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民大】中国审计报:如何实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显著扩大

青海民族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媒体民大】中国审计报:如何实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显著扩大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48章第2节中,关于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内容强调: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显著扩大。

据官方的数据,中等收入群体目前有4亿人。“显著扩大”的数值目标是什么?一般观点认为:到2035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翻番,需要由目前的4亿人扩大到8亿人,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背景:共同富裕、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是共同富裕。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有效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二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此,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消费、流通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内经济良性循环。

目前,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也是形成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构建新发展格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和扩张速度。

主体:脱离绝对贫困后的群体、在城市中的务工人群

在保证现有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下降的前提下,未来15年要实现新增中等收入4亿人。

我国该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

第一个群体是脱离绝对贫困后的群体。我国过去有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绝对贫困摆脱以后意味着存在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培育。要解决相对贫困,通过乡村振兴等促进绝对贫困摆脱以后的人群走进中等收入群体。

第二个群体是在城市中的务工人群。我国有2.9亿农民工,其中有1.73亿是进城的,进城人群中又有1.35亿基本住在城市,这些人有望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很多人的收入已经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但是社会保障等还不够,还有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这些问题如能得到有效解决,其中相当多的人就能变成中等收入群体。

条件:保持经济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高质量就业

保障条件1:保持经济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是实现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翻番的经济基础

经济稳定增长是人们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人们收入的稳定增长,可以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的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中坚力量,其拉动消费的潜力巨大。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迫切现实需要。在构建这个良性互动的循环过程中,既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也需要个人的努力。

经测算,到2035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只需要保持在5%左右,每年中等收入人口增加2%左右,即约3000万人,到2035年就可以实现中等收入群体翻倍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不“急转弯”。尤其是面对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恢复也不平衡。因此,在分析经济形势时要全面客观,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是今后相当长时间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潜能所在。因此,要加快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加快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确保经济发展有足够动力,实现持续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收入的目的,确保这一群体人数到2035年实现倍增。

保障条件2:高质量就业是实现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翻番的关键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中56%来自工资性收入,17%来自经营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很大的比重也属于劳动收入。有就业就有收入,有高质量就业就有高收入。

高质量就业不仅直接反映经济高质量水平,而且对社会安定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到2035年后,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工作岗位,高质量的就业群体将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主力军。

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高校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要提高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是改革专业和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夯实专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规划好支撑条件和实施步骤。

2020年《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题为《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的重要文章,其中强调:要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因此,在推动更高质量就业的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除了应鼓励劳动者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外,还应积极构建企业和各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的交流沟通平台,以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的良好对接,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

路径:一方面让低收入群体通过增收途径转化为中等收入群体;另一方面巩固好现有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下降

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达到8亿人,每年需要增加近3000万人,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让低收入群体通过增收途径转化为中等收入群体;另一方面巩固好现有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下降。

按照浙江大学李实的估算,我国城乡低收入人群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65%,相当于9亿人。到2035年,要想办法将这9亿人中的4亿人进入到中等收入群体,如何实现?

一是加快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乡村振兴步伐。突出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育,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乡村工匠的培育,促进乡村创业,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增收致富。通过创业,让农牧民大幅度增加收入,让其迈进中等收入群体。重点是加快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康养体验、农事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

二是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促进增收。通过就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是大多数低收入群体迈进中等收入群体的必经之路。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借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收入。我国中小微企业约1.4亿户,成为创造财富、吸纳就业的主体。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保障中小微企业的合法权益,让中小微企业创业者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新主体。

四是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优化发展模式,通过“研发、创新”促进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攀升,改变全球的价值分配格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提高劳动谈判能力,彻底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做好再分配调节,除了初次分配政策对要素收入份额进行干预,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如加强税收体系的收入调节力度以形成有助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税收调节机制。

五是完善社保体系、稳定收入和支出预期、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完善社会保险体系,通过社会安全网的构建,减少诸如失业、大病等对收入的冲击。

六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潜在冲击。2025年中国的总人口将达到峰值,随后出现负增长,将可能出现需求下降。而扩大消费需求是当前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保证充分就业、保证收入持续增长的保障。2025年之后,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开始显现,消费增长就会放缓。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化解人口老龄化的潜在冲击。一方面,尽快全面放开生育政策,落实“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政策,让年轻人敢生愿意生,生得起,养得起;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弹性退休年龄、纠正教育错配和过度教育、提高女性与老龄人口劳动参与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潜力等多重措施来延长人口红利。(作者: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 李毅 张夏恒 栾申洲)

推荐阅读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青海本科院校-青海民族大学-微高校-院校号-青海民族大学-【媒体民大】中国审计报:如何实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显著扩大