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摔跤、刺绣、吹过山号……包括民族体育、民族工艺、民族文字、民族歌舞在内的27项课程,每周都会在石林县长湖镇维则青联小学开展。这所彝汉双语教学的希望小学目前已被评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学校、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
1978年到2018年,石林县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毅和勇气,以昂扬奋进、厚积薄发的姿态向着民族团结、生态发展的目标迈进。在长湖这个彝、汉、回、哈尼、瑶族等少数民族高度聚居的乡镇,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独特的地质环境与阿诗玛文化交相辉映,筑就改革开放40年的和谐之美。
在改革发展的长河中,作为石林“时代缩影”的长湖镇,呈现出镇域经济繁荣、生态环境优美、民族团结进步的局面,先后荣获“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云南省生态乡镇”“云南省文明小城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文化传承筑民族团结繁荣路
走进维则青联小学,彝知园、阿诗玛长廊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彝族文字、阿诗玛文化、撒尼歌曲、三弦舞蹈、彝绣服饰等有代表性的彝族撒尼文化以不同形式在一楼民族文化走廊展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师生中播撒民族文化的种子。
长湖镇非遗文化底蕴深厚,彝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94%,民族基因长绵世泽,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彝族大三弦、刺绣、摔跤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0年来,长湖镇始终注重保护先辈留下的文化精华,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把优秀且体现民族精神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编入“乡土”教材,并颁布实施《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条例》以传承阿诗玛文化。
据了解,全镇现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5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7人、县级传承人16人。
“活在民间的阿诗玛”王玉芳,是目前唯一健在的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更好地传承阿诗玛文化,长湖镇于2017年在阿诗玛的出生地阿着底村建成《阿诗玛》传承人传习馆。由王玉芳带领的传习小组现已有学员168人,年龄高至78岁小至4岁,他们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巩固加大了阿诗玛文化的影响力。长湖镇还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编制彝文书、让阿诗玛传承人走进课堂等方式,将民族文化深入基础教育。
壮大产业谋绿色发展新跨越
“我想发动村里妇女一起发展木耳种植。”长湖镇蓑衣山村茸晟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树兰,边摘着今年第二批黑木耳边向记者说,目前11名社员全是妇女,分别以资金、土地和劳务入股的形式加入,9座菌棚全为立体栽培,木耳种植也由一年一季变为一年两季。同时,合作社还与昆明旭日丰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生产合作关系,全面拓宽种植及销售通道。“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让小产业推动大致富,有效带动农户一起走上乡村振兴路。
在丰盈“粮袋子”、端好“肉盘子”的同时,长湖镇始终没有放松手中的“菜篮子”和“果盘子”,积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使雪莲果、木耳、百香果、辣椒、姑娘果等成为长湖农业新亮点,农产品生产不断“调优”“调绿”。
因湖而名、因湖而兴、因湖而美、因湖而灵的长湖镇,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同时,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提出打造“生态宜居家园”和“绿色康养圣地”两张名片,将乡村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旅游发展优势。积极落实“河长制”,创新推行“林长制”,进一步加强镇域内水资源、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着力打造绿色发展引擎,让生态产业引领长湖发展。全镇森林覆盖率为53.52%,并逐年稳步提高,如今的长湖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改革开放的40年,是长湖乃至石林发展史上最好、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全县各民族人民正紧抓历史赋予的发展机遇,更新观念、务实奋进,使经济走上充满活力的发展轨道,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记者胡耀元报道
资料来源 | 中国**网
编辑、审核 | 和亚梅、李高峰
监制、审核 | 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