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纪实
思政课给人的固有印象是刻板、枯燥的,甚至有些学生打趣把思政课叫作”睡觉课”,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2019年3月18日召开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课堂、主阵地。近几年来,学院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对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在丰富课堂教学方法的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将科学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外化为自觉的行动,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显著提升,往日的“冷”课堂变得“热”了起来。
接地气--优化课程内容,创新课程体系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办好思政课,必须推动改革创新。
为了使思政课堂更“活”、更"实",更有”吸引力”,技术学院思政部教师大刀阔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
教师张春红说:“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创新构建了“146”课程体系,也就是在1个‘触动心灵、提升觉悟、重在实践’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坚持‘4个转变’原则,即教学体系由教材章节式变为模块专题式,教学模式由单纯课堂灌输变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考核评价体系由单纯的教师理论考核变为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相结合,教学功效由虚变实。同时,将教学内容整合为“6个”模块,即人生篇、理想篇、爱国篇、核心价值篇、道德篇和法律篇。”
在此基础上,对法律篇部分进行了全新组合,完全打破教材原有体系,选择与学生有密切关系的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分析,注重对学生具体实践的指导。同时,把《形势与政策》教材内容和国家历史发展、社会热点、最新时政结合起来,开展《筑梦新时代青春建新功》《新时代辽宁精神解读》等主题讲座,把思政课打造成了党和国家理论、思想、政策宣讲的平台。
有活力--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疫情无情人有情,躺在家里做贡献!”这是技术学院学生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线上课堂讨论“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做出哪些努力”中学生开篇的一句诗,结合实际又接地气的语言,体现了大学生实实在在的感悟。
“加减乘除算不尽我对你的爱,点线面勾绘不出我对你的情,我爱你中国!”“我对你的爱并不多,刚好是,14亿分之一。"这是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爱国篇“三行情诗告白祖国"创意比拼竞赛的作品,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情。
下课前20分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老师会让同学拿出手机,请同学们打开微信,扫码进行党史国史知识竞赛答题。同学们在竞赛中接受了党史国史教育。
现在,学院思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依据课程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课堂讨论、辩论、演讲、评论、专题研讨、小品剧、模拟体验、问卷调查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让思政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重实效---依托第二课堂,注重实践教学
教学注重实效,才能让科学理论春风化雨、滋润心灵,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理论的能力。
在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上,最突出之处就是强化实践性教学,重在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从“日行一善”到参观本溪市博物馆,从“光盘行动”到“法律知识宣传”,从“喜看家乡新变化”到参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这些角落都留下了思政教师和学生们坚实的脚印。
思政部依托“青马红色理论社团”,积极拓展思政课教学第二课堂,开展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主题宣讲活动进支部、进社区、进宿舍,“社团三下乡:考察卧龙街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复兴强国--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问卷调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对思政课相关理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同时也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锻炼和展示的舞台,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思政部教师也不断成长,多名教师在省级教学大赛中获二三等奖,并且有多篇论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张春红、王冠华、何新、王颖四位老师还共同出版思政专著一部。
思政课堂,是学生立德铸魂的阵地。只有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才能使思政课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和精神力量。沿着这样的思路,学院将继续加强教学改革力度,力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滋养学生思想,引领学生航向"的优质课程,为党和国家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