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下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介绍一年来贯彻落实高校思政会精神工作进展成效。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张东刚、教师司巡视员刘建同、高教司副司长徐青森、社科司副司长徐艳国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
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张东刚在发布会上表示,根据《实施纲要》,教育部将规划“十大育人”体系实施路径和方法,并建设一批“三全育人”示范区和示范校。
《实施纲要》都有哪些内容?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
基本原则
主要内容
《实施纲要》详细规划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
■ 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建立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目录,建立国家优秀教材评选奖励制度,制定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指导意见,培育选树一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建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 着力加强科研育人
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标准和科研成果评价办法,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 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百万师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成长足迹”“百万师生重走复兴之路”“百万师生‘一带一路’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等项目,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 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我的中国梦”“戏曲进校园”等活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实施“高校原创文化经典推广行动计划”,制作发布高校优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名录,开展文明校园创建。
■ 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编制《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指南》,推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活动,建设“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
■ 大力促进心理育人
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组织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线课程,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研制高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培育建设一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 切实强化管理育人
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加强教育立法,遵守大学章程,完善校规校纪,健全自律公约,加强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研究梳理高校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制定管理干部培训五年规划,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
■ 不断深化服务育人
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充分发挥后勤保障、图书资料、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各类服务岗位的育人功能,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加强监督考核,选树服务育人先进典型,培育一批高校“服务育人示范岗”。
■ 全面推进资助育人
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开展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实施“发展型资助的育人行动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开展“助学﹒筑梦﹒铸人”“诚信校园行”等活动,培育建设一批“发展型资助的育人示范项目”,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
■ 积极优化组织育人
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启动实施高校党建工作评估,全面推开校、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高校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遴选培育全国百个院(系)党建工作标杆,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示范性网上党建园地,推选展示一批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实施保障
为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有效实施,接下来教育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
■ 强化改革驱动
建设一批“三全育人”示范区和示范校。在省级层面,整合育人资源,统筹发挥校内外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带动支持在本地区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学校层面,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
■ 搭建工作平台
主要是要建设三大中心群,第一是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推动开展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工作、维护安全稳定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第二是建设一批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推动各地整合网络建设管理资源,开展网络意识形态研判分析、网络舆情研究引导等工作,推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共享。第三是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高级访问研修、学历学位教育、课程体系研发、思政文库建设等工作,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转化应用。
■ 建强工作队伍
针对所有教师,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在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针对高校思政和党务工作队伍,加大培养培训、访学研修、学位提升、项目支持力度,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加大对思政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倾斜支持力度,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培育一批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
■ 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设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费专项,保证《实施纲要》各项目顺利实施。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机制,研究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方式,探索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
■ 加强督查落实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督导考核,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高校巡视、“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评估范围,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相关配套政策,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确保按照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落实相关重点工作。
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司巡视员刘建同、高教司副司长徐青森、社科司副司长徐艳国分别介绍了一年来贯彻落实高校思政会精神工作进展成效。他们的亮点工作有哪些?快来看↓↓↓
大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2017年教育部通过建制度、重宣传、抓教育、促改革,大力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推进“教师思政”工作。
■完善顶层制度设计
研制《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意见》就大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出总体部署。
■加强典型宣传引领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做好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宣传工作。
大力宣传复旦大学教授钟扬、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崔崑、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卢永根等高校教师的先进事迹。
联合中央媒体推选出吉林大学教授黄大年、清华大学教授钱易等“10+1”位2017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对党的十八大以来200位优秀教师(集体)典型进行分层次、成系列的宣传。
■注重师德师风教育
2017年,教育部通过组织高等学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培训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2000余人,培训专设“高校教师职业规范和思想政治素养”课程模块。
■推进评价制度改革
2017年10月教育部会同人社部印发《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做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后的监管工作。深入推进《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强调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基本要求,认定中国人民大学等40所“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
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一年来,高等教育战线贯彻落实高校思政会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研究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标准》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92个本科专业类进行研制。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贯穿始终。
■制定印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把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各环节,明确课堂教学纪律,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深度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要素,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推进实施系列卓越计划,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和统一使用工作
按照中央批准的“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总体规划和有关要求,全部完成我部负责的96种“马工程”重点教材的提纲审议,完成书稿91种,其中32种已正式出版。
推进统一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对1100余所高校的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反馈。对新出版的11种教材开展全国示范培训,共培训任课教师1100多名。
推动各地各高校开展全员培训,建立了中央、地方、高校三级培训体系。
■不断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研究制定《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 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新增2178个专业点。
推动高校与实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发布企业支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近2万个。
推动在线开放课程、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认定49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激励学生将激昂的青春梦与伟大的中国梦相结合,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推荐北京大学等15所高校入选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认定清华大学等200所高校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推进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建设,首批入库导师近4500人。
■提升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
深入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持续推进中西部高校“一省一校”工作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央财政支持资金达18亿元。
不断扩大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覆盖面,支援高校已经发展到103所,受援高校为83所,为各支援高校单独划拨400名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计划。
“2017年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
专项工作情况介绍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教育部党组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以质量年专项工作为抓手,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工作设计思路是,突出三“大”,即大调研、大提升、大格局。
■以上率下、全面覆盖、多级联动,系统开展思政课大调研
一是部长带队调研形成示范引领。4月以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同志先后赴北京、四川等16个省区市,密集调研教育综合改革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
二是专家听课调研掌握一线实情。5至6月,教育部组织专家赴全国普通高校开展听课调研,200余位专家深入全国2516所普通高校,随机听了3000堂思政课,随机邀请30000多名学生扫二维码参与调查。
三是校地特色调研重心落到基层。据初步统计,全国31个省级教育部门共组织专家赴1800多所高校深入5200多个思政课课堂听课调研,各地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积极登台开讲。
四是课题专项调研深挖工作规律。在2017年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大调研中,围绕思政课的教材建设、师资建设、教法改革等开展专项调研,覆盖2500多所高校、6万余名思政课教师。
■周密设计、依托专家、调动师生,努力实现思政课大提升
一是精准优化制度设计。印发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实施“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精准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支援。
二是全面发挥专家作用。教指委组织开展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直接参与教师达1400余人。开通“全国高校思政课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服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三是扎实开展教师培训。举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讨会,对140多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进行培训。
四是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开展“赤子初心”思政课学生艺术作品巡展、“践行核心价值观·凝聚最美中国梦”大学生讲思政课展示等系列主题活动,吸引了全国3000余名大学生参与。
■齐抓共管、凝聚合力、宣传鼓劲,创新构建思政课大格局
统筹协调课内外、院内外、校内外、行内外各方面资源,积极拓展教学资源、教师资源、实践资源,不断凝聚思政课建设合力。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开展了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集中教学展示活动及大学生讲十九大精神公开课活动,以思政课教师为骨干组建了教育系统“百人宣讲团”,推动建设万堂学习十九大精神思政课“名师示范课”。
来源于微言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