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街道的锦绣苑社区,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居住的大家庭。2008年4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锦绣苑社区调研,对社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锦绣苑社区成立于2003年,常住居民4200户1.2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778户2369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26户220人。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马冬梅是居民公认的好“当家人”,也是社区居民“微心愿”的“圆梦人”。
社区工作无小事
2017年,锦绣苑社区的小居民赫赫(化名)收到了同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激动过后,赫赫开始发愁学费和生活费问题。这时,马冬梅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多年前,赫赫的父母因病相继去世,是爷爷奶奶把他拉扯大的,而祖孙三人的生活主要靠爷爷奶奶看管车位的微薄收入维持。马冬梅得知这一情况后,不仅积极与金凤区民政局联系,为赫赫争取了孤儿津贴,还联系结对单位和辖区单位,为他争取了每年2400元的救助资金。为了帮助赫赫顺利完成大学学业,马冬梅向民政等部门为赫赫申请助学金,并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为他捐款。
▲马冬梅(右)看望社区孤寡老人。
今年53岁的马冬梅,曾是宁夏塑料化工厂的一名职工。1996年工厂倒闭后,她卖过菜、开过饭馆、搞过汽车装潢。2005年,马冬梅来到锦绣苑社区工作,一做就是13年。她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
社区工作包罗万象,13年来,马冬梅精心处理每一件事情。有居民反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马冬梅就马上联系学校,帮他们解决问题;有居民反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因户口不在市区,其身体残疾的子女不方便回老家注射疫苗,马冬梅立即找社区医院商量,并带着大夫上门,为孩子检查身体、注射疫苗……
“社区工作无小事。社区工作牵动着居民的心,做好这些事,就是做好了我们的本职工作。”马冬梅说。
倾力提供全方位服务
从2016年开始,马冬梅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微心愿”活动。从老人到小孩,从需要一部小收音机到需要一台电子血压仪,3年来,180多个“微心愿”被收集到社区干部手中。社区党支部还动员辖区企事业单位和志愿者热心参与,积极认领“微心愿”。“虽然只是一点小小的帮助,却圆了困难群众一个梦想。”马冬梅说。
对辖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马冬梅始终十分关心,她经常带领社区工作人员走访入户,了解每家每户的需求。她组织包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内的700余位辖区居民参加健康体检;组织就业困难群众参加电工电焊、家政服务、手工编织等多种技能培训班,并多方打听就业信息,先后为20多名回族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
锦绣苑社区的老年人较多,马冬梅尽心尽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马冬梅带领班子成员打造了集学习、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老年人活动中心,老人因此有了日常休闲的好去处。在“智慧社区”建设中,锦绣苑社区为辖区内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家庭安装了固定呼叫器和移动呼叫器,定期为辖区29位高龄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社区还为做饭不便的老人安排了“银龄乐”饭桌,餐食荤素搭配、营养丰富,每人每餐只要交7元钱。
马冬梅还牵头成立了社区暖阳阳志愿服务队,服务队总人数超过800人。每月20日是银川市的全民公益日,她带领志愿者义务为老年人理发、为各族居民义诊、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打扫家庭卫生、代买水电煤气等。
针对居民需求,锦绣苑社区服务站设立了专项服务办理窗口,优先为困难群众办理各项事务,并提供政策法规咨询服务。每年春节,社区干部还会对辖区各民族困难家庭进行走访慰问,并开展工作人员与辖区困难家庭“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
“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做好群众工作,我们社区干部的心里才能踏实。”马冬梅说。
把民族团结扛在肩上
为了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由马冬梅牵头,社区趣缘党支部突破地域限制,积极吸纳有文化特长的人员组建了红舞队、模特队、秦腔自乐班等8支文艺队伍,并将其整合成大型文艺团体知音艺术团。艺术团编排了花儿、小品、回族服饰展示等10余种100多个民族特色节目,自编自演了快板《民族团结月颂歌》、喜迎十九大的集体朗诵诗《金锤 金镰》等节目,并在银川市多个文化广场、乡镇进行演出。
逢年过节,社区积极联系辖区企事业单位,开展“我们的节日”少数民族联谊会、民族团结邻里节、“协手同行共筑和谐社区梦”亲子趣味运动会、社区民族特色家庭才艺大展示等活动,各族**在相互交流中增进了感情。
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打造出锦绣苑社区的特色民族文化品牌,充实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营造了民族团结、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民族团结,始终是我们工作的生命线。只有把民族团结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放在心上,才能真正让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马冬梅说。
资料来源 | 中国民族报
编辑、审核 | 和亚梅、李高峰
监制、审核 | 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