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团结情 | 从节日到产业,大山里的“国际时装周”如此华丽升级

北方民族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民族风,团结情 | 从节日到产业,大山里的“国际时装周”如此华丽升级

北方民族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

“阿老表、阿老表,你要来呢嘎!阿表妹、阿表妹,你要来呢嘎!”11月2日、3日,伴随欢快热烈的乐曲,“2018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收官之作——楚雄彝族经典音乐舞蹈服饰展演“彝乡之恋”,在北京民族剧院闪亮登场。一生与歌舞、刺绣相伴的彝乡儿女用动人的歌舞、绚烂的服饰,为首都人民送上了一道民族文化的盛宴。

北方民族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

以一个民族节日来推动一项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一大创新。近年来,楚雄州以永仁县直苴村传承了上千年的彝族赛装节为切入点,放大这一古老节日的文化内涵,不仅让彝族赛装节成为广受关注的文化事件,也依托彝族服饰这一载体,大力发展民族服饰、文创产业,带动了一大批绣娘通过“指尖上的艺术”实现了脱贫致富。

千年过一节,一节过千年

北方民族大学

▲彝族服饰展演 娘吉加 摄

彝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据不完全统计,彝族13个支系服饰各不相同,服饰种类达800多种,仅女装就有300多种款式,每天穿一款,一年到头都不重样。

传统的彝族服饰不仅色彩鲜艳,而且刺绣精美,堪称艺术品。人们说,彝族女孩“会拿针就会绣花”,精美的刺绣相伴彝族妇女一生,日月星辰、花鸟虫鱼都是她们对美好生活的真挚表达。

彝族人不仅爱美、善于创造美,也乐于分享美、展示美。在云南楚雄永仁县的崇山峻岭中,有个叫直苴的彝族村寨,每年正月十五,村民都会自发地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的彝族赛装节。

“男女老少齐聚在山坡上,以天地为舞台,以盛开的油菜花为背景,尽情地赛装比美、纵情歌舞、跳脚狂欢,表达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与无限向往。”云南省楚雄州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晓梅说。

据介绍,直苴村的赛装习俗已经沿续了1352年,从未间断,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每年赛装节期间,大量中外游客尤其是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参与体验,用“长枪短炮”追逐着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赛装的队伍中,有90多岁的老奶奶,也有五六岁的小孩子。有些老人从五六岁开始参加赛装直至90多岁,从不间断。“每次参与赛装节活动,我都会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它体现了彝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体现了彝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徐晓梅说。

直苴村的赛装节有严格的规制。首先由毕摩祈福,祈祷新的一年村里人可以过上祥和、幸福的生活;正式赛装比美时,男性长老穿着最尊贵的黑色服装上场,然后是老年女性,再是中年男子、中年女子、小伙子、小姑娘、小孩子轮流上场,昼夜狂欢,歌舞不停。“阿妹跳破绣花鞋,阿哥跳穿千层底”,是对赛装节的真实写照。这个穿越千年的古老节日,至今仍然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

“乡村T台秀”走上都市舞台

北方民族大学

▲乐舞 娘吉加 摄

服饰是写在身上的历史、穿在身上的艺术。彝族赛装节是少数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站在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高度,云南省委、省政府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古老节日所蕴藏的巨大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提出把彝族赛装节这个楚雄州的地方性节日,上升到省级层面来倾力打造。

在云南省相关部门指导下,2016年,楚雄彝族服饰惊艳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当著名模特、设计师马艳丽带着50套以彝绣元素为主题的高级定制时装,携手永仁山村的绣女登上舞台时,现场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这场“堪称经典”的彝绣首秀的成功证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一年后,由楚雄州推出的“云绣彝裳”绚丽绽放上海滩,闪耀葡萄牙里斯本国际手工艺博览会。楚雄州还先后组织彝绣服饰企业参加香港、深圳、昆明、上海、西安、北京等地举办的文博会、南博会、旅交会等各类展览交易会,走出国门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展销。

