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少数民族学生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大有裨益。
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全区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国家统编《语文》教材,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和此前使用教材相比,新使用的国家统编《语文》教材总结吸纳了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化语言文字的运用,强化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素养、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统编教材有助于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促进民族语言授课学生与其他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为今后个体发展和升学就业拓宽了渠道。
学生使用的教材换了,作为家长难免会有各种担忧,很多少数民族学生的家长,既担心使用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会对现有的双语教育体系造成冲击,也担心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家长们的这种担忧也在情理之中,老师、学校和教育部门既要理性看待,也要认真对待,更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为家长们释疑、解惑、排忧。
我们先来说双语教育体系。与往年相比,将原来小学二年级起开设的《汉语》课程改为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国家统编《语文》课程,初中一年级将原来的《汉语》课程改为国家统编《语文》课程。以上就是全部变化,其他学科和其他年级课程设置不变,使用教材不变,授课语言文字不变,蒙古语文、朝鲜语文课时不变。因此,现有双语教育体系也不会变,家长们完全没有必要为此担忧。
说清楚了双语教育体系,再来说课业负担。事实上,课业和负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那些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内容,叫做负担;那些在正常范围内设置的,我们把它叫做课业、学业,是必须付出的努力。教育本来就是一件负重前行的事,没有负担或全是负担的教育都是不可想象的。分清楚了这一点,再来看小学使用统编《语文》教材就很明晰了。
从课时调整本身来看,我区对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小学和初中一年级课时进行了调整,按每天1课时安排国家统编《语文》课程,这样的调整充分考虑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也体现了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的基本要求。从调整后的课时比例来看,各学科课时的比例完全符合国家课程设置方案要求,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也都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各地还会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做好课程衔接,适度调整教学进度和课程难度。因此,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家长们同样也无需担心。
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无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教育中的各方都不能置身事外。家长的心态要更平和,老师的教学要跟进,学校的方法要优化,教育部门也要有大作为。唯有各方相互理解、共同给力,才能为孩子撑起更加美好的未来。
转载来源于《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