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说丨高职生应告别“慢就业” 提升就业能力助力“快”就业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辅导员说丨高职生应告别“慢就业” 提升就业能力助力“快”就业

受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国际经济形势低迷、高职院校扩招和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等多重因素影响,这无疑使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情况雪上加霜。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在全国上下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推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情况下,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高职院校学生“慢就业”现象悄然兴起,尤其是处于就业竞争相对弱势、工作环境相对不理想的高职生,这一现象更为严重。

“慢就业”一词最早是在2015年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慢就业”的兴起是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择业观的改变,对传统的“先就业再择业”就业观带来巨大挑战。“慢就业”正愈演愈烈,甚至正在转变为“懒就业”、“不就业”。

近几年人民日报、光明网、中国青年报等各大主流媒体对“慢就业”现象进行了系列报道,近年来舆论场上的热议足以说明它已经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社会现象。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高职生如何避免“慢就业”、告别“慢就业”,以及“慢就业”现象越发凸显的背后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值得高职生深思。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

一、“慢就业”定义及类别

(一)“慢就业”定义

何为“慢就业”?目前学术界对“慢就业”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多数研究者认为“慢就业”是指毕业生在毕业前后6个月不着急找工作,由于各种原因(专插本、等待创业机会等)放慢就业步伐,延长就业时间,导致这段时间内没有参加较为正式和相对稳定的工作情况。

(二)“慢就业”类别

从学生的角度划分,“慢就业”可以分为学生就业意识上的“慢”和学生就业行动上的“慢”。

就业意识上的“慢”是指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就业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采取“佛系”就业观,抱着无所谓、不将就、等一等的侥幸态度。

而就业行动上的“慢”是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主动参加招聘会,打着思考人生的旗号逃避就业,甚至是放弃就业,并以此来延长就业时间。

从“慢就业”现象角度划分,可以分为积极型“慢就业”和消极型“慢就业”。

积极型“慢就业”是指学生毕业时不着急找工作,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通过游学、支教、旅游等方式体验生活,放慢就业脚步;通过增加人生阅历方式来重新思索个人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

消极型“慢就业”是指学生以游学、陪伴家人等为借口直接放弃就业、逃避就业,不参加招聘和抗拒进入职业领域,荒废人生、虚度时日,随着时间流逝慢慢演变为“懒就业”、“不就业”,最终成为一名“啃老族”。

二、“慢就业”成因分析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

(一)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慢就业”是我国特殊经济环境下的产物,国外没有“慢就业”这一说法。

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加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就业结构性失衡的现象愈发凸显,即毕业生就业需求与社会岗位供给失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慢就业”现象产生。

(二)家庭经济条件水平提高,足以承担“慢就业”经济成本

随着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这意味着我国已消除贫困。家庭经济条件水平的提高,学生不用通过立刻工作来维持生活,家长也不用着急指着学生找工作养家糊口,家长给学生就业压力小,这就进一步纵容了“慢就业”一族成长。

(三)学生就业意识淡薄,就业观发生变化

受我国近年来网络文化影响,例如“佛系”观念、“慢生活”观念、“躺平”等观念影响,这些正在潜移默化改变学生生活和思维理念等,导致学生心理需求变化,对就业不着急,这挑战了以往“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四)学生结构性就业矛盾凸出

学生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出现结构性就业矛盾。学生认为工作与自己的理想工作有差距,认为专业不对口、对工作环境和薪资不满意等,所以不想去参加工作;但好的工作又因自身能力有限又够不着,也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最后高不成低不就,逃避自己、逃避现实,最后慢慢发展成一种病态。

(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学生职业规划不清晰

目前各大高职院校已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师资力量薄弱,许多高职院校采取辅导员和行政岗工作人员兼课的方式,因此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自身实力与就业定位不匹配,“自我认知”越加清醒和张扬个性越加凸显,“慢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

三、“慢就业”影响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

(一)社会层面

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国家经济的转型亟需高技术技能人才。而如果高职生一味的选择“慢就业”,可能会陷入不断等待的恶性循环,阻碍了社会进步。所以“慢就业”不仅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还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层面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是培训技术与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

随着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出台,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重视。

“慢就业”现象的加剧,会直接影响学生就业质量;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所以“慢就业”会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个人层面

“慢就业”现象日趋严重化,折射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度提升、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和青年一代的多元择业观。目前社会对高职生的宽容度不够大,随着越来越多的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进军就业市场时,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等部门也热衷于招聘学历高的学生群体,所以提供给高职生选择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大大减少。

如果在这种环境下,高职生还一位的选择“慢就业”时,这无疑是给自己就业道路上设置了一道障碍,让自己陷入恶性循环。

四、告别“慢就业”,提升就业能力助力“快”就业

狭义的就业能力特指学生的求职应聘能力,广义的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应保持与就业岗位需求相匹配的工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等各种能力的有机组合,包含了求职应聘能力。所以接下来从高职生的角度谈谈如何告别“慢就业”,助力就业“快”起来。

(一)“慢”不是目的,关键要找准赛道

面对青年一代的多元择业观和个性化发展,适当的放“慢”就业脚步,重新思考个人职业定位,毋庸置疑这对促进个人就业是有积极作用的。但需要警惕、需要明白“慢”不是目的,而是借机停一停、想清楚个人未来发展和职业定位,关键是要借机找准属于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业赛道。找准赛道再奔跑,这才是跑赢职场的关键思维。

(二)“慢”不是停止,是为汲取前进力量

职业教育本身就以就业为导向,“慢就业”本就不应该是职业院校的“菜”。

选择了‘慢就业’的学生,不仅与身边正在工作的同学失去共同话题,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同时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所以既然选择了“慢”就要“慢”出意义,借机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和求职应聘能力才是王道。应不断汲取前进力量,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提高职业匹配度,确保在就业的道路上更加的坚定前行。

(三)“慢”需适可而止,学会转“慢”为快

选择“慢就业”需要较高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慢”应慢得其所、恰到好处、需学会适可而止,一味的追求“慢就业”小心进入恶性循环。

高职生应放弃宁缺毋滥、“佛系”、“躺平”和“不将就”的思想观念,警惕“慢就业”变成“懒就业”、“不就业”和“啃老族”。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环境,学会逆流而上,学会放弃身段,学会转“慢”为快;树立牢固的就业意识,采取“先就业再择业”就业观,促使自己尽快进入职场赛车道。

(四)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所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人,应在充分认识自我的情况下明确人生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积极参加各项技能竞赛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水平,提高职业核心竞争力和就业能力,为自己能够更快融入企业环境、更快适应岗位需求、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而保驾护航。

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

素材来源|高校辅导员联盟

编辑审核|马杰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辽宁专科院校-辽宁工程职业学院-微高校-院校号-辽宁工程职业学院-辅导员说丨高职生应告别“慢就业” 提升就业能力助力“快”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