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教育活动。前者从“美”的感性层面浸染心灵,后者从“德”的理性层面塑造行为。美育课程思政融合情感与价值,以入脑入心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在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教化功能。
当前,在美育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三大现实问题。一是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一些高校仅靠校内资源,或者依靠教师自身的力量开展工作,尚未建立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存在育人平台功能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美育课程思政的实践效能。
二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有待加强。长期以来,由于认识偏差,一些教师单纯追求个人艺术造诣的提升,忽略了教育学生形成良好品格和素质的价值追求。须知,“以美育人”不仅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更是所有艺术教育者的使命。
三是有效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尚不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能够为学校发展提供最重要的参考数据,对于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建立高质量的美育课程思政团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很多高校尚未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教师的主动性不强。现有制度偏重业务评价,育人权重不够,对美育质量的保障力度不足。
要解决上述问题,美育课程思政应当遵循怎样的路径选择?广大高校美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美育课程思政的功能和特点,紧紧围绕“审美”与“育魂”两大功能目标,加强思政教育实效性,创新教学内容和实践机制,充分发挥美育的思政效应。
优化课程体系,深化课程内涵。一是优化教学内容。深刻挖掘美育中的思政元素,将美育引入思政实践,用艺术的形式促进思想引领。二是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追求“真善美”的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学生挖掘身边的好素材,创作时代好作品,讲好中国好故事。三是加强内涵建设。坚持知识传道和价值引导相结合,借助美育的柔性力量化解传统思政教学的僵化风险,进而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强化协同育人,提升教育实效。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美育也不仅仅只是教育界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要充分整合各类美育资源,促进学校、家庭与社会互动互联,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感受经典,陶冶情操,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通过创作竞赛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进高校美育对学生独立人格、以艺育德精神的培养;进一步构建“课内外贯通、产学研联通”的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其合力作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巩固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还要善于将课内外的美育教育教学互融互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美好,使美育教育教学对大学生产生更全面、更无痕的影响,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美育的受益者。
完善评价体系,构建激励机制。针对当前高校美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大限度地释放教师的育人活力,增强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在岗位聘任、绩效考核中,应当补充设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业绩和要求,促进教师把教书育人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成自觉行动,进而将个人的艺术修养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学生素养、颂扬时代声音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以评促建”的效果。还要加强督查工作,形成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检查和督导的工作机制,确保“以美育人”“立德树人”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组织形式中的具体实施。
融通线上线下,拓展育人空间。当下,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平台成为青年人表达爱国情感、传播正能量的艺术展示空间。美育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认真践行美育课程思政的任务与使命。以线上、线下融通的“混合式”教学,挖掘和运用新媒体在铸魂育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激励和引领当代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塑造“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品质。
来源|中国教育报、高校思政网
审核|魏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