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永远在路上——“不到长城非好汉”革命精神的宁夏实践
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后,写下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千古绝唱。86年过去了,“不到长城非好汉”蕴籍的革命精神历久弥新,依然在天地间传扬。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吉县将台堡瞻仰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参观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和纪念馆时深情地说:“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要发扬毛主席在《清平乐·六盘山》中所抒发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于2005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一)
红军向何处去?中华民族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1935年10月,面对生死存亡关头的时代之问,率中央红军翻越长征路上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后,毛泽东用“不到长城非好汉”作出了革命浪漫主义的回答。
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南飞的大雁触发了毛泽东的诗兴,下山后他写下了诗歌《长征谣》,后改为词《清平乐·六盘山》,抒发了中国共产党人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翻越六盘山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六盘山是红军的胜利之山、英雄之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六盘山,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方,是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的地方。
“‘不到长城非好汉’最能体现中国人的气派、共产党人的骨气!这种精神绝非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整个百年奋斗历程。它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穿越历史的精神,已经融入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中。”自治区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饶彦久说。
(二)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次全会上,毛泽东说,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
6个月后,宁夏解放。
宁夏人民与“不到长城非好汉”,有着特殊的缘分、特殊的情感。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总是与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新长征紧密相连。
宁夏解放之初,在“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激励下,宁夏人民不断迸发新豪情、展现新风采、创造新奇迹,和全国人民一道,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新的长征,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宁夏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党中央对这片土地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都给予了亲切关怀和巨大支持,组织五湖四海的人才支援宁夏建设,通过“三线建设”迁移大量工业项目,帮助宁夏建立起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包兰铁路宁夏段的顺利通车结束了宁夏没有铁路的历史,青铜峡叶盛黄河大桥的建成结束了宁夏没有跨黄河大桥的历史,青铜峡黄河水利枢纽工程的竣工结束了宁夏灌区无坝引水的历史……一个个人间奇迹如魔术般涌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21岁那年,王福林告别山西老家来到贺兰山深处的石炭井工作。当时,新中国成立伊始,急需大量钢铁开展建设,经勘探,石嘴山赋存符合炼钢要求的煤炭。王福林回忆道:“煤矿筹备之际,急需大量的干部工人。在国家的号召下,全国近2万人涌入石炭井,吃的是大锅里做的调和饭,喝的是碱含量很高的苦水,住的是就地挖成的地窝子。大伙儿不讲一点条件,党让干啥就干啥。”靠着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他们陆续建成石炭井一矿、二矿、三矿,为祖国各地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供应“工业食粮”。
1961年,宁夏人民对“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情感有了新的升华。那年9月上旬,应宁夏同志请求,毛泽东手书《清平乐·六盘山》一词。9月30日,《宁夏日报》一版整版刊发了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手迹。
(三)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风起云涌,非公经济异军突起,城市化率快速提高,宁夏第一条高速公路石中高速姚伏至叶盛段全线通车,举全区之力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对100个贫困乡镇1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施大规模扶贫攻坚,以退耕还林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激励下,宁夏各族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长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翻天覆地的新伟业。
20世纪80年代,灵武市古长城边,王有德带领白芨滩林场职工,开始了艰苦的治沙征程。
这“黄龙”,是漫无边际的毛乌素沙地的黄沙。“黄龙”一路猖狂西进,逼至黄河岸边。
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王有德和职工们用草方格筑起“生态长城”,将“黄龙”向东逼退20公里。
在盐池县花马池镇沙边子村古长城下人称“一棵树”的不毛之地,30多年里,白春兰带领全家累计种树8万多棵,封沙育苗900亩,治理沙漠3800亩,硬是将“一棵树”变成了一片林,在沙漠中创出了“吨粮田”的奇迹。
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征程上,宁夏有千千万万个王有德、千千万万个白春兰,他们都是平凡而伟大的真心英雄。
(四)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宁夏视察时指出,就像六盘山是当年红军长征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一样,只有翻越了这座山,扶贫开发的万里长征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在中国扶贫史上,有这样一个特殊名词“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里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面积15.27万平方公里,覆盖宁夏西海固地区、陕西桥山西部地区、甘肃中东部地区及青海海东地区共61个县(区)。其中西海固地区,自古就有“苦瘠甲天下”之称。
西海固地区的脱贫,既离不开激发内生动力,也需要强劲的帮扶之力。
1996年,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福建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关系。同年10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小组,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担任组长。
1997年4月,习近平同志到宁夏参加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并深入西海固地区进行调研。他提议,以银川市永宁县玉泉营开发区黄羊滩吊庄移民点为主体,设立一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开发区——闽宁村,将西海固的部分贫困群众搬迁到这里。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启动后,习近平同志先后5次出席联席会议,提出了“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确立了“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推出了“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为中心”“进一步加大企业和社会力量扶贫协作的规模和力度”“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协作”等思路举措。
闽宁两省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擘画的蓝图,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和“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实现了由最初福建单向帮扶宁夏、政府援助、给钱给物的“输血式”帮扶,拓展为闽宁双向互动、共同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造血式”帮扶的“三大改变”,走出了一条先富带后富、东部扶西部、“多数”帮“少数”、外力促内力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的真理力量,为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创造了成功经验,也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0年11月,伴随着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宁夏彻底撕掉了西海固“苦瘠甲天下”的标签,9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80.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
(五)
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宁夏广大**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发出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统领美丽新宁夏建设、引领全区现代化建设,促进全区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经济繁荣结出新硕果,民族团结开创新局面,环境优美取得新成效,人民富裕再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长征永远在路上”。
如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乘势而上、锐意进取,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审核 | 李培东
监制 | 陆 瑜
责编 | 王 涛
排版 | 记者团 杨雨红
播音 |校园之声 孙婉茹
来源 | 宁夏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