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微语堂』栏目由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2021级特殊教育本科班的曹爽同学为我们分享文章《你也曾害怕过“我不行”吗?》,让我们静静聆听吧~
你是不是在考试还没开始,就总担心自己考不过?或者工作稍有失误,就彻夜辗转难眠,担心领导不认可自己?遇到事情需要选择,就左右为难,纠结很长时间?
如果是,那么你很有可能陷入了“精神内耗”。
心理学上对“内耗”的解释是:人在管理自我的时候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会处于一个内耗的状态,长期如此会让人觉得疲惫不堪。
实际上,这些看不见的情绪内耗正在拖垮你的人生。
大学生的思想国
NO.1
我相信我可以
小果本来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子,可是自从上了大学,她开始变得格外消沉。
她说:“每天上课下课吃饭,生活节奏并不快,但才两个月,她就感觉特别累,内心充满了焦虑、犹豫、纠结、自责。”
原来自从她上了大学以后家里的长辈常常和她念叨要多考证,好好学习,所以她列下了“大学必考证书”清单。
可是真正地落实到行动上时,她却总是在担忧:“我害怕我过不了四六级,我担心我跟不上期末的复习”。
在自我激励与自我否定这两种情绪的交织下,尽管她以不错的成绩通过了四级考试,但她并没有觉得很快乐。
当刚刚为取得成绩感到自信和荣誉感时,“你还有六级考试、计算机二级考试,这才只是开始”的想法又将这开花的小火苗熄灭了,小果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下一场战斗中去。
看着一天比一天沉闷的小果,小果的老师找她进行了一场谈心。欣慰的是小果在这场谈话后,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可我们却在某天发现她清单上的“必考证书”变少了。
小果笑着说:“之前想得多,考虑的也多,老师建议我先完成一些适合自己现状的目标再考虑其他。
我试着这么做了一学期发现人的精力确实是有限的,当我可以专注地放在一件事情上真的太快乐了。”
每次想要去尝试新的挑战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都是对负面后果的设想。过度聚焦负面信息,会使自己不断沉溺于对负面问题的思索中,而不尝试做任何解决问题的行动。
个人情绪的产生,更多的是来自于自身的信念,试着把“我害怕我不行”换成“我相信我可以”,生活可能截然不同。
NO.2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是不放过自己
婷婷是个文静而又充满书香气的女生,在一次宿舍茶话会上,说到了最让自己觉得难忘的童年经历时。
她说到:“小时候别的小朋友练字,妈妈也逼着我练字,描字帖,我一张一张地描,描了不知多少页,可是字还是写不好。
但是为了做家长口中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我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描,一次比一次好。后来上学就下意识地告诉自己一定要比别人优秀,事事较真,可是现在这种潜意识的心理让我真的好累。”
萨特的小说《墙》里说过:
“人时时刻刻保持自我克制,是一件很愚蠢、很内耗的事情。”
每一个人都想成为野兽,却因为内心的考量,活得束缚又艰难。
学会接纳自己,扔掉完美人设的标签,是减少内耗的开始。
当我们不再去讨好所有人,不再鞭策自己做到完美的时候,才会活得更自由。
我们是生活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适应者。
NO.3
停止胡思乱想,拥有“反内耗”能量
作为婷婷的好友潘潘就时常开解婷婷,大家都觉得潘潘很少有负面情绪,潘潘本人也认为他是个“乐天派”,他的口头禅就是:别想那么多嘛。
他说:“我从来没有想过那么多如果啊,要不然啊,如果这件事我想做好,那我只会想去怎么做好,不会想着我完不成这件事了怎么办,我觉得时间浪费在担忧未来上还不如去动起来!”
潘潘告诉我们:“行动力,是解决自我内耗的关键”
开始健身,想练出身人鱼线、马甲线,但坚持锻炼了两天就想把健身教练拉黑,叹一口气:这太难了。
开始学习英语,想着精通一门外语,结果几个月过去了单词还只记得abandon,叹两口气:我好累啊。
开始读书,想做一个充满知识的人,结果要么浮躁地看不进书,要么看了跟没看一样,叹三口气:我不适合读书。
欧·梅雷迪思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的行动就是我们的最后审判人。”
如果你没法从自己当下所做的事中,获得足够的愉悦、活力和成就感,便失去了动力甚至产生自我否定。
如果反之,继续坚持健身,身材的确变好了,生活也变得开心了;继续坚持读书,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无所不谈。
你还会觉得自己不行吗?
生活中我们大可以用直线思维去看待问题,不为荒诞而活,为自己而活。
愿我们都能减少精神内耗,始终相信人间值得。
本期互动话题是【减少“精神内耗” 用努力代替焦虑】
“
我们总是有太多的焦虑,或许是因为即将到来的考试,或许是因为一件没有做好的小事,或许是因为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评论……我们总在担心,考试考不好怎么办?把事情搞砸了怎么办?有时并不是外界影响我们,而是我们在内耗自己的精神。焦虑的情绪就像滚雪球,由小变大,最终挡住了前行的路。与其忧心忡忡,固步自封,不如少想多做,用努力代替焦虑。当我们放下内心的负担,去全身心投入行动中,内耗就将离我们而去。如果是你,会如何摆脱“精神内耗”呢?
”-----赤峰学院官微
-----
责编|李 哲
主播|曹 爽
剪辑|潘逸飞/大学生记者团
排版|孙 扬/大学生记者团
互动话题文案|李 美/大学生记者团
校对|王琦玥 贾舒雅/大学生记者团
来源|青小小(ID:zqwq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