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之行见闻(二)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巴基斯坦之行见闻(二)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巴基斯坦研究中心

研究员:乌日汗

2018年1月14日, 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的一员,我有幸随研究中心主任唐俊,研究员姜雪老师一起来到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兰堡进行为期6天的交流访问。此次的交流访问团由来自6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及鸿德学院)的15名老师和学生构成。

由于我刚加入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不久,对这个国家的文化与历史并未有深入了解。但学校里随处可见来来往往的巴基斯坦留学生,我亦与他们有过交谈,知晓他们的一些宗教、习俗等等,因此收到来自巴基斯坦的邀请函时,我便立即答应了下来,心想百闻不如一见,只有亲身经历,我们才会对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有更为深刻、立体的了解。短短5天的访问,行程安排的满满当当,十分紧凑。我想这五天的行程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历史文化与政治。这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这里消逝的佛教文明与中巴一带一路政策的稳步实施。

历史文化——消逝的佛教文明

1月15日一早我们便来到了国家艺术委员会,这是我们此行的首站。馆长奥克西莫复提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做了名为巴基斯坦文化遗产的讲座。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莫复提先生介绍了巴基斯坦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作为世界三大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印度河谷文明),巴基斯坦拥有跨越几个世纪的文化遗产。如在今日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美赫尕尔拥有超过9000多年的历史,是南亚次大陆上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而印度次大陆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也于巴基斯坦的哈拉帕和蒙鸠达罗被发现。同时, 巴基斯坦也是佛教的发源地之一,公元250年前起,佛教文明在巴基斯坦的西北部——犍陀罗国开始兴起。 出土于塔克西拉的佛教雕像,吴迪亚纳的水果花园,丝绸之路上的岩石雕刻,无一不在叙述着巴基斯坦悠久的佛教文明历史。时过境迁,昔日的辉煌已杳无踪影,但这并不意味着巴基斯坦过去的灿烂文化不复存在,相反它体现在巴基斯坦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牧羊人吹响的乐器,妇女佩戴的手镯、珠宝,人们身上穿的印花棉布,农民耕地所使用的的推车和阉牛,印度河上仍在航行的蒙鸠达罗船等等处处提醒着世人,这里曾经拥有的繁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第二天,访问团一行人来到了巴基斯坦古城——塔克西拉。这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著名古城,其佛教遗迹有2000多年的历史。该城在历史上多次易主,曾为王朝或王国的都城、学术中心和佛教中心。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攻占塔克西拉,晚年阿育王信仰佛教并在此修建了一所大学,由此塔克西拉吸引了整个亚洲的朝圣者和学者,这里也逐渐成为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和学者云集的哲学、宗教、艺术中心。玄奘便曾来此处取经,我一直知道玄奘曾至印度一带取经但并不知道具体的方位,直到讲解员带领我们走到一处遗址并告诉我们这里便是玄奘取经修习所住居室时,我才恍然大悟,大为震撼。公元8世纪以后,阿拉伯势力开始进入这一地区,随着伊斯兰教的兴盛与普及,塔克西拉最后成为穆斯林居住的地区,现在整个地区以伊斯兰教徒为主,佛教在这里也剩下了遗址。曾经的繁荣早已湮灭为不为人知的历史,但这片土地从不缺乏信仰。临走时,当地的讲解员将掉落的一片菩提叶赠与了我,斑驳的菩提叶仿佛承载着这里历史般沉甸甸的。

政治——中巴一带一路政策的稳步实施

初到巴基斯坦的行程最为紧凑,仅15日这一天,在拜访过国家艺术委员会之后,我们便马不停蹄的来到了巴基斯坦外交部,一进入外交部,一股浓浓的中国风扑面而来,大厅中央放置着景德镇陶瓷,侧方整墙壁上是一幅巨大的中国长城挂毯。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从外交部大厅的设置上,我感受到了巴基斯坦对中巴关系的重视。 随后外交部中国司、南亚司、阿富汗司各司长轮番上阵介绍巴基斯坦的相关外交政策。 其中中国司长爱莎女士高度赞扬了中巴友谊和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并介绍了中巴经济走廊的情况。外交部南亚司司长介绍了印巴关系及克什米尔问题。阿富汗司长则介绍了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外交关系。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傍晚,在巴基斯坦国家计划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巴经济走廊项目(CPEC)部副主任接待了我们,并详细介绍了中巴经济走廊的项目,中巴已在能源、交通基础建设、工业、人民生活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短期或长期的深入合作。最后还有外交部主管亚太事务的辅秘带领专家设宴招待我们的访问团。17日,访问团一行人拜访了NUST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巴基斯坦参议院、三军新闻局和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18日,拜访拉哈尔的行程因故取消,外交部随即更改行程,带领我们一行人前往克乌拉盐矿参观。

19日在伊斯兰堡进行短暂的购物之后,为期五天的参观拜访就宣告结束了,我们带着依依不舍之情,启程回国。虽然这是我第一次拜访巴基斯坦,但从行程上就可以看出此次访问规格之高。 我想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可以打开自己外交部、发改委、参议院、新闻局的大门,欢迎另一个国家的百姓参观与拜访,这充分体现出巴基斯坦与中国交好的诚意。 巴基斯坦民众对中国人的态度也十分热情友好。 当我们来到巴基斯坦纪念碑和克乌拉盐矿参观或来到伊斯兰堡的集市购物时,路上的行人对我们十分好奇,纷纷投来注视的目光。我可以大致猜出他们在用乌尔都语窃窃私语:是中国人!还有人跑上前来问我们是否可以合影。我跟一位当地妇女打趣道:“我可不是明星啊”。她说:“我知道,但你是中国人。”我想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人热情友好的态度与中巴从过去就结下的深厚友谊和如今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路上,我看到路边有一副巨型幕布用英文写着:巴基斯坦万岁!(Long live Pakistan)此行结束之后,我真心希望中巴友谊万岁。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此次访问过后,巴基斯坦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立体起来,它不再是一个我只能通过媒体和书本了解的国家。感谢鸿德学院,给我此次参观拜访的次会。我想此后我会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更加细致、更加具体的开展我对于巴基斯坦的研究工作,力求为中巴友谊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2018年1月27日

编辑 | 韩天瑞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内蒙古本科院校-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巴基斯坦之行见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