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加快了蚕食中国领土的步伐。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犯我国华北地区,策动所谓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成立傀儡政权,遭到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1935年12月9日,北平(今北京)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简称北平学联)领导数千名学生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运动,提出停止内战等6项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席卷全国的一二·九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一二·九运动爆发的背景:华北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蓄谋已久。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下令不准抵抗,日军很快占领了东北全境,直逼华北。1935年7月6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遵照蒋介石的旨意,签订了屈辱卖国的《何梅协定》。华北局面势如累卵,危在旦夕。
1935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又策动汉奸殷汝耕等在华北五省搞所谓“自治”,逼迫软弱的国民党政府接受“华北特殊化”。蒋介石政府仍一味坚持其“不准言抗日”的政策。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妥协退让,让各界爱国人士痛心疾首,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他们为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危亡而日夜忧虑。
一二·九运动的组织准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一二·九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是实际的组织领导者。1935年11月,以李常青、彭涛等为领导成员的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在临时工委领导下,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彭涛实际负责北平学联工作。可以说,一二·九运动是在临时工委领导下的学联组织发动的,他们在学生运动的计划安排、队伍指挥、学校联络和战斗部署等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天津、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的抗日救亡运动,也是在以地下党为核心的群众团体和学生会或学生社团领导下发动的。
“一二·九”运动游行线路图,中国地图出版集团供图。审图号:GS(2021)2591
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为青年运动指明方向
一二·九运动为之后的中国青年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正确方向就是,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实现青年学生同共产党结合,并且在运动中实现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在一二·九运动中,党的外围组织中的党员、团员和先进分子利用这些外围组织或学生社团,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抗日救国主张,逐步提高了学生的政治觉悟。
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是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必由之路。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虽是反帝反封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军,但光靠学生青年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还需要团结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工农大众。
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在一二·九运动中最突出的是组建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1936年1月,南下扩大宣传团成员约500人从北平出发,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河北农村,通过召开民众大会和座谈会、演抗日话剧、教群众唱救亡歌曲等各种方式,号召民众起来抗日救国。
一二·九运动继承了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广泛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博学明理崇德至善
素材来源:学习强国 党史纵横 中国地图出版集团
图文排版:付文昱
责任编辑:吴胡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