今年,云南乘势而上,举办了全省服装服饰设计大赛、云南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发展论坛等系列活动。登上首都舞台的《彝乡之恋》,也是“七彩云南2018民族赛装文化节”系列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彝族的文化艺术就像一颗颗遗留的珍珠。‘彝乡之恋’就是用音乐、舞蹈、服饰的形式将这些珍珠串起来,展现在舞台上,呈现在观众面前。”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党总支书记马开仁介绍说。

绚丽的民族服装、热情的左脚调、浓烈的酒歌、温柔的情歌、奔放的三跺脚、古朴的老人舞……在民族剧院的舞台上,“彝乡之恋”带给首都观众的是唱不完的歌、跳不完的舞、奏不完的乐。观众仿佛进入了歌的世界、舞的海洋。为整台晚会演奏的特色乐器多达46种,其中楚雄彝族独有的乐器就有13种,集彝族文化、楚雄地域文化之大成。乐器、民歌、舞蹈,视听兼具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彝族服饰在舞台上更灵动、更鲜活、更立体。

“通过3年来的不懈努力,民族赛装文化节现已成为云南省旅游文化重点节庆品牌、全省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进器,也是云南民族文化对外宣传的平台窗口。”在“彝乡之恋”的新闻发布会上,徐晓梅自豪地介绍说,传承千年的彝族赛装节,如今已走出山窝窝,从乡村T台走向了国际大舞台。

“指尖上的艺术”带动绣娘致富

北方民族大学

▲云南彝彩公司推出的彝绣元素用品。王珍 摄

在“彝乡之恋”演出的空当,云南彝彩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丽琼十分忙碌。很多观众围着她询问彝绣钱包、丝巾的价格,对这些实用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张丽琼是一个很有胆识的彝族女子。4年前,她辞掉楚雄州博物馆的“铁饭碗”来创业,不仅表现出过人的魄力,而且也很有独到的眼光。早在2004年,她出于对彝族传统服饰的兴趣,开始拜师学艺,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2014年,她从博物馆辞职,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专门从事彝族服饰、文创产品的研发。现在,她的公司有设计师20人、合作的绣娘300多人,去年的市场销售额达到400多万元。

赛装节平台为张丽琼的公司发展带来了商机。“很多与我们合作的客户,在参加赛装节之前,并不了解楚雄的文创产业。他们被赛装节吸引到楚雄后,发现原来除了赛装节,这里还有很好的文创产品。因此通过赛装节这个平台,我们结识了很多外地的客户。”张丽琼说。

政府搭台,文化唱戏,企业牵头,绣娘受益。如今,与彝彩公司合作的专业合作社有4家,固定合作的绣娘有60多人。彝彩公司接到订单后,设计好纹样,分发给合作社负责人,再由负责人分发给每位绣娘并回收产品。每位绣娘每年可以收入1万多元。

对于合作的绣娘来说,在家门口靠刺绣手艺就能挣钱,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她们不再需要背井离乡,在照顾老人、小孩的同时,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对于刺绣企业来说,这也是一举两得的事。楚雄州丰富的刺绣资源降低了手工刺绣产品的价格,让这些文创产品能够以市场可以接受价格,进入消费者的手中——让刺绣回归生活,而不仅仅只是一种奢侈品,是张丽琼的心愿。而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来说,这也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介绍,如今,围绕“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的宗旨,楚雄州现有彝绣协会(合作社) 57个,彝绣经营户400余户,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企业有9户,绣女6万余人。彝绣产业年产值突破1亿元,探索走出了一条“彝绣文化+扶贫”的楚雄模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云南彝乡又有了新的赶超目标:将“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升级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丝路云裳·国际民族赛装节”。

“这一目标的确立,将有力地促进云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为打造云南文化品牌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徐晓梅说。

来源:中国民族报

北方民族大学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宁夏本科院校-北方民族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北方民族大学-民族风,团结情 | 从节日到产业,大山里的“国际时装周”如此华丽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