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带领团队创造了辽宁花生单产最高纪录!

辽宁省教育厅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她带领团队创造了辽宁花生单产最高纪录!

辽宁省教育厅

在辽宁,花生平均亩产为198.1公斤。而在兴城市羊安乡刘八斗村,最高纪录为558.4公斤,平均亩产轻松可达350—400公斤。这一切,离不开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于海秋教授带领的花生科研团队。

兴城市羊安乡,是我省6个“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及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之一。

辽宁省教育厅

2005年起,于海秋就在学院老教授的带领下,在羊安乡从事玉米花生间作试验。2011年,得到省农业开发办示范推广项目资助,这一地区的花生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高。近5年来,于海秋带领的花生科研团队更是“泡”在了这里。

辽宁省教育厅

在刘八斗村秋明家庭农场负责人周秋明眼里,“来自沈阳农业大学的这些专家都是自己人,看到他们格外亲切。尤其是这几年,花生稳步增产、品质提升,离不开于海秋教授团队的精心指导。”

对此,于海秋本人这么说:“在课堂上教书育人是我的本职工作,到田间地头搞科研同样责无旁贷。”

于海秋是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花生研究所所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扎根辽沈大地、专注花生栽培生理的科研推广,她以丰富的科研触角和旺盛的科研活力,先后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辽宁省农业科技贡献奖一等奖,入选“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师。

熟悉于海秋的人都知道,每次想见到她,或者追到花生地里,或者在学校的实验室里。

辽宁省教育厅

这不,9月13日,星期日,刚从刘八斗村“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及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回来的于海秋,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没有休息日,我天天都在工作。每个示范基地我们一年去7到10次,兴城这个跑的更多,每年十五六次。”

2009年,鉴于花生已成为辽宁省种植面积第三大的作物,沈阳农业大学决定适应产业发展大局,组建专门的花生科研团队,于海秋就是被相中的人选之一。

“责无旁贷,不能拒绝。”此后,科研方向由玉米改为花生,但于海秋踏实严谨一如既往:带领学生到乡下试验田取样,在烈日下进行植株活体测定,在实验室督促样品生理生化测定;长期深入农村与农民吃住在一起,明确低温、干旱、土壤连作障碍和沙化风蚀等关键生产限制因素。

辽宁省教育厅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于海秋带领团队潜心研究,阐明了花生冷害、干旱的胁迫机理,构建了鉴定评价体系,培养出了高产、优质、多抗“农花”系列花生品种,加快了辽宁省及周边地区品种更新速度。突破花生穴播2粒和多粒单垄裸种传统,研发了地膜覆盖小垄双行交错单粒精播技术,创新了花生带状轮作种植技术,创建了“塑造高产株型、优化群休质量、强劲根系吸收”的抗逆高产提质增效栽培技术体系,构建了不同生态种植区栽培技术集成模式,创造了辽宁省花生抗逆栽培高产水平,相关技术在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据测算,在我们指导的示范区,花生单产平增产31.5%,在技术辐射区,增产幅度也达到了19.4%。”于海秋介绍,“我们采用的技术节本高效,小粒、单粒精播,减少种植成本;同时采用测土配方施肥、花生专用炭基复合肥技术,增施生物生长调节剂……单位面积施肥减少三分之一,还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辽宁省教育厅

据统计,近年来,于海秋带领的花生科研团队累计推广技术1993.3万亩,培训1.3万人次,新增利润24.77亿元。

潜心科研,衣带渐宽终不悔。履行职责,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省级精品课主讲教师和省级教学团队主要成员,于海秋注重自身师德修养并引导学生立德树人,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无论是在学术报告厅,还是面对面的交流,她一直对学生谆谆教诲,“做学问要先学会做人,修德先修身,要知足、感恩、礼让。”

对学生论文的修改,于海秋向来都以“苛刻”著称,细致到每一个标点符号、行间距、英文符号等,逐字逐句反复推敲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目前,于海秋已培养博士12人、硕士36人,指导本科生56人完成毕业论文。

种桃种李种春风,于海秋孜孜以求。

来源:北国·辽宁日报

(声明:此文章为转载文章,若有内容、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改、删除。)

辽宁省教育厅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辽宁教育考试-辽宁教育考试新媒体-微信公众号-辽宁省教育厅-她带领团队创造了辽宁花生单产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