯片设计和测试封装都是总成节点,而晶圆制造是中间节点。
"在中美贸易战中,为什么美国封锁晶圆制造就能够对我国手机行业造成严重打击?为什么华为有了海思这个手机芯片的总成节点还会受制于人?可见中间节点的影响之大。"王澜认为,上述规律不单反映在智能手机和芯片产业,在其他行业也是如此。比如,彩电产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由总成节点也就是整机厂主导,而现在则是比拼的是液晶屏幕的技术水平,所以京东方这样的中间节点就崛起了。个人电脑在本世纪初以前一直由IBM、康柏、戴尔这些总成节点主导,而现在则是微处理器CPU水平的高低代表了电脑水平的高低。甚至连运动服装这样的产业,决定产品和产业链水平的高低也越来越依赖高科技面料这个中间节点。
"发展中间节点是参与'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中央政治局7月30日会议指出,'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王澜建言,开展国内大循环一方面靠需求侧通过改善居民收入、教育、养老等民生环节,进一步扩大内需;另一方面,是通过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升级,更好地满足国内的需求升级。从中国制造业现状出发,我们在总成节点方面的能力独步全球,但在芯片、新材料等诸多中间节点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制造业参与"国内大循环"的重点在于把原来建立在国外的中间节点,转移到国内来。某种程度上来说,"技术补短板"和建立产业链"中间节点"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有了中间节点但技术落后,没法满足产业链现代化的需要,就成了"无源之水";光有先进技术没有产业节点来承载,高技术就成了"无本之木"。
"可以预见,随着双循环体系的不断深化,发展中间节点将成为各省区产业经济的新热点。"王澜表示,"可以预见,产业中间节点决定产业链发展水平,必将将在"国内大循环"中扮演核心角色。"
那么,辽宁如何抓住战略新契机,在发展产业中间节点上实现关键性突破?王澜认为须聚焦三大关键词:大工业、东北亚、产学研。首先,大工业。辽宁工业经济偏重于国有资本,而中间节点企业往往单体投资高,投资周期长,国有资本较之民营资本更具优势。中间节点在经营上不像总成节点那样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对产业链进行灵活整合,更强调"自己跟自己较劲",追求产品"硬科技"含量,更需要工匠精神而不是商业精神。中间节点企业运营效率要求高,较之于总成节点适合于科层制管理,辽宁带有运营导向的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更容易发挥优势。其次,东北亚。随着中美科技战的加剧,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引进普遍不信任感增强。而辽宁地处东北亚中心,与日本、韩国等国家一衣带水,文化相近,地理气候相同,而日韩恰恰是全球中间节点领先的国家,其中间产品对中国市场期待颇高。辽宁更有条件通过技术合作、合资和并购,引入日韩系先进的产业中间节点,进一步推动东北亚高水平的产业经济一体化。第三,产学研。与总成节点更加面向市场相比,中间节点更加面向技术,需要不断引入科技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之转化到产品中。因此,科研资源是否丰富,科技成果是否能够快速、成功转化为生产力是发展中间节点的关键。辽宁辖区内高校、科研院所众多,具备完整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业应用"的链条和体系,只要机制和政策到位,更有机会实现产学研高效、深度融合,更有利于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中间节点。
夯实高质量发展社会治理之基
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金刚教授长期致力于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与人口经济领域前沿问题研究。他认为,着眼十四五辽宁须着力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一是辽宁地区养老保险实际缴费率一直较高。而且早已实现税务征收,征缴基数也是才调整为上年缴费基数之和,之前一直是上月工资总额,企业养老保险成本较高,这与基金收支压力有关,可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区吸引力和竞争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尽快实现全国统筹,2020年底将实现省级统筹。辽宁地区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建议推动全国统筹的实现,有效解决辽宁以及东北地区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在全国统筹的基础之上,国有资产划拨的进度也会加快。
二是税收地、税源地分离的问题。央企分公司落实振兴东北战略落户到辽宁,但央企分公司的税收由总公司在所在地上缴,央企对当地的贡献仅仅是解决了部分就业,对于当地财政贡献度很低。
三是正视经济增速的下滑。2003-2012年是东北地区发展的黄金期,当中工业面临转型,去产能等措施,东北经济出现断崖式的下降,这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不只是东北,山西、河北等地区也有较快的下滑。衡量发展的指标从GDP增速向高质量发展转移。关注基本公共服务和区域生活条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关注现代化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质量。
发掘新时代文化软实力文化泉源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辽宁大学考古系张星德教授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乃至整个东北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落后,尽管国家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但是辽宁区域产业优势仍在不断丧失,经济下滑。
"辽宁是一个文化遗产丰富的省份,辽宁是龙的故乡,是玉文化的源头,从中国最早的红山古国,到现代的工业文化,从辽西,到辽东,讲述着这个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特色区域的特色文化。是对内提升自信、对外展示形象的最生动、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资料。"张星德强调,在提升辽宁文化软实力、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和新支撑点等方面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治层面:展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以文明交流互鉴加深世界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明镜照形,古事知今,总结历史规律,揭示辽宁历史文化的优势,为政府提供可资参考的经验。
二是社会层面:通过各种媒体、博物馆、文学艺术再创作等等讲好辽宁历史故事,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现代生活建立和谐的联系,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成为辽宁人民的自觉行动。
三是经济层面: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实现文化遗产的新活力新价值。首先,依托文化遗产,推动文化旅游,发展与之配套的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特色工业、非遗展示园和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建设等;其次,依托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文创产品、沉浸式交互项目、数字化博物馆等,创造不菲的经济价值。
"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强调要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传达出重视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民族振兴不可忽视的内容的重要思想,"张星德强调,这也应当为辽宁振兴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指明了方向。
来源:中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