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建设家乡。
西藏隆子县玉麦乡位于中印边境,这里的牧民卓嘎和妹妹央宗曾在父亲桑杰曲巴的带领下,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肯定她们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并寄语玉麦这个曾经的“三人乡”,一定能建成幸福、美丽的小康乡。
如今,卓嘎正见证着家乡玉麦发生的变化。
“如果我们走了
这块国土上就没有人了”
玉麦乡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平均海拔3600多米,夏季放牧的草场直接抵近边境线。曾经卓嘎和妹妹央宗以及父亲桑杰曲巴是这片土地上仅有的居民。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
△桑杰曲巴
这里,青稞不结籽,土豆长得只有拇指大,所有的粮食都要从山外运回来。卓嘎记得,每年冬天都是最难熬的时候,大雪封山半年之久,雪厚得没过膝盖,可以说是交通断绝,“吃了上顿就没有下一顿,有萝卜和土豆的话开心得不得了。”
当地政府曾决定将玉麦仅剩的卓嘎一家搬到邻近条件较好的曲松。年少的卓嘎和妹妹央宗也劝说过父亲,不要再回玉麦。但在外仅过了一个冬天,桑杰曲巴就坚持带着女儿们回家。“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上就没有人了。”
卓嘎至今仍记得,有一天,父亲从山外买来红布和黄布,缝制出了五星红旗,并对他们说“这是中国最宝贵的东西”。
△20世纪90年代,卓嘎(右一)与家人。(图自解放军报)
守护脚下的土地,就是守护国家。卓嘎和央宗姐妹渐渐理解了父亲的坚持,也承担起身上的责任。1988年,卓嘎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了玉麦乡的乡长。她循着父亲走过的路继续放牧戍边。
从“三人乡”发展到67户234人
她见证玉麦的变化
数十年的坚守,卓嘎一家也看到了家乡的巨变。随着水、电、路、网逐步接入,越来越多的群众来到玉麦。
2015年,玉麦从“三人乡”发展到9户32人。
2017年,玉麦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始一一变为现实:四季保通的曲玉柏油路开工建设;玉麦乡家家户户实现Wi-Fi覆盖;67栋藏式民房、卫生院同步兴建。
△2017年的玉麦乡
2018年,卓嘎夫妇和三个女儿一起搬进了当地统一建设的藏式民房。这是一栋二层小楼,房间宽敞明亮,配备了洗衣机、冰箱、电视等家电。卓嘎最喜欢屋里充足的采光,对比过去的条件,她感叹“生活质量提高了,基本上跟城市没有什么区别”。
物资供应也不再是困扰村民们的问题。从前买粮食要翻山越岭,靠人背马驮从县城运回来,现在乡里的商店就能满足村民需求。当地还建起温室大棚,让村民吃上了新鲜蔬菜。在卓嘎的印象里,她小时候基本看不到苹果、橘子之类的水果,而现在直接可以在家门口买。
乡里的年轻人更习惯网购。这里邮政的车一周会来两到三次,衣服、护肤品、食物等生活用品购买起来很便利,有时卓嘎也会让女儿帮忙网购。
△2021年8月5日,玉麦乡民众在乡里跳锅庄舞。(图自人民视觉)
如今,玉麦乡已有67户234人。作为“幸福美丽边境小康示范乡”,玉麦乡正在发展旅游业。家家户户在国家的资助下,将空置的房间改成了民宿。卓嘎的父亲桑杰曲巴的旧居经过整修翻新,已开始接待游客。玉麦乡的乡史馆和游客接待中心也在建设中。“这些都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玉麦的新变化让卓嘎由衷地高兴。
△2021年的玉麦乡
年轻人毕业选择回乡
放牧守边的职责始终不变
生活条件好了,玉麦人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教育对于他们来说越来越重要。
曾经受条件限制,卓嘎和妹妹央宗没有机会上学,是父亲桑杰曲巴在家教她们识字。而现在随着玉麦小学和附设幼儿园开学,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学。“现在的玉麦人非常重视教育,上学已经成为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卓嘎说。
△2021年的玉麦乡(隆子县委宣传部提供)
如今玉麦乡已经有十几名大学生。让卓嘎欣喜的是,很多年轻人学成后选择回到家乡,玉麦守边的力量正逐渐壮大。
妹妹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是从玉麦乡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如今已成为玉麦村第一书记。
△央宗和儿子索朗顿珠
卓嘎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也都考上了大学。大女儿巴桑卓嘎现在是玉麦乡纽林塘村一名乡村振兴工作人员,她说:“目前玉麦乡有很多缺口,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我从小就成长在这里,愿意为建设家乡做一些事。”作为这个家庭的第三代人,他们都将继续守护玉麦。
△卓嘎和女儿巴桑卓嘎(巴桑卓嘎提供)
玉麦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有一样却始终未改变,那就是放牧守边,这是每个玉麦人心中的职责。今年6月,卓嘎荣获“七一勋章”,她说:“这个勋章,属于玉麦、属于西藏和长期坚守祖国边陲的各族群众。”
「 集宁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 」
来源:共产党员
责任编辑:梁翠芳
审核: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